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书]中日茶文化の相違点
课题名称: 中日茶文化の相違点
本毕业论文(论文)课题应达到的目的:
茶文化从我国传入日本,并成为日本的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同时也继承了中日两国间文化的特征。茶文化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结晶。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日本茶道和茶道文化起源于我国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实质来说都同我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然而一方面我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已经一千多年了。经过日本本土的影响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了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另一方面我国茶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所以我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既有联系又有了较大的差异。
本毕业论文(论文)课题任务的内容和要求(包括原始数据、技术要求、工作要求等):
1)内容:
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文化是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内容之一,特别是茶文化作为中日文化交流关系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茶文化从我国传入日本之后,被日本人吸收、丰富与发展,使茶文化具有了日本本土化的特点。慢慢形成日本茶道的独特美学。独特的日本茶道的精神理念则是“和、敬、清、寂”,茶道的每一道严格的工序和过程,都是在进行修身养性。禅宗要求人们达到“本来无一物,勿使染尘埃”的境界。例如从茶室的布置,到茶具的清洗,到碾茶、插花„„每一个细节都无不体现着“和”的思想。
2) 要求:
①论文内容需要有创新思想,不能有任何抄袭,剽窃别人成果的嫌疑;
②论文需要立论正确,论证充分,符合逻辑,结论有说服力;
③论文文字表达应当精当,条理性要强;
对本毕业论文(论文)课题成果的要求〔包括图表、实物等硬件要求〕:
1) 全文不少于8000日文字,用文章体(简体)。正文分章节撰写,一级标题用“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等连续编号,每章应另起一页,标题末尾不加标点,标题居中排列。从二级标题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在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加一个下圆点相隔,最末数字后不加标点。如二级标题为“1.1”、“2.1”、“3.1”等,三级标题为 “1.1.1”、“2.1.1”、“3.1.1”等,分级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一般不超过三级。
2) 论文应该由电子文本和打印件构成;打印正文日文用MS Mincho新罗马体小四号字,行距1.5倍;毕业论文(论文)用A4纸打印,页边距分别为:上2cm、下2cm、左3cm、右3cm。页眉1.5cm,页脚1.75cm,装订线(0cm)位置靠左。毕业论文(论文)汉字应采用《简化汉字总表》规定的简化字,并严格执行汉字的规范。打印论文封面课题名称用黑体三号字,姓名及单位用黑体四号字;用A4纸张(210x297)打印。
3) 完整的论文构成要件:1.封面2.毕业设计任务书3.谢辞4.目录5.摘要(日文,中文)6.正文7.结束语8.注释9.参考文献10.关键词(5个)
4) 注释,毕业论文(论文)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注释可用页末注(将注文放在加注页的下端),而不可用行中插注(夹在正文中的注)。注释只限于写在注释符号出现的同页,不得隔页。引用文献标注应在引用处正文右上角用[]和参考文献编号表明,字体用五号字。
5)表格。包括分类项目和数据,一般要求分类项目由左至右横排,数据从上到下竖列。分类项目横排中必须标明符号或单位,竖列的数据栏中不宜出现“同上” 、“同左”等类似词语,一律填写具体的数字或文字。表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章依序编码,如:表2-5、表10-3。每一表应有简短确切的题名,连同表序号置于表的正上方,无表题的表序置于表格的左上方或右上方(同一篇设计位置应一致)。表序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跃。表格的结构应简洁。表格允许下页续写,续写表题可省略,但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6)图。图要精选,图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章依序编码,如:图1-3、图2-11。每一图应有简短确切的图名,连同图序号置于图的正下方。图中坐标上标注的符号和缩略词必须与正文中一致,图序号应与表格、公式的编序方式统一,图序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跃。毕业论文 (论文) 报告中的插图以及图中文字符号应打印,无法打印时一律用钢笔或签字笔绘制和标出。由若干个分图组成的插图,分图用a、b、c……标出。图序和图题置于图下方中间位置。
7)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按正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在正文引用的相应位置右上角,用[ ]加序号标出。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要按国家标准GB7714-87规定。参考文献的有关信息置于文末。参考文献文末著录格式为:
(1)期刊
[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1]高景德.交流电机的多回路理论[J].清华大学学报,2007,27(1):10—20.
