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叔叔悲剧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探究现状:
哈里耶特·比彻·斯托夫人(1811-1896)出生于美国一个牧师家庭,曾做过教师,她在辛辛那提市住了18年,在这里她经受了一段逃亡生活,这为她创作这部小说奠定了基础。这部小说首先于1852年在民族时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了18年,在这里她经受了一段逃亡生活,这为她创作这部小说奠定了基础。这部小说首先于1852年在民族背景刊物上连载,连载以后,立刻引起强烈的反响,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同时,这部小说写于19世纪50年代的美国,正是浪漫主义兴盛时期,它的发表对美国文学向现实主义文学过渡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乔治·惠彻(George Whicher)在他的美国文学史(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中对这本书嗤之以鼻,将之斥为“周日学校小说”,并充满着“露骨描述的情节、幽默与悲伤”。
然而,在1985年时,简·汤普金斯(Jane Tompkins)在她划背景的杰出的设计:美国小说的文化成果(In Sensational Designs: The Cultural Work of American Fiction)一书中改变了这一观点。汤普金斯盛赞了其他评论家拒绝承认的感伤风格,并提出,感伤小说展现了女性的情感拥有改善世界的力量。她还认为,包括汤姆叔叔的小屋在内的,流行于19世纪的家庭小说,有着“理智的复杂性、雄心与机智”;而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美国社会的批判要比霍桑与梅尔维尔这些更知名小说家的批评更具毁灭性。”
为了回应这些批评,斯托夫人于1853年发表了汤姆叔叔的小屋题解(英语:A Key to Uncle Toms Cabin)一书,以图证明小说对奴隶制度描述的真实性。在这本书中,斯托详述了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每一位主角,提到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并同时对南方的奴隶制度进行了“比小说中更为凌厉的攻击”。
汤姆叔叔的小屋发表150 年来,评论界一致认为汤姆叔叔是一个逆来顺受、唯命是从的黑人反面形象原型。薛玉凤(2002)在“汤姆叔叔”形象质疑中对这种传统的汤姆叔叔形象提出质疑,认为斯托夫人笔下的汤姆实际上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 一个富于爱心、乐于助人、勇于为他人牺牲的英雄。同时, 该文试图为斯托夫人正名。斯托夫人不仅敢于颠覆传统的“殖民主义意识形态” ,刻画了一个理想化的黑人形象汤姆,而且塑造了颇具反叛精神的黑人青年乔治。因此,多年来评论界指责斯托夫人丑化黑人形象是不公平的。
张秀见(2003)在从历史原因剖析汤姆叔叔悲剧命运的起因中主要从历史原因方面剖析汤姆叔叔悲剧命运的起因。从历史原因方面来讲,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的奴隶社会制度的压迫和黑人奴隶一味的忍耐。汤姆叔叔在经历无限的忍耐之后仍然妻离子散,最终自己也被活活打死。
李莹(2011)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主人公悲剧命运解读中,把主人公的一生简要概括为三起三落,她剖析了汤姆叔叔的性格特点以及解读了造成他三起三落的原因。她提出黑人解放不仅仅要依靠宗教力量和白人的道义帮助,更重要的是黑人自身的觉醒以及反抗,这样才能改变自身命运,实现宗教平等。
自1852年汤姆叔叔的小屋问世以来,国内外的众多学者都把探究重点放在译本比较、小说圣经人物原型、黑人刻板印象剖析以及女性民族主义叙事角度等上,很少有文章提到汤姆悲剧的必然性。柯文娟、杨帆(2012)在从作者的视角看汤姆人物悲剧的必然性中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剖析,探究汤姆人物悲剧的必然性。
孙耕梅、赵晓霞(2014)在汤姆的性格及其悲剧性自由中主要探究的是汤姆叔叔性格对他悲剧一生所造成的影响。汤姆叔叔在善良、诚实、淳朴、忠厚的同时又逆来顺受,这导致了他的悲剧的一生。
课题探究目的:
本课题旨在探究汤姆叔叔的悲剧形成的三个主要原因:一是汤姆叔叔的个人品质,他忠厚老实有强烈的正义感同时他善良有爱心同情心这些在一定程度的导致了他的悲剧。第二点是他的愚昧无知以及盲目的追求宗教信仰,这也是他悲剧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后一点,是社会原因,由于当时的奴隶社会制度,对黑人奴隶的压迫,导致了汤姆叔叔的悲剧。汤姆叔叔的小屋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它的出现似一枚重磅炮弹,以其对蓄奴制的血泪控诉震撼了美国社会,以至南北战争爆发后林肯总统接见斯陀夫人时说:“你就是那位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本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ktbg/1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