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依恋恋爱暴力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探究

摘要:恋爱暴力在本科生恋人中普遍存在,但是它的发生机制及对幸福感的影响尚不清楚,依恋类型可能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探究采用问卷法对216名有恋爱经历的本科生进行匿名调查,考察成人依恋.恋爱暴力对幸福感的影响.结果显示:①温和暴力(仅有精神和躯体暴力)没有显著降低幸福感,而严重暴力(性胁迫.伤害)的发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hbsrm.com 
生会显著降低个体幸福感.②安全依恋.协商及遭受更少的恋爱暴力有助于提升女性的幸福感,安全依恋可提升男性的幸福感.③安全依恋和协商有利于个体维持恋爱关系.探究结果为本科生恋爱暴力的分性别干预提供了实证探究依据.关键字:成人依恋;恋爱暴力;主观幸福感;恋爱暴力是发生在恋爱期间的暴力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身体.心理.性方面的暴力行为,手段包括殴打.捆绑.残害.拘禁.折磨.凌辱人格.精神摧残.遗弃以及性虐待等[1].已有探究发现,恋爱暴力在本科生恋人中普遍存在[2],其中精神暴力的发生率为65.6%,躯体暴力为36.3%,性胁迫为11.0%,躯体伤害为14.5%[3].此外,由于恋爱和婚姻中的互动模式具有较高的一致性[4],恋爱暴力有可能成为未来家庭暴力的前奏.因此,恋爱暴力有必要引起高度重视,其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值得探究.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生活满意度和个体情绪状态的一种综合评价,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人际互动模式-成人依恋是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已有探究发现,安全依恋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高于非安全型依恋者,依恋回避和焦虑均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5].刘泽文等[6]的探究表明,个体自身的依恋回避越高,其亲密关系满意度越低等.因此,提高依恋安全性可能促进个体幸福感.尽管恋爱暴力被发现非常普遍的,但是恋爱暴力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却少有人探究.有探究显示,恋爱暴力可能导致个体抑郁的发生;但恋爱暴力是否显著降低幸福感不得而知.在恋爱暴力现象中,精神暴力和躯体暴力的高发让人困惑.从个体适应的角度来看,如果一种行为方式对个体幸福感有显著负性影响,那么这种行为模式不应该被大部分个体普遍采用.此外,施加恋爱暴力和遭受恋爱暴力也可能对幸福感产生不同的影响.综上所述,依恋类型和恋爱暴力都可能影响个体幸福感,但具体机制仍有待探究.不同的恋爱暴力类型.以及施暴和受暴对个体幸福感可能有不同的影响,而依恋的不同维度(如回避.焦虑)对不同性别个体幸福感的影响也可能不同,其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探究以期考察成人依恋.恋爱暴力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将为降低本科生恋爱暴力程度.提升幸福感提供理论支持和干预建议.1对象与方法1.1探究对象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方便取样招募有恋爱经验的本科生220人参与探究,剔除无效问卷4份,收集有效数据216份.其中,男生75名(34.7%),女生141名(65.3%).文科72名(33.3%),理工科103名(47.7%),艺术类等41名(19.0%).当前正在恋爱123名(56.9%),当前没有恋爱.但有恋爱经历的93名(43.1%).受访者来自山西.江西.湖北.四川.湖南等5个省的13所高校.1.2探究工具1.2.1成人依恋问卷(ECR)中文版: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共有36题,7点量表计分,分为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每个维度18个,各维度的得分为的平均分.李同归和加藤和生[7]对我国本科生进行了ECR中文修订版的测试,结果得出ECR中文版在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2个分量表上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7和0.82,证明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分别为0.72和0.71.在本探究中,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6和0.81.1.2.2冲突策略量表:本探究采用冲突策略量表2(revisedconflicttacticsscales,CTS2)来评估亲密伴侣之间存在的暴力行为.Straus等[8]在原CTS的基础上修订形成了CTS2,共78个,适合自评.包含5个分量表,分别为精神暴力.躯体暴力.性胁迫.协商.伤害;其中协商为积极方式,其他4种为消极方式(即恋爱暴力)等.CTS2采用的是8级评分标准,调查在过去1年中各种暴力行为发生的次数.在具体计算发生的次数时,选取的是其中位数,即:0代表0次,1代表1次,2代表2次,3代表4次,4代表8次,5代表15次,6代表25次.该量表信度为0.82~0.97,结构效度良好.在本探究中,CTS2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本探究采用的恋爱暴力剖析标准是:在精神暴力.躯体暴力.性胁迫.伤害这4个领域,发生次数超过1次即算恋爱暴力行为.1.2.3幸福感指数量表:本探究采用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ofwell-being,IWB),它包括总体情感指数(8个条目)和生活满意度(1个条目)两部分,采用7级计分.