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菜名的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探究现状:
跨文化交际探究首先兴起于美国,许多学者把爱德华·霍尔在1959年出版的The Silent Language看作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跨文化交际探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文化与交际(胡文仲,1994)一书是当时探究成果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学的奠基之作。跨文化交际探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文化与交际(胡文仲,1994)一书是当时探究成果的代表。进入二十一世纪,跨文化交际探究热点集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与修辞等领域。奈达曾经说过“翻译就是交际。”中式菜名的翻译与文化交际密切相关。因此,翻译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
由于我国菜名种类之多,名字之复杂,翻译难度较大,所以国外探究的人数很少。在国内,最先提出菜名英译问题的是刘增羽先生,他在1990年第五期的我国翻译上发表了中式菜肴英译名亟须审定一文中指出,有必要尽快着手整顿和审定我国菜名。其后陈家基先生在1993年第二期的我国翻译上发表了中式菜肴英译方法初探,提出了中式菜肴翻译的几种类型。刘萍(2003)从口译工作者的角度,不仅探究了中菜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还剖析了跨文化意识在菜名口译中的作用。她指出,口译菜名时,“必须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解释说明,对外国人头脑中的文化空白和缺省进行填补,把源语文化注入译语文化中,真正起到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王瑛瑛和张瑜(2009)指出在跨文化语境下,异化翻译策略更有利于文化传播,因而对我国菜名的翻译应更多地采用异化翻译策略。薛敬敬和邓世平(2010)提出由于中西方在价值观念、思维习惯、民族文化、地理环境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要求译者应该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考虑,在翻译时尽量将菜的原料、烹制方法等翻译出来。陆涓(2011)认为在对中式菜名进行翻译时,要注意区分交际的对象和场合,同时也要顾及到不同文化习俗与信息接受习惯之间的差异。不仅要考虑到如何表达中式菜名深邃的文化内涵,而且要充分关照交际对象的饮食文化价值观。这些都对翻译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李敬科(2012)认为在菜名翻译过程中,译者无法使用单一的翻译策略,而是需要将直译和意译结合起来使用。在结合中式菜名命名原则的基础上探究其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有效发挥中式菜名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桥梁作用。楼捷和吴荣兰(2014)以文化翻译观为指导,提出实现菜名文化功能等值应遵循的翻译原则,即保留中菜文化信息、优先异化翻译和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
这些探究者都对我国菜名的翻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目前我国菜名的翻译中仍然存在一菜多译、翻译方法选择不当等问题。本文将在前人探究的基础上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我国菜名的特点、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的具体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究,希望更加完善菜名的翻译。
课题探究目的:
我国的菜名作为我国饮食文化的窗口,是外国友人了解我国文化的有效手段。一份好的菜名翻译,不仅能体现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还会成为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以前人的探究为基础,剖析目前我国菜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原则和翻译方法,旨在更好的传播我国文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ktbg/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