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学习理论在幼儿德育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忽视内在潜能在幼儿德育中的作用,导致幼儿园品德教育质量不高,存在诸多问题.如,注重灌输,忽视内化,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发挥自我塑造的教育功能;重视外铄式培养,忽视潜能资源的利用,阻碍幼儿道德智慧的发展;重视整体牵引,忽视个体内在反省.反思,导致道德判断肤浅化和幼稚化;重视内容评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hbsrm.com
价,忽视道德情感体验.个体实践,导致幼儿言行不一.鉴于此,本文侧重从来阐述如何提高幼儿德育的有效性.一.内隐学习理论在幼儿德育中的优越性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探究发现,人们学习时能够运用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习模式,一种是有意识参与的外显学习模式,另一种是由潜能支配的内隐学习模式.[1]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存在不同的表现特点.首先,内隐学习是无意识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其次,内隐学习是自动化的,具有简约性和顿悟性.再次,内隐学习无需付出心理能源,没有容量限制.最后,内隐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主要是程序性知识,具有广泛的适应性.[2]与外显学习相比,内隐学习对于幼儿品德培养具有较大的优越性.第一,内隐学习的基础性和强力性有利于发挥幼儿德育的主体性.德育面对的是人,主体性是人之为人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最深刻的性质,只有当人的主体性得到重视时,人的本质力量才会得到最大的发挥.幼儿的心理及行为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潜意识的力量,具有明显的自然冲动和本能倾向,这是幼儿道德活动中主体性形成的内在动机和根源.内隐学习探究证明,内隐加工机制具有基础性和自动化的特征,其作用就是允许个体从环境中自动收集信息,并应用获得的知识来剖析.同化和重构新环境中的信息和行为.[3]这种以幼儿先天条件为基础,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个体进行的德育,相对于外显学习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铄过程,更具有优越性.第二,内隐学习的潜意识和抽象性有助于幼儿生成道德的智慧.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布莱兹·帕斯卡尔(BlaisePascal)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具体而又错综复杂的,道德所要处理的资料更是具体而又错综复杂的,不能用清晰而明确的观念进行演绎推论,不能缩减成用几个简单的原理就能说明的那些清晰而明确的观念.[4]因此,道德教育要真正取得成效,必须要有道德智慧参与.道德智慧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可以在某种道德事件中被激活以智慧地应对当前的道德情境.道德智慧能够在事实上保证善的践行,完整的道德教育不应忽视对幼儿道德智慧的培养.只有在道德智慧参与的情况下,幼儿对道德的不断明觉和体验的过程中,才能保证幼儿良好道德品质不断养成与发展.道德智慧的发展只能通过智慧的道德教育才能实现.内隐学习的特征向人们显示了它在道德智慧教育中的优势和魅力,即在适应生存的过程中,个体通过内隐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操作中的隐含规则和潜在结构,更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运用,内隐学习对幼儿道德智慧的养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是幼儿道德智慧生生不息的重要保证.第三,内隐学习的自动性和突发性有利于陶冶幼儿的道德情感.德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向善之心.道德情感就是人的向善之心对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在情绪上的认同.共鸣,也包含了人对道德理想.道德建构的向往之情.它是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深深植根于人的自然天性之中,与人的一定的先定性需要相联系.道德情感一旦在个体的内心生成,就会在各种情境中产生一种积极力量,使个体进入充满快乐和活力的精神境界,促进道德教育从道德规范的硬性要求转化为个体意志自由的自觉养成.幼儿道德情感更多是属于自我中心化的.无意识的.直觉的范畴,具有显着的.感性的本我倾向,要靠内隐学习中的感受.体验.熏陶.感染的作用机制来完成.实验探究表明,内隐学习机制能够在尊重幼儿的天性和顺应其潜意识化的精神特质的基础上,在幼儿自主.自发.自愿的活动中,让幼儿于无意识或不自觉的精神体验中接受性情化的道德情感的陶冶和感化,并从多种道德活动中内隐地抽象出结构和特征信息并以高度概括的方式进行储存,因而有利于促进幼儿道德情感的有效内化,把自然和社会性情感深深地植入幼儿的自然天性之中.这种在道德活动中以内隐方式获得的道德情感潜藏在道德意识的底层结构里,具有普遍的适应性,极大地促进了幼儿道德情感丰富性.直觉性.深刻性的生成.