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德育途径的深层思考
摘要:道德修养向来被思想家所赞颂,并被视为人类所应有的美好品质,而本科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身上肩负着实现我国梦的伟大重任,其自身的道德修养尤为重要.当下本科生的道德教育却不容乐观.针对当前本科生德育的现状,探索德育的有效途径.关键字:本科生;德育;途径;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hbsrm.com
lign:center">一.当前本科生德育现状1.道德信仰缺失道德信仰指对道德理念的尊崇,并将其作为自我的行动指南.其不仅仅是区分人类与畜类的标准,因为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人只有实现了自身的本性即心灵的善,才能有别于畜类.而且也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就像麦金太尔所认为的那样,德性是人获得的内在利益所必须的品质,而且这种品质有利于参加实践的整个群体.然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权力和金钱成为了人们评判的标准,而内在的道德却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当代本科生或多或少都受到外界的影响,特别是网络的盛行,西方资本主义利用其大肆宣传腐朽没落的思想意识,而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长期受此熏染,势必影响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再加上美剧.韩剧的热播,使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腐朽思想盛行,最终导致自我利益的迅速膨胀,个人至上.为我独尊的信条逐渐取代了诚实.善良.助人为乐等优秀道德品质.2.责任意识淡薄当前,许多本科生求学的目的功利化,多数是为了自己今后可以找到好的工作,可以赚取更多的金钱,可以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而对种种社会问题熟视无睹,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更是无从谈起,他们没有领会大学精神的真正内涵,更不会了解正是大学精神内在所包含的自由性.创新性.背景性和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精神成为凝聚学校各方面实力.建设大学的核心力量.大学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阵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有这样的觉醒,那就是大学要为社会服务也应为社会服务,这要求当代本科生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作出更多具有实际意义的贡献,而不是整天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或者整天在无聊的抱怨声中虚度年华.3.道德知与行的脱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尼格马克伦理学中指出:人的德性就是既使得一个人好又使得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也就是说,德性不仅是使人好的特性,而且也能够使其出色地完成其所做的活动.换句话说,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道德观念,二是在道德观念的指引下践行道德行为.然而,当前本科生所通识的道德观念与其表现出的道德行为却形成愈来愈大的反差.一方面,他们谈起道德头头是道.慷慨激昂,一再表现其对道德的坚定信仰;另一方面,当需要他们践行自我所尊崇的高尚道德观念时,却总是找借口推脱.这就足以说明当代本科生在道德上知与行的脱节,因此不能说他们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并没有领会道德的真正内涵,并没有从内心认同自己所奉行的道德准则.二.探索本科生的德育途径1.转变教育理念本科生正处于多元化价值观状态下,思维方式开阔,创造能力较强,对他们施以强制性的教育只能使其产生抵触心理.只有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认同正确的道德观念,才会使道德教育有所成效.伊士列尔·谢富勒认为:学习诚实的行为,并不代表懂得诚实的道理,换句话说,不一定具有这种道德信念,也不一定表示诚实的行为源自于道德信念.这种区别是道德教育的根本.在这里,伊士列尔明确地指出了道德教育的本质,那就是必须使被教育者本人建立起道德的信念,由此作出的行为才是道德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呢?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及学生自身的实践.反思.批判是同时并举的.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德育基本属于强迫教育,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以应付随之而来的考试,这同讲解各种活动规则别无二致.而且,德育的目的不应是让学生无条件服从,接受现成的道德规范,而是应在顺应学生主体需求的前提下形成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因此,应转变当前的教育理念,改善当前单项灌输式的德育方式,在德育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正确引导其在实践.反思中形成的道德认知,并自觉履行道德行为.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充分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倘若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都不高,那么又怎么去影响学生呢?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提高自身的素养.首先,教师应主动学习关于伦理学方面的知识,更应阅读相关经典书籍,领会先贤们的伟大思想,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并在实践中不断探寻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并获得学生的敬重,学生也会向教师学习.在学习践行道德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教师的指导,这就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变得尤为重要.当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疏离.信任度不高,必然会导致沟通的减少.因此,应注重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这种平等关系是师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和关键.同时,由于网络背景的到来,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加强网络知识及技能的学习,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拓展德育途径,创新德育方法,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并且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下克服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其敞开心扉,这也有助于教育者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为其解开心中的困惑,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最终使德育的有效性得到提高.3.在书中锤炼品质图书馆作为本科生教育的第二课堂,它是本科生自习的最佳去处,因而成为大学德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别林斯基也曾指出:图书馆启迪人们的理性,陶冶心灵,以伟大之著作培养高尚的情操.因此,凡是优秀的经典著作,都能够或多或少引起读者的共鸣,这就会激励读者去书中寻找自身在生活中.学习中的困惑,或者通过与思想大师的深层交流而坚定自己的信仰,从而提高精神境界,净化心灵,使人们自觉地追求真善美,逐渐形成完善的人格.正由于图书馆对本科生进行德育的途径不是通过外在强制性的手段灌输理论,而是通过自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以及其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的情怀,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心灵,进而能够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另外,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也应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因为在为本科生服务的过程中,他们的精神状态.言行举止.道德水准等都将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不仅会影响学生的个人情绪.去图书馆的次数甚至影响对读书的兴趣.因此,良好的服务态度能够间接地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参考文献[1]李营.