(2)书籍和专著
[序号]编著者.译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2]霍夫斯基主编.李强译.机械原理[M].下册.第三版.北京:高教出版社,2006:2-9.
(3)会议论文集
[序号]作者.篇名[C].见:主编.,论文集名.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3]张全福,王里青.“百家争鸣”与理工科学报编辑工作[C].见:郑福寿主编.,学报论丛 第二集.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7:1-4.
(4)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出版年.
[4] 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1996.
(5)专利
[序号] 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P].公告或公开日期.
[5]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我国,881056073[P].1989-07-26.
(6)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EB/OL].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前者用括号,后者用中括号).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
[6] 王明亮.关于我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1998-08-16)[1998-10-04].http://www.cajcd.edu.cn/pub/wml.tex/980810-2.html.
(7)报纸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7] 丁文祥.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我国青年报,2000-11-20(15).
(8)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篇名[D]:[学位论文].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8]张竹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2005.
(9)科技报告
[序号] 主要责任者.报告文献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actors regulating the immune response: report of WHO Scientific Group[R].Geneva: WHO, 1970.
主要参考文献:
【1】冈仓天心 茶之本 【M】东京 岩波书库 1988年
【2】膝 军 《中日茶文化辩异与展望》【M】 东京 东方出版社 1992年
【3】周文棠 《茶道》【M】 ﹙2003年5月﹚ 浙江大学出版社
【4】赵丁 《茶的故事》【M】﹙2003年1月﹚ 地震出版社
【5】周笑明 《日本国概况》【M】﹙2000年9月﹚ 南开大学出版社
【6】杂志 《西北大学学报》【J】﹙2005年7月﹚ 哲学社会科学版
【7】王勇,王宝平 《 日本文化的历史踪迹 》【M】﹙1991年﹚ 杭州大学出版社
【8】余悦 《我国茶韵》【M】﹙2002年﹚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9】杂志 第2卷第2期2003年6月北 《京林业大学学报》【J】(杜会科学版)
【10】傅树勤 《茶神陆羽》 【M】1984年 北京 农业出版社
本毕业论文(论文)课题应达到的目的:
茶文化从我国传入日本,并成为日本的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同时也继承了中日两国间文化的特征。茶文化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结晶。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日本茶道和茶道文化起源于我国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实质来说都同我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然而一方面我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已经一千多年了。经过日本本土的影响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了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另一方面我国茶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所以我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既有联系又有了较大的差异。
本毕业论文(论文)课题任务的内容和要求(包括原始数据、技术要求、工作要求等):
1)内容:
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文化是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内容之一,特别是茶文化作为中日文化交流关系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茶文化从我国传入日本之后,被日本人吸收、丰富与发展,使茶文化具有了日本本土化的特点。慢慢形成日本茶道的独特美学。独特的日本茶道的精神理念则是“和、敬、清、寂”,茶道的每一道严格的工序和过程,都是在进行修身养性。禅宗要求人们达到“本来无一物,勿使染尘埃”的境界。例如从茶室的布置,到茶具的清洗,到碾茶、插花„„每一个细节都无不体现着“和”的思想。
2) 要求:
①论文内容需要有创新思想,不能有任何抄袭,剽窃别人成果的嫌疑;
②论文需要立论正确,论证充分,符合逻辑,结论有说服力;
③论文文字表达应当精当,条理性要强;
对本毕业论文(论文)课题成果的要求〔包括图表、实物等硬件要求〕:
1) 全文不少于8000日文字,用文章体(简体)。正文分章节撰写,一级标题用“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等连续编号,每章应另起一页,标题末尾不加标点,标题居中排列。从二级标题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在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加一个下圆点相隔,最末数字后不加标点。如二级标题为“1.1”、“2.1”、“3.1”等,三级标题为 “1.1.1”、“2.1.1”、“3.1.1”等,分级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一般不超过三级。