[5]第四,内隐学习的高选择力.高潜力及高密度贮存有助于幼儿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够保证善的践行,道德教育应重视对幼儿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幼儿由于年幼心智发展不成熟,道德品行的形成更多依赖天赋的内部潜能才能实现.内隐学习实验探究表明,内隐学习具有心理容量的无限性与阈下启动效应的敏感性,能使个体在阈下刺激的条件下获得活动情景中的隐含规则和结构,并学会在活动情境中对各种复杂情况做出恰当的反应.虽然个体通常不能意识到,但这些信息却总是以一种自动化的形式传入及内隐地加工着,并以潜在的底层结构模式辐射.影响着个体的学习与行为.[6]也就是说,内隐学习在幼儿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其通过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渗透性影响,从而源源不断地将道德活动的规范和要求植入幼儿的心底,逐步内化为幼儿恒定的信念和意志,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与和谐的道德品质.二.幼儿的心理功能发展还不完善,他们的品德.情感.个性具有该阶段特有的年龄规律和特点,如果品德教育仍采用灌输.命令式.空洞无物的成人式说教方法,那么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幼儿在日常中无意识捕捉到的某些行为.观念等往往在悄无声息之中被接纳.应用内隐学习理论,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到优良的德育启蒙,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幼儿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内隐学习注重德育的主体性培养,主张将德育的目的隐藏起来,通过幼儿喜闻乐见.潜移默化的形式,将德育的内容植入幼儿的心田.蒙台梭利指出,所有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能力.[7]幼儿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内部潜在的能量,这使得幼儿具有一种不为其所意识的感受力,并自动地吸收周围环境中丰富多彩的信息,自主地利用周围的一切塑造自己.德育应该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观照幼儿的现实生活世界.关注幼儿的需要,意味着对幼儿的尊重,对幼儿道德主体性发展的关注和强调.德育的精湛之处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将德育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各种生活事件中,让德育突破时空限制,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一元走向多元,让德育变得生动有趣.鲜活直观.无所不在,使幼儿无时无刻不受到德育的熏陶和暗示,引发幼儿内在的潜能与心灵的感动,产生自我感受.自我体验.第二,有效利用游戏.童话故事,启迪幼儿道德智慧.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十分复杂,道德不是教会的,只能在交往中积习,在实践中养成.游戏是具有模拟性.情境性的实践,有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其中蕴含着丰富.灵动的道德智慧.陈鹤琴提出,服从真理.集体,养成自治.克己.独立.自觉的纪律性等各种高尚道德,几乎都可以从游戏中学得.[8]游戏给幼儿提供了完整与和谐的生活小社会,是幼儿表现生活的基本形式与途径.幼儿通过游戏来感知生活.认识世界,并在游戏中获得了情感的宣泄和精神的愉悦.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9]在游戏中,幼儿摆脱了现实的束缚和压力,进入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地,生活在比现实世界更为宽广宏大的想象世界中.通过参与多种角色扮演的机会,幼儿自我中心化的本能.需要.欲望.好奇.幻想等精神因素及特点都在游戏活动中得以尽情显现.游戏中所蕴含的道德智慧在欢快的情境下不露声色植入幼儿的心灵之中,鲜活而充满生机的道德智慧获得有效培植.教师应通过游戏.童话故事来点燃幼儿心灵的火种,激发幼儿的灵性和潜力,而不是以理性的剖析替代幼儿的体验和感悟.此外,教师要想带领幼儿在游戏.童话故事的世界里习得道德的智慧,自己必须是一个充满游戏智慧的导游,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活动的情景要有精心营造的艺术氛围,有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有对美好诗意的捕捉.第三,注意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10]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正向隐性导向的教育效果,环境对幼儿品德形成所起到的教育意义,远远高于单纯的理性说教方式.正因如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11]幼儿园德育环境不但体现在幼儿园德育目的.德育形式.幼儿园生活.幼儿园文化上,而且体现在幼儿园保教体制的渗透性.人文性和发展性上.教育者不仅要给幼儿提供优质的静态教育环境,而且要提供幼儿身心愉悦的隐性.动态环境.为此,一方面,幼儿园应该注意良好德育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如,可对幼儿园的活动室.