网络环境下德育教育工作对策

我们网民也正在趋向大众化,我们使用互联网的近一半是青少年,青少年的价值观正在受到网络的影响,已给我们的德育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阵地.1网络对德育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1.1网络为学校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互联网的发展将社会和学校对中职院校的学生德育教育连接为一体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hbsrm.com 
,通过网络可以把教育形成合力,让狭小的教育空间变的开放,为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创造新的模式,为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方法和手段.1.2网络让德育教育更具广泛性网络让学生不必按照传统的方式接受教育,可以通过任何一个终端接受德育知识,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往往采取一对多的传播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1.3网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网络飞速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发展意识,而且也能让学生参与独立的探讨和思考,从而让学生主动地了解各种信息资源,最终可以更好地形成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开放的精神,网络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空间限制,能够以更加便捷的方式传播德育知识,让青年人以更加开放的环境中积累知识,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网络中的各种资源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网络给学校德育教育带来的挑战2.1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网络的多元化更德育工作带来正面影响之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网络文化发展比较迅速,传统的文化不能借助网络的发展更好地传播德育工作.在网络上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各种文化都会出现,这种多元性让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多样化,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负面影响.2.2网络沟通的机械性.静态性.单向性.带来新的冲击互联网的开放性让每个参与者可以更加畅通,但是这种沟通可能是正面的沟通,也可能是负面的沟通,既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可可能是信息的制造者,这种相互式沟通是开放的,传统的德育教育就显的机械式和静态性,所以德育教育的时效性正是网络带来的问题.3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对策3.1关注网络,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自律教育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学校在德育工作中要积极关注网络的发展,依靠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的控制,屏蔽那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在学生教育中更多地强调学生的文化素质同时,更要多关注德育教育,网络作为影响人们精神生活及价值理念的一种手段,必然会引起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转变,强化学生的德育工作非常必要.3.2正面接受网络网络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要正确接受网络所带来的影响,在学校建立绿色网站,根据导向性原则,针对一些事关大局方向的事件,要有正面的声音,传递出正能量,让学生多接触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办可读性比较强的政策网站,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新闻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价值观.3.3建立德育工作专业队伍要针对网络的优势,要积极引导网络优势的发展,建立一批德育工作团队,不仅要给与技术方面的支持,更要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这支队伍要及思想政治与网络技术于一身,不仅懂网络知识,更要掌握思想政治知识,这样才能面对新世纪的学生,解决网络背景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这就需要对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德育工作有更强的责任心,对网络技术的熟练掌握,学会正确应用网络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形式政策教育.3.4探索德育教育新方法.新理念.新内容网络背景的到来就要求德育工作者树立终身德育理念,网络的快速发展让知识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知识出现爆炸式增长,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单纯的学校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网络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素质.心理素质及意志品德得到更好地发展,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通过网络来实现.德育工作者一定要在德育认知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升华形成比较稳定的素质.再教育各个阶段要加大德育工作,同时还需要构建一个贯穿人生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随着背景的变迁而不断更新,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学生的基本修养素质.在德育教育的内容上我们可以以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教育为基础,向实践能力和鉴别能力.选择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延伸.在方法上给予创新,将传统的灌输方式,转变为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模式,让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不能再大而空地讲解,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通过过媒体以更为全面的形式表现出来,让抽象的知识变的具体化,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总之,网络背景的快速发展,让德育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机遇,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德育,要结合网络的发展,让德育教育以更多种形式实现,正面引导网络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让学生在多元化的世界里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增强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参考文献][1]靖国平,姚蕾.价值多元化时代下学校德育环境的反思与重建[J].教育科学探究.2014(04)[2]江雪梅,李凤旺.对高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04)[3]李亚宁.试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4]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十年发展历程--访清华大学高校德育探究中心主任张再兴教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2)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xzjq/1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