师德师风建设与大学精神的构建[J].科教文汇,2007,(11):8—9.[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lign:center">一.当前本科生德育现状1.道德信仰缺失道德信仰指对道德理念的尊崇,并将其作为自我的行动指南.其不仅仅是区分人类与畜类的标准,因为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人只有实现了自身的本性即心灵的善,才能有别于畜类.而且也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就像麦金太尔所认为的那样,德性是人获得的内在利益所必须的品质,而且这种品质有利于参加实践的整个群体.然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权力和金钱成为了人们评判的标准,而内在的道德却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当代本科生或多或少都受到外界的影响,特别是网络的盛行,西方资本主义利用其大肆宣传腐朽没落的思想意识,而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长期受此熏染,势必影响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再加上美剧.韩剧的热播,使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腐朽思想盛行,最终导致自我利益的迅速膨胀,个人至上.为我独尊的信条逐渐取代了诚实.善良.助人为乐等优秀道德品质.2.责任意识淡薄当前,许多本科生求学的目的功利化,多数是为了自己今后可以找到好的工作,可以赚取更多的金钱,可以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而对种种社会问题熟视无睹,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更是无从谈起,他们没有领会大学精神的真正内涵,更不会了解正是大学精神内在所包含的自由性.创新性.背景性和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精神成为凝聚学校各方面实力.建设大学的核心力量.大学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阵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有这样的觉醒,那就是大学要为社会服务也应为社会服务,这要求当代本科生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作出更多具有实际意义的贡献,而不是整天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或者整天在无聊的抱怨声中虚度年华.3.道德知与行的脱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尼格马克伦理学中指出:人的德性就是既使得一个人好又使得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也就是说,德性不仅是使人好的特性,而且也能够使其出色地完成其所做的活动.换句话说,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道德观念,二是在道德观念的指引下践行道德行为.然而,当前本科生所通识的道德观念与其表现出的道德行为却形成愈来愈大的反差.一方面,他们谈起道德头头是道.慷慨激昂,一再表现其对道德的坚定信仰;另一方面,当需要他们践行自我所尊崇的高尚道德观念时,却总是找借口推脱.这就足以说明当代本科生在道德上知与行的脱节,因此不能说他们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并没有领会道德的真正内涵,并没有从内心认同自己所奉行的道德准则.二.探索本科生的德育途径1.转变教育理念本科生正处于多元化价值观状态下,思维方式开阔,创造能力较强,对他们施以强制性的教育只能使其产生抵触心理.只有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认同正确的道德观念,才会使道德教育有所成效.伊士列尔·谢富勒认为:学习诚实的行为,并不代表懂得诚实的道理,换句话说,不一定具有这种道德信念,也不一定表示诚实的行为源自于道德信念.这种区别是道德教育的根本.在这里,伊士列尔明确地指出了道德教育的本质,那就是必须使被教育者本人建立起道德的信念,由此作出的行为才是道德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呢?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及学生自身的实践.反思.批判是同时并举的.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德育基本属于强迫教育,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以应付随之而来的考试,这同讲解各种活动规则别无二致.而且,德育的目的不应是让学生无条件服从,接受现成的道德规范,而是应在顺应学生主体需求的前提下形成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因此,应转变当前的教育理念,改善当前单项灌输式的德育方式,在德育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正确引导其在实践.反思中形成的道德认知,并自觉履行道德行为.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充分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倘若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都不高,那么又怎么去影响学生呢?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提高自身的素养.首先,教师应主动学习关于伦理学方面的知识,更应阅读相关经典书籍,领会先贤们的伟大思想,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并在实践中不断探寻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并获得学生的敬重,学生也会向教师学习.在学习践行道德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教师的指导,这就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变得尤为重要.当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疏离.信任度不高,必然会导致沟通的减少.因此,应注重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这种平等关系是师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和关键.同时,由于网络背景的到来,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加强网络知识及技能的学习,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拓展德育途径,创新德育方法,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并且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下克服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其敞开心扉,这也有助于教育者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为其解开心中的困惑,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最终使德育的有效性得到提高.3.在书中锤炼品质图书馆作为本科生教育的第二课堂,它是本科生自习的最佳去处,因而成为大学德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别林斯基也曾指出:图书馆启迪人们的理性,陶冶心灵,以伟大之著作培养高尚的情操.因此,凡是优秀的经典著作,都能够或多或少引起读者的共鸣,这就会激励读者去书中寻找自身在生活中.学习中的困惑,或者通过与思想大师的深层交流而坚定自己的信仰,从而提高精神境界,净化心灵,使人们自觉地追求真善美,逐渐形成完善的人格.正由于图书馆对本科生进行德育的途径不是通过外在强制性的手段灌输理论,而是通过自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以及其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的情怀,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心灵,进而能够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另外,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也应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因为在为本科生服务的过程中,他们的精神状态.言行举止.道德水准等都将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不仅会影响学生的个人情绪.去图书馆的次数甚至影响对读书的兴趣.因此,良好的服务态度能够间接地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参考文献[1]李营.师德师风建设与大学精神的构建[J].科教文汇,2007,(11):8—9.[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xzjq/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