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的倒车雷达设计
引言 1
一、整体的设计方案 5
二、电路整体模块设计以及硬件部分的实施 6
(一)系统总设计电路图 6
(二)单片机的最小系统 6
(三) 超声波测距模块 9
(四)声音报警电路的设计 9
三、软件设计 11
(一)keil软件 11
(二)Protel 99SE软件 11
四、倒车雷达的实际制作与测试 13
(一) PCB版的设计总图 13
(二)Keil编程图 13
(三)电路板的实际焊接 14
1. 使用工具清单 14
2. 硬件焊接过程 14
(四)上电测试 15
五、总结 17
谢辞 19
附录: 20
引言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样化的社会,人们坐飞机、坐火车、坐轮船等,处处都离不开雷达,对于一个司机而言,完整的汽车雷达测距系统便可为自己提供许多便捷。而相当于一个微型计算机(最小系统)的单片机就给了我们明确的目标,和计算机相比它的体积较小、质量轻便、价格便宜、为学习、应用和开发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学习使用单片机是了解计算机原理与结构的最佳选择。所以我选择了以单片机来制作一个简单的倒车雷达测距方案。
一、整体的设计方案
倒车雷达主要是为了防止车辆停泊时发生碰撞,主要由超声波传感器、蜂鸣器和控制器等部分组成,它用声音直观的让驾驶员了解周边环境,防止因视线不清视野不开阔而导致车辆间进行碰撞,大大的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这次倒车雷达的设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硬件部分和软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部分。整个主控制器模块大体可分为电源模块、倒车雷达模块、蜂鸣器报警模块、按键控制模块和四位数码管显示模块。电路的结构可划分为:内部蜂鸣器的报警声响电路、倒车雷达系统中的声波传感器电路和AT89C51单片机的主要控制电路。对于本次设计的核心模块来看,如图1-1所示为系统整体设计模块图。
图1-1 系统整体设计模块图
二、电路整体模块设计以及硬件部分的实施
(一)系统总设计电路图
系统总体的设计电路包括数码管驱动电路、超声波接口电路、电源接口电路、按键电路以及蜂鸣器电路。把整个电路拆分为这几个单体电路模块,分析每个电路可以得到我们所需要用到的电路元器件有AT89C51型号的单片机、四位数码管、蜂鸣器、超声波雷达、多触控按键、电阻、二极管、三极管、电容、按键开关和若干导线等。如图所示电源的工作指示灯为D1,此外,整个电路中所用到的按键有设定键、递增键和递减键。
图2-1 系统总设计电路图
(二)单片机的最小系统
大学专业课程大部分都是围绕单片机系统展开的,而这种单片机其实是一种微型的计算机,称为(MCU),是典型的嵌入式微控制器,所以它又叫单片微控制器。它不单单只是一块小小的芯片,它的功能不只是为你提供某些逻辑计算,它是将整个计算机系统压缩集成于这么一块小小的芯片上,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把运算功能、控制器、存储功能和输入输出功能等(可能还包括显示驱动电路、脉宽调制电路、模拟多路转换器、A/D转换器等电路)集成到一块硅片上构成的一个小而完善的微型计算机系统。单片机的体积小巧,质量轻便,其便宜的价格适于我们学生来学习和研究,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有益的条件。
单片机分为很多种,而我们学生接触到的到的大多是89C系类的但单片机,课本上介绍的最多的也是这个系列。我之所以选择89C52而不是89C51组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1) 51单片机的程序存储器(ROM)大小为4K而 52单片机的程序存储器(ROM)大小为8K。
(2) 51单片机的定时器只有T0和T1,52单片机有T0,T1和T2。
(3) 相比于同样的价格52单片机的性能远高于51单片机。
如图2-2所示为单片机的最小系统,它包括了时钟电路、复位电路、电源设计等模块
图2-2 单片机最小系统
1、时钟电路的设计
时钟电路的核心是个比较稳定的振荡器 (一般都用晶体振荡器 ),振荡器 产生的是正弦波 ,频率不一定是电路工作的时钟频率 ,所以我们要把这正弦波 进行分频 ,处理,形成时钟脉冲 ,然后分配到需要的地方,让系统里各部分工作时使用。
图2-3 时钟电路设计图
图中XTAL1为反向放大器的输入部分,而XTAL2为反向放大器的输出部分,图中包含了两个无极性电容C、石英晶体振荡器X和一个公共接地端。
该反向放大器的振荡器采用石英晶体振荡器或者陶瓷晶体振荡器。一个机器周期=6个状态周期=12个时钟周期,而时钟周期又叫振荡周期,是单片机外接晶振时钟脉冲的倒数,它是最小的单位(当晶振为6M时,那么时间周期则是1/6us),如图2-3所示为时钟电路。
2、复位电路的设计
复位电路的功能是为了使电路恢复到初始状态,便于重新计算,为了确保电路系统的稳定工作,复位电路成为了其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复位电路包括了上电自动复位和外部按键手动复位两个,当时钟电路中的单片机工作时, 如果想要完成复位操作,那么就必须要保证RST端的高电平一直大于2个机器周期。我们本次复位电路的设计运用的便是自动复位,如图2-4示为复位电路的自动复位。