2) 论文应该由电子文本和打印件构成;打印正文日文用MS Mincho新罗马体小四号字,行距1.5倍;毕业论文(论文)用A4纸打印,页边距分别为:上2cm、下2cm、左3cm、右3cm。页眉1.5cm,页脚1.75cm,装订线(0cm)位置靠左。毕业论文(论文)汉字应采用《简化汉字总表》规定的简化字,并严格执行汉字的规范。打印论文封面课题名称用黑体三号字,姓名及单位用黑体四号字;用A4纸张(210x297)打印。
3) 完整的论文构成要件:1.封面2.毕业设计任务书3.谢辞4.目录5.摘要(日文,中文)6.正文7.结束语8.注释9.参考文献10.关键词(5个)
4) 注释,毕业论文(论文)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注释可用页末注(将注文放在加注页的下端),而不可用行中插注(夹在正文中的注)。注释只限于写在注释符号出现的同页,不得隔页。引用文献标注应在引用处正文右上角用[]和参考文献编号表明,字体用五号字。
5)表格。包括分类项目和数据,一般要求分类项目由左至右横排,数据从上到下竖列。分类项目横排中必须标明符号或单位,竖列的数据栏中不宜出现“同上” 、“同左”等类似词语,一律填写具体的数字或文字。表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章依序编码,如:表2-5、表10-3。每一表应有简短确切的题名,连同表序号置于表的正上方,无表题的表序置于表格的左上方或右上方(同一篇设计位置应一致)。表序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跃。表格的结构应简洁。表格允许下页续写,续写表题可省略,但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6)图。图要精选,图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章依序编码,如:图1-3、图2-11。每一图应有简短确切的图名,连同图序号置于图的正下方。图中坐标上标注的符号和缩略词必须与正文中一致,图序号应与表格、公式的编序方式统一,图序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跃。毕业论文 (论文) 报告中的插图以及图中文字符号应打印,无法打印时一律用钢笔或签字笔绘制和标出。由若干个分图组成的插图,分图用a、b、c……标出。图序和图题置于图下方中间位置。
7)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按正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在正文引用的相应位置右上角,用[ ]加序号标出。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要按国家标准GB7714-87规定。参考文献的有关信息置于文末。参考文献文末著录格式为:
(1)期刊
[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1]高景德.交流电机的多回路理论[J].清华大学学报,2007,27(1):10—20.
(2)书籍和专著
[序号]编著者.译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2]霍夫斯基主编.李强译.机械原理[M].下册.第三版.北京:高教出版社,2006:2-9.
(3)会议论文集
[序号]作者.篇名[C].见:主编.,论文集名.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3]张全福,王里青.“百家争鸣”与理工科学报编辑工作[C].见:郑福寿主编.,学报论丛 第二集.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7:1-4.
(4)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出版年.
[4] 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1996.
(5)专利
[序号] 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P].公告或公开日期.
[5]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我国,881056073[P].1989-07-26.
(6)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EB/OL].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前者用括号,后者用中括号).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
[6] 王明亮.关于我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1998-08-16)[1998-10-04].http://www.cajcd.edu.cn/pub/wml.tex/980810-2.html.
(7)报纸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7] 丁文祥.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我国青年报,2000-11-20(15).
(8)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篇名[D]:[学位论文].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8]张竹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2005.
(9)科技报告
[序号] 主要责任者.报告文献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actors regulating the immune response: report of WHO Scientific Group[R].Geneva: WHO, 1970.
主要参考文献:
【1】冈仓天心 茶之本 【M】东京 岩波书库 1988年
【2】膝 军 《中日茶文化辩异与展望》【M】 东京 东方出版社 1992年
【3】周文棠 《茶道》【M】 ﹙2003年5月﹚ 浙江大学出版社
【4】赵丁 《茶的故事》【M】﹙2003年1月﹚ 地震出版社
【5】周笑明 《日本国概况》【M】﹙2000年9月﹚ 南开大学出版社
【6】杂志 《西北大学学报》【J】﹙2005年7月﹚ 哲学社会科学版
【7】王勇,王宝平 《 日本文化的历史踪迹 》【M】﹙1991年﹚ 杭州大学出版社
【8】余悦 《我国茶韵》【M】﹙2002年﹚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9】杂志 第2卷第2期2003年6月北 《京林业大学学报》【J】(杜会科学版)
【10】傅树勤 《茶神陆羽》 【M】1984年 北京 农业出版社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rws/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