量表总分等于情感指数的平均分加生活满意度指数(权重为1.1),其范围在2.1~14.7之间,得分越高者越幸福.总体情感指数与生活满意度的一致性为0.55,总量表的重测一致性为0.849.在本探究中,总体情感指数与生活满意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49.1.3探究程序在问卷调查网站发布问卷,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如微信)在本科生群体推广,招募有恋爱经验的本科生参与网络匿名调查.1.4统计学处理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主要采用Pearson相关剖析,回归剖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数据的初步剖析根据Pearson相关剖析,依恋回避(r=-0.29,P<0.01)与焦虑(r=-0.23,P<0.01)都与幸福感呈负相关,而协商(r=0.18,P<0.01)与幸福感呈正相关.恋爱暴力各维度之间0.42~0.80呈正相关(P<0.01).性别与依恋焦虑(r=0.13).性胁迫(r=0.13).伤害(r=0.15)和主观幸福感(r=-0.13)相关(P<0.05).本探究中恋爱暴力的总体发生率分别是:精神暴力82.9%,躯体暴力50.0%,性胁迫27.6%,伤害17.3%,见表1,2.女生实施精神暴力的比例(82.3%)高于男生(64.0%)(P<0.05).男生比女生更多地实施性胁迫.伤害行为,其量表得分也更高(见表1,2).恋爱暴力的4个维度:精神暴力(r=0.55).躯体暴力(r=0.55).性胁迫(r=0.67)和伤害(r=0.72)施暴和受暴发生率都比较一致,Ps<0.01.这说明,在大多数情况下(55%~72%),施暴者同时也是受暴者,且暴力程度(量表分)显著相关(r=0.71).表1不同性别恋爱暴力中施暴和受暴发生率比较(%)此外,方差剖析发现,女生的幸福感得分(11.00±2.00)略微高于男生幸福感得分(10.44±1.99)分[F=3.47,P=0.06].恋爱一次的本科生(104名)和恋爱两次以上的本科生(112名)幸福感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F=0.67,P>0.05].正在谈恋爱的本科生的幸福感得分(11.08±1.99)分高于目前没有恋爱的群体的幸福感得分(10.39±1.98)分,F=6.45,P<0.05.相关剖析发现,依恋的2个维度(焦虑.回避)以及协商和恋爱状态(是否正在恋爱)相关(P<0.05),其余变量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剖析发现,依恋焦虑(β=-0.22,P<0.01).依恋回避(β=-0.22,P<0.01)和协商(β=0.12,P=0.07)可预测恋爱状态(即是否正在恋爱)11.4%的变异[F=9.09,P<0.01].这说明依恋安全性越高.以及采用协商方式解决冲突,这2个方面的因素有利于维持恋爱关系.表2恋爱暴力中施暴和受暴量表分及性别差异2.2成人依恋.恋爱暴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2.2.1暴力水平对幸福感的影响:根据恋爱暴力的施暴和受暴的8个维度是否发生暴力(即发生率),聚类剖析可得到3种类型:(1)低暴力组,这类个体在暴力的4个维度上得分都比较低.(2)温和暴力组,这类个体存在精神暴力.躯体暴力,但未发生性胁迫和伤害.(3)严重暴力组,4种暴力类型的发生率都比较高(见表3).3种类型的个体主观幸福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8,P<0.05].其中,严重暴力组的幸福感显著低于低暴力和温和暴力组(P<0.05),但低暴力组和温和暴力组的幸福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不同暴力水平暴力发生率(%)及主观幸福感比较2.2.2成人依恋.恋爱暴力对幸福感的影响:由于男生和女生在恋爱暴力的多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性别对依恋.幸福感也有影响,下面分别剖析男生组和女生组各主要变量之间的关系.考虑到恋爱暴力的4个维度之间高度相关,为精简结果和避免多重共线性,在剖析量表间关系时采用施暴总分和受暴总分.采用逐步回归剖析,用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协商.施暴总分.受暴总分预测幸福感(见表4).结果发现,对于男性和女性,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都是其幸福感的负性预测因子.不同的是,在用逐步法最终形成的回归方程中,对于男性仅有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是影响因子;而对于女性,协商是幸福感的积极预测因子(β=0.15),受暴总分是消极预测因子(β=-0.15).3探讨3.1本科生的恋爱暴力现状本探究调查了216名有恋爱经历的本科生,结果发现恋爱暴力总体发生率较高:精神暴力82.9%.躯体暴力50.0%.性胁迫27.6%和伤害20.0%.这与国内刘丽和李鑫洁[9]的结果比较接近,略高于何影等[2]采用的是大规模整群取样,抽取有恋爱经历的本科生进行剖析[2];而刘丽和李鑫洁[9]的探究.以及本探究采用方便取样,直接招募有恋爱经历的本科生进行调查探究.总的来说,国内探究显示的恋爱暴力发生率和国外探究综述中的结果类似.在性别差异方面,女性更容易施加精神暴力,男生更容易实施性胁迫和伤害,这与已有探究结果类似[2].本探究发现,恋爱暴力的发生大体是双向的:在大多数情况下(55%~72%)施暴者同时也是受暴者,且施暴和受暴程度相当(r=0.71).具体是不同恋爱暴力倾向者选择类似的人作为伴侣.还是恋爱暴力的发生激发了其伴侣的暴力,需进一步探究.表4成人依恋恋爱暴力预测男性和女性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剖析3.2恋爱暴力.依恋类型对幸福感的影响3.2.1恋爱暴力类型和频次影响主观幸福感:温和暴力(即低频率的精神暴力.躯体暴力)似乎不会显著降低个体幸福感,而严重暴力(即高频率的精神暴力.