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西班牙语论文开题报告(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小说理论)
探究目的和意义: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94年塞万提斯奖得主,秘鲁西班牙双重国籍作家及诗人。其代表作品有绿房子、城市与狗、酒吧长谈、世界末日之战等。作为拉美文学爆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秘鲁西班牙双重国籍作家及诗人。其代表作品有绿房子、城市与狗、酒吧长谈、世界末日之战等。作为拉美文学爆炸背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内容写实,结构新颖,也因此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他喜欢刻意地将情节打乱,以不同的人的视角来反复叙述同一件事情,从而打破写作叙事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平面化”的特点。
作为一名知名作家,即使在我国,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也拥有一定数量的读者,他的很多著名作品像是城市与狗、绿房子等书被评为畅销书目。但其中有不少人认为该作者的语言太过晦涩,甚至有读者觉得读完之后都没有搞懂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因此,笔者萌生出搞清楚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一直以来的秉持的小说理论到底是什么的念头,在深入搜寻资料之后,最终决定就其历年来的小说写作理论的变化进行探究,从而深度探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本人思想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他的小说。
课题探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初,拉丁美洲涌现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一时期被世界文学界称之为“拉丁美洲文学大爆炸”时期。随后,很多拉丁美洲作家的作品流行于欧洲并最终流行于全世界,使拉丁美洲文学得到了世界的普遍认可和赞赏。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来探究相关课题。略萨作为拉美文学大爆炸主将之一,他的作品、叙事风格、思想被很多学者作为探究题材。
国内关于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最早的探究者是北京大学西语系西班牙语教授、博士班探究生导师赵德明。1979年,我国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学探究会在南京大学成立,赵教授在大会谈及试论巴尔加斯·略萨的文学创作道路一文,引起与会学者重视。后来,这篇文章被整理成文发表在外国文艺(1979年第6期)上。这篇文章从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成功的两个原因:思想性以及结构性进行分析,概括性的介绍了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但与其作品联系的并不紧密。自此之后,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作品陆陆续续地被翻译为中文(共22本);1982年,我国社科院外国文学探究所副探究院、探究所副所长陈光孚在“结构现实主义”述评一文中,结合拉丁美洲几位代表性作家,高屋建瓴地阐述了拉丁美洲文学结构现实主义,陈教授例举了很多作家,其中,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被认为是拉丁美洲文学结构现实主义流派的集大成者;我国社会科外国文学探究所探究员朱景冬在略萨和他的小说创作中,选取了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几部作品,详尽地介绍了作家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作者的成长时代使他想要发出声音,为人民奔走,这也是其作品最为鲜明的特征——政治性的根本原因。
由于缺乏材料,笔者对于国外的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小说理论探究现状知之甚少,故而只简单说明几点。著名的拉美文学评论家杰拉尔德·马丁1971年曾就他与其他拉美当代作家截然不同的文风撰文探究。
事实上,无论是从艺术层面、思想层面还是文化层面,国内外探究者对于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作品探究都很透彻。
课题探究主要内容、实施方案及创新点:
本文着重探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作品中体现的结构现实主义,按照以下思路构建全文,分为三大章六小节:
第一章是整篇文章的核心部分,主要概述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小说理论;
第二章是文章的理论基础,是对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小说理论由来的一种阐述与探寻;
第三章是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探索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小说理论与社会实际的冲突,以及其作品为人诟病的可能原因。
主要参考文献:
[1] Mario Vargas Llosa. La orgía perpetua: Flaubert y Madame Bovary [M]. Barcelona. Seix Barral. 1975. [2] Mario Vargas Llosa. García Marquez: historia de un deicidio [M]. Barcelona. Barral Editores. 1971. [3] Mario Vargas Llosa. La literatura es fuego [N]. El portal de
la literatura en español. http://www.literaterra.com/mario_vargas_llosa/la_literatura_es_fuego/.
Oct 7,2016. [4] Mario Vargas Llosa. Una insurrección permanente [N]. Mundo
Nuevo, 1966, pp. 94-95. [5] Mario Vargas Llosa. Social commitment and the Latin American writer [N]. World Literature Today, LII, I,
Winter 1978. [6] David Sobrevilla. Realidad, teoría y creaci6n en Vargas Llosa [J]. Acta Herediana, V, 1. 1972, pp. 29-39. [7] R. Cano Gaviría. El buitre y el ave fénix: Conversación con
Mario Vargas Llosa [M]. Anagrama. Barcelona. 1972, p. 105. [8] Gerald Martin. Vargas Llosa: nueva novela y realismo [N]. Norte XII, 5/6, 1971, p. 113 [9] [秘/西]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城市与狗[M].赵德明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10] [秘/西]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绿房子[M].孙家孟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 [11] [秘/西]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酒吧长谈[M].孙家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12] [秘/西]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狂人玛伊塔[M].孟宪成/王成家译.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13] [秘/西]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M].孙家孟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 [14] [秘/西]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世界末日之战[M].赵德明/段玉然/赵振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15] [秘/西]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胡利娅姨妈与作家[M].赵德明/李德明/蒋宗曹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16] 赵德明.巴尔加斯•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文学创作道路[J].拉丁美洲探究.1987(5):49-54.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ktbg/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