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渗入生命教育的问题与建议

摘要: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提高自身生命质量和生存技能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学校德育作为塑造人思想品格的重要途径,更需要将对生命科学的认知和正确的态度融入其中,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关键字:学校德育;生命教育;课堂;Abstract:Lifeeduca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hbsrm.com 
tionisaneducationalactivitythatguidesstudentstoknow,respect,loveandreverelife,aimingtoimprovetheirlifequalityandsurvivalskills,andpromotetheirall-rounddevelopment.Schoolmoraleducation,asanimportantwaytoshapepeople'sideologicalcharacter,needstobeintegratedwithlifesciencecognitionandcorrectattitude,soastopromotestudents'betterdevelopment.Keyword:schoolmoraleducation;lifeeducation;classroom;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在1968年最早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这主要是针对吸毒.艾滋病.自杀及暴力事件等侵害生命而开展的教育.[1]在,生命教育发展时间较短,但随着与世界联系的不断加强,近些年陆续有学者投身于生命教育课程之中.的生命教育刚起步不久,借鉴了西方学者关于生命教育的理论与探究成果,虽有了一定的框架和方向,但生命教育需从现实出发,东西方环境的不同,造成了人们在生命认知上的差异.1.课堂中渗入生命教育的内容生命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人的生命可以分为若干形态,即为生物性生命.精神性生命和价值性生命.人是作为地球上某种生物体而存在,且具有超越其他生物的精神世界,但每个人最终都会思考诸如为何活着的问题,这是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而对生命产生正确的认知是生命教育的前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尊重是第四层,包括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转型期,自我意识由懵懂走向成熟,民主平等的意识增强.人要认识和热爱生命,同时也要尊重生命,一个人不仅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乃至一切动物和植物的生命.热爱是一种稳定的情感,只有热爱自己生命的人,才懂得对他人生命的热爱;也只有热爱他人生命的人,才能真正地热爱自己的生命.教师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可以通过海伦凯勒和保尔柯察金等热爱生命的故事去启发学生,面对生命的艰苦,永不言弃,用心对待自己和他人.敬畏之情并非迷信,而是一种值得培养的社会情感.教师在课堂中要结合一些生命故事,启发学生理解生命的真谛,要学会敬畏生命,如利用5·12地震让学生了解生命是脆弱的,但生命又是坚强有力的.我们对于生命要怀有敬畏之心,推己及人,他人的生命.一切的生命都需要被敬畏.2.课堂中渗入生命教育的问题2.1.学生对生命教育意识不够学生对于生命的来源认识不够科学,对于生命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浅层次的概念.生命教育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生命,热爱和珍惜生命,但现实情况是学生普遍对生命的认识不够深刻,在生命认知层面,多数学生认识不到生命的本质和特征,认识不到生命的唯一性.同时学生普遍抗压能力较差,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多数学生可以掌握生命保护的知识,但实际行为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例如小学期间都能很好地遵守交通规则,但到中学阶段却会违反.学生若没有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就对其进行生命教育,无疑是对牛弹琴.2.2.教师对生命教育的态度不明确生命教育当下大多在学校德育课中有所涉及,在其他学科鲜有体现,教师虽普遍支持学校开展生命教育,但由于现有工作量大,教学和升学压力大,以及缺乏专业的相关资料,使得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加之学科间的差异,教师在生命教育的开展上缺少统一的认识.并且由于升学压力,奉献在一线的中学教师也普遍感到生命质量低,长期受升学压力以及课程压力的影响,精神长期紧张,心理也容易出现问题,学校在开展生命教育的同时,也应该适当关心教师的生命质量,这样才能使教师更好地关心学生的生命质量.2.3.生命教育的教授不合理生命教育是关注人的生命,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大部分学者认为生命教育的教授途径要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出发,同时家庭.社会要共同联合,共同参与,但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教授方案并没有教学的现实条件,例如生命教育的讲授普遍在学校德育课上,这样不仅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也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命知识便不能有效传授.而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学校的许多课程虽涉及生命教育的知识,但这些课程对于生命教育只是简单的提及,难以达到生命教育中的期望.2.4.生命教育的作用不明显由于高新技术使得社会化进程加快,人们思维也越发活跃,难免会造成价值取向的偏差和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且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视角越发开阔,人的自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对于自由产生了盲目和过度的追求.例如,西方社会中许多青少年吸毒.滥用暴力等问题都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这正是因为盲目追求个体意识,而对于生命却没有正确的认知,导致生命被漠视.近些年,社会上的自杀率不断增高,追求个人利益而欺凌甚至杀害他人的事件屡见不鲜.这些事件背后是生命教育作用的缺乏,生命教育虽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其在社会中需要发挥怎样的作用还不明确,当下更多的是将其作为学校德育的一环,但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时却难以物尽其用,并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教育的价值.3.课堂中渗入生命教育的建议3.1.学生要加强对生命教育的认知当今社会有一个错误的认知:大部分青少年学生,甚至包括成年人都认为生命只属于个人.关于青少年自杀的调查显示,大部分认为彻底解决一切问题和烦恼的方法只有自杀,其实这种想法是极其不负责的.人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生命是属于群体的,一个年轻生命的消逝,影响的是这个家庭.社会由一个个家庭构成,只有作为基本细胞的家庭稳健,才能牢固社会,促进这个有机体的稳定发展.轻率地结束个人的生命或者是侵犯他人的生命,这绝不单单是个人的事,它关系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唯有学生加强对生命教育的认知,加强对生命教育的重视,才能为生命教育的系统教授提供良好的基础.3.2.教师要养成正确的生命观和教育观教师最可贵的一个品质是人性.只有富有人性.热情.充满爱心的教师,才会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2]中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复杂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都会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不同的影响,只有自己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教育观,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教师需要对生命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平等对话,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教师要用心去关爱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坚强面对困难和挫折.教师只有把学生看作一个完整的人,了解学生的独特性,才能体现出生命性的教育,教育工作才能焕发出生命的光彩.3.3.学校要营造实施生命教育的有利环境生命教育只在德育课中开展是不够的,学校要引导各科教师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充分挖掘本学科中关于生命教育的资源,主动承担实施生命教育的责任,在学校中形成有利于生命教育开展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自身生命教育的价值,加强进行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行性.同时也要注重培养教师的人文精神,增加他们的人文知识,拓展其视野以便更好地启迪学生,并且要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生命质量,培养教师的专业成长.其次将生命教育进一步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价值,包含了生命教育的内容.因此,思政工作应该遵循生命的规律,帮助当代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生命教育乃至整个学校德育工作都应深入探究当代学生的现实生活.文化需求和价值取向,切实提出符合青少年文化且易被接受的举措.3.4.家庭教育要融入生命教育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审视,这是首要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3]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尊重生命的精神也会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首先父母要树立一定的生命意识,父母对于孩子生命成长和变化的关注,也是一种人文关怀.对于幼年时期的儿童,父母应给予充分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但现实是,不少家庭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很多父母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很多的生活照顾由爷爷奶奶接手,学习上则采用家教的形式帮助孩子学习.这种方法所带来的结果更多的是疏远了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因此要重塑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尤其是关爱生命和关心他人的形象.4.总结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气息,这是泰戈尔的名言,教育就应将生命教育作为基石,发展和完善生命并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解决何为生是第一阶段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为何生的真谛.生命是思想道德行为的载体,倘若生命消逝,又何以谈论道德,应当将生命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基石,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提升生命质量,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参考文献[1]庞秋月.本科生的生命教育与课程设计探索[J].福建论坛2008.[2]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马卡连柯.儿童教育讲座[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xzjq/5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