躯体暴力,伴随性胁迫和伤害)的发生会显著降低幸福感.本探究结果有助于解释恋爱暴力普遍存在是因为小打小闹似乎并不会显著降低幸福感.3.2.2成人依恋和恋爱暴力影响幸福感:安全依恋可提升男性幸福感,而女性幸福感则受到依恋安全性.协商和受暴总分的共同影响.这和以往探究中关于安全型依恋者(低焦虑.低回避)的幸福感高于非安全依恋者[5]的结果是一致的.安全依恋个体的自我模型构建较好,自信心较强,使得他们构建了满意的人际关系,幸福指数高;同时,他们更善于采用重新评价策略来提高个体的幸福感.而不安全依恋个体则拥有消极的自我-他人模型,更多地怀疑自我价值并对亲密关系充满警惕,拒绝信任他人等,从而使得幸福感下降.本探究进一步发现,依恋焦虑对男性幸福感的影响大于女性,而依恋回避对女性幸福感的影响大于男性.这可能是因为,我国文化对男性更高的要求使得他们看重自我价值,而女性易受伤害这一特点使得她们更不容易去相信别人.选择回避,从而影响了幸福感.而且,女性受恋爱暴力的影响似乎比男性更加敏感,这和刘泽文等[10]通过试验探究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为提升个体幸福感,男性和女性都需要降低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此外,女性还需要减少受暴.多采用积极的冲突解决方式(如协商).3.2.3恋爱个体的幸福感高于单身状态的个体:积极的冲突解决方式(协商)和安全依恋(低回避.低焦虑)有利于恋爱关系的保持:作为一个比较有趣的次要结果,这和婚姻探究发现安全依恋有利于提升婚姻质量的结果是一致的.同时,探究结果提示,要维持稳定的恋爱关系,使用协商策略(而非恋爱暴力)来解决冲突是有必要的.成人依恋可以通过社会支持的不同方面来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12].恋爱关系对于双方来说都是重要的社会支持,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恋爱暴力作为负性应激,可能使个体产生自责.无助和自卑感,导致抑郁的发生.同时,有探究认为女性的依恋回避还可能促进精神暴力的发生[11].本探究结果提示,为提升个体幸福感,恋爱双方应降低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指导恋爱双方更多使用温和的.积极的冲突解决方式(如协商),更少采用消极的冲突解决方式(精神暴力.躯体暴力),警惕和杜绝严重暴力(性胁迫.伤害)的发生.3.3探究的不足及展望本探究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样本代表性未加控制.但本探究显示的恋爱暴力发生率.性别差异等和国内外近五年的探究结果类似,因此取样偏差可能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作为比较敏感和涉及个人私密的调查,网络调查的匿名性.远程性可减少社会赞许性,提高数据的真实性.考虑到本探究是横向调查,且受到样本量和取样代表性的局限,变量之间的具体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的纵向探究.干预探究等来确认.参考文献[1]王向贤.本科生恋爱暴力初步调查[J].青年探究,2007,19(8):45-49.[2]何影,张亚林,王纯,等.本科生恋爱及恋爱暴力行为发生情况[J].我国学校卫生,2012,33(10):1153-1155.[3]FosheeVA,BaumanKE,LinderF,etal.Typologiesofado-lescentdatingviolence:identifyingtypologiesofadolescentdatingviolenceperpetration[J].JInterpersViolence,2007,22(5):498.[4]CrowellJA,TrebouxD,WatersE.Stabilityofattachmentre-presentations:thetransitiontomarriage[J].DevPsychol,2002,38(4):467-479.[5]卢莎,赵富才.本科生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我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1):1750-1752.[6]刘泽文,崔萌,韩易静.青年恋人的成人依恋.冲突解决行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J].我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8):597-601.[7]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J].心理学报,2006,38(3):399-406.[8]StrausMA,HambySL,Boney-McCoyS,etal.Therevisedconflicttacticsscale(CTS2):developmentandpreliminarypsy-chometricdata[J].JFamilyIssues,1996,17(3):283-316.[9]刘丽,李鑫洁.自尊在母亲教养方式和恋爱暴力中的中介作用[J].我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3):477-481.[10]刘泽文,崔萌,韩易静.青年恋人的成人依恋.冲突解决行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J].我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8):597-601.[11]BarryRA,LawrenceE."Don′tstandsoclosetome":anattach-mentperspectiveofdisengagementandavoidanceinmarriage[J].JFamPsychol,2013,27(3):484-494.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xzjq/25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