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kv变电所一次设计(附件)

在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影响下,电力早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电力系统主要分为五个步骤发、输、变、配、用。本课题主要流程在变、配、用,用户以及电能的分配,主要依赖于变电所,研究调查发现,科学且合理的分配方法,不仅能够降低线损,而且还能使电能质量得到根本性提高。由于变电所的系统运行对于全国电网运行都有较大影响,因此,加强且科学设计也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研究主要对象是对某地区变电所,也是希望地区的电网运行变得更加安全,可靠。“变电所的一次系统设计”是本文主要研究的主题,所包含的内容有:主要变压器的选择;电气主接线设计;短路电流计算等等,最后还绘制出了一张比较标准的电气图纸,其借鉴价值还是比较巨大。关键词 变电所,一次系统,主变压器,短路电流,防雷设计
目 录
1 绪论1
1.1 选题意义1
1.2 电压等级1
1.3 原始资料2
2 确定变压器3
2.1 确定主变压器3
2.2 确定所用变压器5
2.3 提高无功功率7
3 设计电气主接线7
3.1 设计主接线要求7
3.2 电气主接线的基本形式7
3.3 主接线选择12
4 短路电流的计算12
4.1 短路的分类12
4.2 短路计算的作用12
4.3 计算流程12
5 确定电气设备20
5.1 确定电气设备并进行校验20
5.2 确定高压断路器并进行校验21
5.3 确定隔离开关并进行校验24
5.4 确定电流互感器并进行校验27
5.5 确定电压互感器30
5.6 确定导线31
5.7 确定消弧线圈34
6 防雷和接地设计34
6.1 直击雷防护34
6.2 雷电波侵入保护35
6.3 接地装置设计35
6.4 避雷器选择36
7 所用电设计36
实习经历 37
结论 38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致谢 39
参考文献40
附录A 变电所电气主接线图 41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电能目前是人类所能掌握并利用的最优质能源,它具有以下优点:
电能易于生产
电能易于转换
电能易于控制
也正因为如此,一直以来,电能在时代发展进程中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在整个电力系统中,变电所属于中间环节。由于电力系统中有不同的电压等级,变电所的功能就是对这些不同等级的电压进行转换、对不同电压等级的部分进行连接。变电所的主要设备有变压器、开关设备、避雷器、互感器等的一次设备和继电保护、通信设备等二次设备。
变电所按照功能可划分为升压变电所(一般用于发电厂出口)和降压变电所(一般用于输配电网络)。
变电所按照地位可划分为枢纽变电站(至关重要,汇集了多个电源,高压侧为330~500kV)、中间变电所(转换功率,汇集了2~3个电源,高压侧为220~330kV)、地区变电所(向地区用户供电,高压侧为110~220kV)、终端变电所(接近负荷点,经降压后向用户供电)。
1.2 电压等级
本论文主要讨论的是110kV变电所的一次设计,为了提高地区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降低线损。
线损率是国家衡量电网的经济指标,也是反映其经营管理水平的指标。
线损率=(供电量售电量)/电网供电量×100%。
线损的高低与电压等级是成反比的。换句话说,就是电压等级越高,越能够降低线损。
本文配电网方案选择的是110kV/35kV/10kV,但是由于我国低压配电系统长期处于10kV,导致线损百分比很难有飞跃性地降低。但是在不久未来,我国一定能突破“10kV”的瓶颈。
1.3 初始材料
1.3.1 背景资料:
在整个降压变电所下,与本所连接的是两个系统电源,有一个是地区发电厂,与本变电所相距,还有一个是与本变电所相距的火力变电所。
连如图a所示是本系统的连接图。一般来说,一号系统运行两台变压器和两台发电机,此为最大运行方式,二号系统是无限大电源系统。
1.3.2 负荷与进出线情况:
表1.1进出线负荷情况
110kV
2回


35kV
8回
3750kW/回
0.8
10kV
6回
2500kW/回
0.8
备注:这其中35kV侧,,一类负荷占50%,二类负荷也占50%,出线总长为七十 km,这其中九米为最长的一回。
图1.1系统图
1.3.3 自然背景:
表1.2环境条件
温度
一年中最低为零下10℃,一年中最高温度为40℃,年平均20℃
平均高度
一千米,交通便利,场地开阔,地势平坦
防患
要具有防患地震,防患洪灾的能力
土壤
主要为黏土砂纸,否则达不到土壤性质要求
雷暴日
一个月(最低要求,否则会严重影响其正常地运行)
确定变压器
2.1 确定主变压器
变电所中有很多常备设备,而最重要的当属电力变压器,它的具体功能则是多方面地或是把电压升高到某用电地区,或是把电压降低到各用电等级的用电用户。尤为注意的是:功率损耗(也即线损)与电压的大小成反比,因此变压器就是将电压升高必不可少的设备,从而将电能传输到远距离的地区,也就实现了输送电能、分配电能、使用电能。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xgc/zdh/200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