寝室.盥洗室.活动区域.楼道.走廊等进行布置,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使幼儿园的每一块活动区域.每一个走廊.每一面墙壁都发挥生动直观的德育功能.[12]另一方面,幼儿园还应为幼儿创设温馨快乐.充满爱心.人人平等.竞争协作的生活环境,让幼儿在生动有趣.协作竞争的生活世界里自由充分体验.领悟,不断展示.彰显.塑造自我,由此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热爱生命和创造未来的生活.第四,教师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榜样育人功能.内隐学习主体人格的感召激发幼儿的人格仿效.这种感召就是利用一个个具体生动.形象感人的人格典型,来引导幼儿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从而对受教育者进行正确价值取向的启迪教育.幼儿在对道德人格典型进行剖析的过程中将心比心,产生感动.敬慕等一系列积极的情感,在这种积极情感共鸣和推动下激发仿效的动机.同时,因为人格典范往往是幼儿所熟悉的,能让他们感到亲切.自然,所以对幼儿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幼儿美好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幼儿擅长模仿成人的行为.在幼儿园里,教师是幼儿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因而对幼儿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待人接物.穿着打扮.言行举止.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幼儿.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人格魅力.严谨的治学态度.言语行为.音容笑貌等都能充分调动幼儿内隐学习的心理机制,春风化雨般地滋润幼儿的心灵.因此,教师要时时处处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要用爱和真情唤醒幼儿的心灵,通过爱感化和陶冶.净化幼儿的人格.同时,教师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做知行合一的践行者和示范者,要授之以理,还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幼儿只有在感情上接受了教师,才会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才会将受到的德育教育主动转化为思想和行动,即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教育家如孔子.陶行知.陈鹤琴.苏格拉底.柏拉图.苏霍姆林斯基等便是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对学生产生了无穷的道德影响力.
价,忽视道德情感体验.个体实践,导致幼儿言行不一.鉴于此,本文侧重从来阐述如何提高幼儿德育的有效性.一.内隐学习理论在幼儿德育中的优越性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探究发现,人们学习时能够运用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习模式,一种是有意识参与的外显学习模式,另一种是由潜能支配的内隐学习模式.[1]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存在不同的表现特点.首先,内隐学习是无意识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其次,内隐学习是自动化的,具有简约性和顿悟性.再次,内隐学习无需付出心理能源,没有容量限制.最后,内隐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主要是程序性知识,具有广泛的适应性.[2]与外显学习相比,内隐学习对于幼儿品德培养具有较大的优越性.第一,内隐学习的基础性和强力性有利于发挥幼儿德育的主体性.德育面对的是人,主体性是人之为人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最深刻的性质,只有当人的主体性得到重视时,人的本质力量才会得到最大的发挥.幼儿的心理及行为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潜意识的力量,具有明显的自然冲动和本能倾向,这是幼儿道德活动中主体性形成的内在动机和根源.内隐学习探究证明,内隐加工机制具有基础性和自动化的特征,其作用就是允许个体从环境中自动收集信息,并应用获得的知识来剖析.同化和重构新环境中的信息和行为.[3]这种以幼儿先天条件为基础,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个体进行的德育,相对于外显学习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铄过程,更具有优越性.第二,内隐学习的潜意识和抽象性有助于幼儿生成道德的智慧.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布莱兹·帕斯卡尔(BlaisePascal)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具体而又错综复杂的,道德所要处理的资料更是具体而又错综复杂的,不能用清晰而明确的观念进行演绎推论,不能缩减成用几个简单的原理就能说明的那些清晰而明确的观念.[4]因此,道德教育要真正取得成效,必须要有道德智慧参与.