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大爆炸字幕中幽默的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探究现状:

1974年,Dollerup 在 On Subtitles in Television Programs中剖析了一些英国电视翻译成丹麦语中出现的错误,并第一次提出字幕翻译的重要性。1989年,Delabastit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一些英国电视翻译成丹麦语中出现的错误,并第一次提出字幕翻译的重要性。1989年,Delabastita在Translation and Mass Communication: Film and TV Translation as Evidence of Cultural Dynamics 中提出字幕翻译既要注重电影本身的原文化,又要把握好字幕翻译的过程及策略。2003年,Gambier在Media Translation中提出了在字幕翻译中是否可以跳过某些翻译的问题——“language and strategies for translating humor, irony, allusions, metaphors, conventions of subtitl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onation and non-verbal behavior”(Gambier,2003:183),这对字幕的翻译有很大的影响。
国内对字幕翻译的探究,在1995-2004 年这10 年间,电影翻译探究方面可以算是只言片语,受到严重忽视。2000年,著名电影翻译家钱绍昌教授在电影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一文中提出“反映在大学里有关课程之开设、学术刊物上有关论文之发表、学术团体中有关组织之建设等等方面,均与电影翻译的社会作用不相称。” ( 钱绍昌,2000: 61)同时也归纳出电影语言的五个特点, 即聆听性、综合性、瞬时性、通俗性和无注性,并且强调了电影字幕翻译时,翻译的“信,达,雅”三项原则中以“达(通顺)”最为重要,自此电影字幕翻译开始逐渐受到关注。1998年张春柏在电影翻译初探中总结了电影剧语言的即时性和大众性两大特征,尤其对电影语言的口语性质进行了深入剖析。1997年,麻争旗教授在论电影翻译的基本原则归纳了的电影翻译五大特征包括口语化、人物性格化、情感化、口型化、通俗化。麻争旗在2005 年出版了电影翻译探究的专著电影译制概论中强调电影译制,是对电影作品中的语言进行加工转换的艺术活动,对电影字幕翻译的现状和历史以及翻译的各项环节等进行了深入,全面,系统的考察和探究试图说明电影字幕翻译的文化内涵,以及社会价值,在电影译制理论探究、电影译制人才培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合上述的探究,在电影翻译探究方面比西方国家起步晚,至今仍处于初始阶段,不仅从事这方面探究的人员较少,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极其有限,且大部分缺乏学术性和影响力,也鲜见介绍国外电影翻译探究新成果或访谈国外著名电影翻译学者的专文。而探究字幕中幽默的翻译更算得上是字幕翻译探究中的空白之处。作为对观众影响甚大的生活大爆炸字幕的翻译,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兴趣,而其中之幽默翻译,更是值得探究的一个课题。
课题探究目的:
字幕是一种特殊的电影文本,翻译效果的传递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在处理情景喜剧字幕时,幽默的翻译无形之中成了译者必须面对的难题。本文作者将以生活大爆炸一剧作为探究对象,通过对字幕中幽默的翻译进行剖析,揭示翻译幽默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及影响幽默翻译的几个因素,从而论证译者应依照不同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ktbg/53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