一、整体的设计方案 5
二、电路整体模块设计以及硬件部分的实施 6
(一)系统总设计电路图 6
(二)单片机的最小系统 6
(三) 超声波测距模块 9
(四)声音报警电路的设计 9
三、软件设计 11
(一)keil软件 11
(二)Protel 99SE软件 11
四、倒车雷达的实际制作与测试 13
(一) PCB版的设计总图 13
(二)Keil编程图 13
(三)电路板的实际焊接 14
1. 使用工具清单 14
2. 硬件焊接过程 14
(四)上电测试 15
五、总结 17
谢辞 19
附录: 20
引言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样化的社会,人们坐飞机、坐火车、坐轮船等,处处都离不开雷达,对于一个司机而言,完整的汽车雷达测距系统便可为自己提供许多便捷。而相当于一个微型计算机(最小系统)的单片机就给了我们明确的目标,和计算机相比它的体积较小、质量轻便、价格便宜、为学习、应用和开发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学习使用单片机
一、整体的设计方案
倒车雷达主要是为了防止车辆停泊时发生碰撞,主要由超声波传感器、蜂鸣器和控制器等部分组成,它用声音直观的让驾驶员了解周边环境,防止因视线不清视野不开阔而导致车辆间进行碰撞,大大的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这次倒车雷达的设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硬件部分和软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部分。整个主控制器模块大体可分为电源模块、倒车雷达模块、蜂鸣器报警模块、按键控制模块和四位数码管显示模块。电路的结构可划分为:内部蜂鸣器的报警声响电路、倒车雷达系统中的声波传感器电路和AT89C51单片机的主要控制电路。对于本次设计的核心模块来看,如图1-1所示为系统整体设计模块图。
图1-1 系统整体设计模块图
二、电路整体模块设计以及硬件部分的实施
(一)系统总设计电路图
系统总体的设计电路包括数码管驱动电路、超声波接口电路、电源接口电路、按键电路以及蜂鸣器电路。把整个电路拆分为这几个单体电路模块,分析每个电路可以得到我们所需要用到的电路元器件有AT89C51型号的单片机、四位数码管、蜂鸣器、超声波雷达、多触控按键、电阻、二极管、三极管、电容、按键开关和若干导线等。如图所示电源的工作指示灯为D1,此外,整个电路中所用到的按键有设定键、递增键和递减键。
图2-1 系统总设计电路图
(二)单片机的最小系统
大学专业课程大部分都是围绕单片机系统展开的,而这种单片机其实是一种微型的计算机,称为(MCU),是典型的嵌入式微控制器,所以它又叫单片微控制器。它不单单只是一块小小的芯片,它的功能不只是为你提供某些逻辑计算,它是将整个计算机系统压缩集成于这么一块小小的芯片上,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把运算功能、控制器、存储功能和输入输出功能等(可能还包括显示驱动电路、脉宽调制电路、模拟多路转换器、A/D转换器等电路)集成到一块硅片上构成的一个小而完善的微型计算机系统。单片机的体积小巧,质量轻便,其便宜的价格适于我们学生来学习和研究,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有益的条件。
单片机分为很多种,而我们学生接触到的到的大多是89C系类的但单片机,课本上介绍的最多的也是这个系列。我之所以选择89C52而不是89C51组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1) 51单片机的程序存储器(ROM)大小为4K而 52单片机的程序存储器(ROM)大小为8K。
(2) 51单片机的定时器只有T0和T1,52单片机有T0,T1和T2。
(3) 相比于同样的价格52单片机的性能远高于51单片机。
如图2-2所示为单片机的最小系统,它包括了时钟电路、复位电路、电源设计等模块
图2-2 单片机最小系统
1、时钟电路的设计
时钟电路
图2-3 时钟电路设计图
图中XTAL1为反向放大器的输入部分,而XTAL2为反向放大器的输出部分,图中包含了两个无极性电容C、石英晶体振荡器X和一个公共接地端。
该反向放大器的振荡器采用石英晶体振荡器或者陶瓷晶体振荡器。一个机器周期=6个状态周期=12个时钟周期,而时钟周期又叫振荡周期,是单片机外接晶振时钟脉冲的倒数,它是最小的单位(当晶振为6M时,那么时间周期则是1/6us),如图2-3所示为时钟电路。
2、复位电路的设计
复位电路的功能是为了使电路恢复到初始状态,便于重新计算,为了确保电路系统的稳定工作,复位电路成为了其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复位电路包括了上电自动复位和外部按键手动复位两个,当时钟电路中的单片机工作时, 如果想要完成复位操作,那么就必须要保证RST端的高电平一直大于2个机器周期。我们本次复位电路的设计运用的便是自动复位,如图2-4示为复位电路的自动复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xgc/jdgc/1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