道德智慧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可以在某种道德事件中被激活以智慧地应对当前的道德情境.道德智慧能够在事实上保证善的践行,完整的道德教育不应忽视对幼儿道德智慧的培养.只有在道德智慧参与的情况下,幼儿对道德的不断明觉和体验的过程中,才能保证幼儿良好道德品质不断养成与发展.道德智慧的发展只能通过智慧的道德教育才能实现.内隐学习的特征向人们显示了它在道德智慧教育中的优势和魅力,即在适应生存的过程中,个体通过内隐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操作中的隐含规则和潜在结构,更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运用,内隐学习对幼儿道德智慧的养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是幼儿道德智慧生生不息的重要保证.第三,内隐学习的自动性和突发性有利于陶冶幼儿的道德情感.德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向善之心.道德情感就是人的向善之心对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在情绪上的认同.共鸣,也包含了人对道德理想.道德建构的向往之情.它是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深深植根于人的自然天性之中,与人的一定的先定性需要相联系.道德情感一旦在个体的内心生成,就会在各种情境中产生一种积极力量,使个体进入充满快乐和活力的精神境界,促进道德教育从道德规范的硬性要求转化为个体意志自由的自觉养成.幼儿道德情感更多是属于自我中心化的.无意识的.直觉的范畴,具有显着的.感性的本我倾向,要靠内隐学习中的感受.体验.熏陶.感染的作用机制来完成.实验探究表明,内隐学习机制能够在尊重幼儿的天性和顺应其潜意识化的精神特质的基础上,在幼儿自主.自发.自愿的活动中,让幼儿于无意识或不自觉的精神体验中接受性情化的道德情感的陶冶和感化,并从多种道德活动中内隐地抽象出结构和特征信息并以高度概括的方式进行储存,因而有利于促进幼儿道德情感的有效内化,把自然和社会性情感深深地植入幼儿的自然天性之中.这种在道德活动中以内隐方式获得的道德情感潜藏在道德意识的底层结构里,具有普遍的适应性,极大地促进了幼儿道德情感丰富性.直觉性.深刻性的生成.[5]第四,内隐学习的高选择力.高潜力及高密度贮存有助于幼儿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够保证善的践行,道德教育应重视对幼儿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幼儿由于年幼心智发展不成熟,道德品行的形成更多依赖天赋的内部潜能才能实现.内隐学习实验探究表明,内隐学习具有心理容量的无限性与阈下启动效应的敏感性,能使个体在阈下刺激的条件下获得活动情景中的隐含规则和结构,并学会在活动情境中对各种复杂情况做出恰当的反应.虽然个体通常不能意识到,但这些信息却总是以一种自动化的形式传入及内隐地加工着,并以潜在的底层结构模式辐射.影响着个体的学习与行为.[6]也就是说,内隐学习在幼儿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其通过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渗透性影响,从而源源不断地将道德活动的规范和要求植入幼儿的心底,逐步内化为幼儿恒定的信念和意志,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与和谐的道德品质.二.幼儿的心理功能发展还不完善,他们的品德.情感.个性具有该阶段特有的年龄规律和特点,如果品德教育仍采用灌输.命令式.空洞无物的成人式说教方法,那么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幼儿在日常中无意识捕捉到的某些行为.观念等往往在悄无声息之中被接纳.应用内隐学习理论,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到优良的德育启蒙,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幼儿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内隐学习注重德育的主体性培养,主张将德育的目的隐藏起来,通过幼儿喜闻乐见.潜移默化的形式,将德育的内容植入幼儿的心田.蒙台梭利指出,所有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能力.[7]幼儿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内部潜在的能量,这使得幼儿具有一种不为其所意识的感受力,并自动地吸收周围环境中丰富多彩的信息,自主地利用周围的一切塑造自己.德育应该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观照幼儿的现实生活世界.关注幼儿的需要,意味着对幼儿的尊重,对幼儿道德主体性发展的关注和强调.德育的精湛之处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将德育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各种生活事件中,让德育突破时空限制,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一元走向多元,让德育变得生动有趣.鲜活直观.无所不在,使幼儿无时无刻不受到德育的熏陶和暗示,引发幼儿内在的潜能与心灵的感动,产生自我感受.自我体验.第二,有效利用游戏.童话故事,启迪幼儿道德智慧.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十分复杂,道德不是教会的,只能在交往中积习,在实践中养成.游戏是具有模拟性.情境性的实践,有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其中蕴含着丰富.灵动的道德智慧.陈鹤琴提出,服从真理.集体,养成自治.克己.独立.自觉的纪律性等各种高尚道德,几乎都可以从游戏中学得.[8]游戏给幼儿提供了完整与和谐的生活小社会,是幼儿表现生活的基本形式与途径.幼儿通过游戏来感知生活.认识世界,并在游戏中获得了情感的宣泄和精神的愉悦.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9]在游戏中,幼儿摆脱了现实的束缚和压力,进入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地,生活在比现实世界更为宽广宏大的想象世界中.通过参与多种角色扮演的机会,幼儿自我中心化的本能.需要.欲望.好奇.幻想等精神因素及特点都在游戏活动中得以尽情显现.游戏中所蕴含的道德智慧在欢快的情境下不露声色植入幼儿的心灵之中,鲜活而充满生机的道德智慧获得有效培植.教师应通过游戏.童话故事来点燃幼儿心灵的火种,激发幼儿的灵性和潜力,而不是以理性的剖析替代幼儿的体验和感悟.此外,教师要想带领幼儿在游戏.童话故事的世界里习得道德的智慧,自己必须是一个充满游戏智慧的导游,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活动的情景要有精心营造的艺术氛围,有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有对美好诗意的捕捉.第三,注意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10]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正向隐性导向的教育效果,环境对幼儿品德形成所起到的教育意义,远远高于单纯的理性说教方式.正因如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11]幼儿园德育环境不但体现在幼儿园德育目的.德育形式.幼儿园生活.幼儿园文化上,而且体现在幼儿园保教体制的渗透性.人文性和发展性上.教育者不仅要给幼儿提供优质的静态教育环境,而且要提供幼儿身心愉悦的隐性.动态环境.为此,一方面,幼儿园应该注意良好德育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如,可对幼儿园的活动室.寝室.盥洗室.活动区域.楼道.走廊等进行布置,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使幼儿园的每一块活动区域.每一个走廊.每一面墙壁都发挥生动直观的德育功能.[12]另一方面,幼儿园还应为幼儿创设温馨快乐.充满爱心.人人平等.竞争协作的生活环境,让幼儿在生动有趣.协作竞争的生活世界里自由充分体验.领悟,不断展示.彰显.塑造自我,由此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热爱生命和创造未来的生活.第四,教师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榜样育人功能.内隐学习主体人格的感召激发幼儿的人格仿效.这种感召就是利用一个个具体生动.形象感人的人格典型,来引导幼儿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从而对受教育者进行正确价值取向的启迪教育.幼儿在对道德人格典型进行剖析的过程中将心比心,产生感动.敬慕等一系列积极的情感,在这种积极情感共鸣和推动下激发仿效的动机.同时,因为人格典范往往是幼儿所熟悉的,能让他们感到亲切.自然,所以对幼儿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幼儿美好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幼儿擅长模仿成人的行为.在幼儿园里,教师是幼儿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因而对幼儿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待人接物.穿着打扮.言行举止.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幼儿.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人格魅力.严谨的治学态度.言语行为.音容笑貌等都能充分调动幼儿内隐学习的心理机制,春风化雨般地滋润幼儿的心灵.因此,教师要时时处处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要用爱和真情唤醒幼儿的心灵,通过爱感化和陶冶.净化幼儿的人格.同时,教师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做知行合一的践行者和示范者,要授之以理,还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幼儿只有在感情上接受了教师,才会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才会将受到的德育教育主动转化为思想和行动,即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教育家如孔子.陶行知.陈鹤琴.苏格拉底.柏拉图.苏霍姆林斯基等便是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对学生产生了无穷的道德影响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xzjq/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