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台+微应用”的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当前,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移动互联逐步发展,应用软件深刻改变,人们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信息用户需要新的信息服务模式以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这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所以,我们需要研究这个背景下的信息服务模式,也就是基于“大平台”+“微应用”的信息服务模式,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服务模式,是两种不同的理论,我们要对此进行研究和创新。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从目前大平台的微应用开发正火热的情况出发进行研究,提供了信息服务模式的新视角。(2)构建了几种常见的信息服务模式,并且提供了各种相应的微应用,对此进行了分析介绍研究。 本文研究的信息服务模式是基于大平台和微应用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文献分析、实际调查、专家咨询等方式,提出了展示使用型、推送传递型和互动解决问题型这几种信息服务模式,并介绍了主要内涵、特点以及适用性,而且分别举例来更好的阐述这几种信息服务模式。最后对这些模式进行比较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绪论 1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
1.2相关研究回顾 2
1.3本文创新 3
1.4本文结构 3
第2章信息服务模式的概念 5
2.1信息服务模式 5
2.1.1 定义 5
2.1.2要素 5
2.2 移动信息服务 6
2.2.1 内涵 6
2.2.2 要素 7
2.3基于“大平台+微应用”的信息服务模式分类 8
第3章 展示使用型模式 9
3.1 展示使用型模式的主要内涵 9
3.2展示使用型信息服务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性 10
3.3公共服务与政府治理 10
第4章 推送传递型信息服务模式 12
4.1推送传递型信息服务模式的内涵 12
4.2推送传递型信息服务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性 13
4.3微信公众账号 13
4.3.1微信及公众账号分析 13
4.3.2 微信营销 14
4.3.3 西少爷肉夹馍 15
第5章互动解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问题型 17
5.1 互动解决问题型信息服务模式的内涵 17
5.2互动解决问题型信息服务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性 18
5.3打车软件 18
第6章总结与展望 20
6.1总结 20
6.2展望 20
参考文献 22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当前, 移动互联的发展难以抵抗,应用软件随之深刻发展和改变。移动互联为用户提供了使用方便、业务飞速开拓和个性化服务,同时也将客户端/服务器这个级别运作的“大应用”前所未有的碎片化。移动互联使得用户的工作流程由长变短,而大软件系统则必须被分解为更小性能和服务的小软件系统。智能移动设备驱使软件碎片化,使得人们的工作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被完成。在不远的将来,巨大的移动互联力量将推动用户们进入到碎片化应用的时代。
这几年出现的移动互联、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带来了新革命。这种改变的速度越来越快,得益于移动互联技术的飞速发展。云计算和移动互联对企业应用有了新的需求:更全面的服务,协助业务开拓,向碎片化时间来服务。“碎片化”带来了新的趋势“大平台”+“微应用”,只有更‘大’的平台,才能支撑更‘小’的微应用。大平台将复杂封包,对外暴露简单的标准与公共接口,从而催生出无穷的微应用创新——它们基于服务形态,连接于流程,包含有数据。[1]
大平台是以硬件为基础,N个平台加云端辅助提供的一套个人信息的接收发布整体解决方案。硬件平台是指桌面、平板和手机,云端辅助是指云服务。在桌面、平板、手机三个硬件平台的基础上,三个硬件平台的数据同步是靠云端平台来实现。在三个硬件平台的各项服务上能够进行无缝切换,并且不产生额外学习成本的一个完整解决方案。
云是指互联网的虚构空间,其作用是提供相关服务,放低原先的服务门槛,例如阿里云,就使服务器租借的门槛放低了。大数据平台的目的是计算如今各行业产生出的越来越巨大的信息量,最终是为了储存、计算和展示。云的优秀产品现已很多,比如上述阿里云。大数据的相关方面也是逐渐完善,例如永洪科技下的敏捷大数据。
大数据的快速出现和其潜在价值已经成为重要的时代特征,取得了国内外学术界、工业界和政府部门的重视。大数据是指它关联到的信息范围非常大以至于不能通过当前普通软件工具, 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内获取、管理、处置和整理,并成为辅助决议的信息。大数据具有4V 特点:①volume数据体量巨大;②variety数据类型繁多;③value数据价值密度低;④velocity)处理速度需求快。
业界即将面对的巨大转变就是转向云计算,而该转变中的重大环节就是各类云平台的涌现。这些云平台认可开发人员将编好的程序放到“云”里面运作,允许信息人员使用“云”给出的功能,或者二者都有。关于如何称呼这个平台,可以有很多种,例如按需平台、平台即服务等。但是不管它的称呼是什么,这种云平台都有着非常很大的潜能。
所以,我们需要研究这个背景下的信息服务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就理论意义而言,基于“大平台”+“微应用”的信息服务模式,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服务模式,是两种不同的理论,我们要对此进行研究和创新;就现实意义而言,基于“大平台”+“微应用”的信息服务模式研究有助于现如今社会的软件应用的开发和创新,使得新的成果符合当今的大平台大数据的时代背景,更加符合用户的要求和实际需要。
1.2相关研究回顾
当前国内外学者有关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反映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而较少涉及到大平台和微应用的背景。
国内外学者探究了空间信息服务模式,给出一些模型和技术方式。近年来,由于各类大型空间数据库逐渐建立,大量民用工程急需相关空间信息,大量的空间数据也需要应用出口。所以问题研究的着重点应该在于服务模式,重点应该从创作转到集成,从产品转到服务, 从技术转到文化,从性能转到交互。
传统的空间信息服务由测绘专业人员进行信息采集更新,然后由GIS数据处理专业人员建立空间信息数据库,最后通过服务提供方建立的空间信息服务平台向用户提供服务,用户只是从服务平台查询已有的信息,这种服务模式实现了空间信息的线性链状传递、加工处理和增值,因此可称之为空间信息服务链状模式。[2]
各个空间信息有关的部门将属于他们的空间信息分享,建立信息中心,逐渐完善,提供最新更新的信息,从而建起信息分享的星状服务模式。它既要适合政府部分之间,也可以用于各个地区间。
对于基于Web2.0建立的信息服务来说, 信息的使用和供应都是由用户达成,而服务系统就是一个支持平台。使用者不仅能够受用信息,还能完善信息实质,建立空间信息服务应用,而且使用者间能够组织构成成网状相连的主题圈群体。用户聚集的群体和创造的东西都将以各种自组织方法(如评论、回复和收藏)等方式连接起来。
1.3本文创新
从研究视角上来看,本文从目前大平台的微应用开发正火热的情况出发,研究信息服务模式,提供了信息服务模式的新视角。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本文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有机结合,剖析了信息服务模式的理论涵义,构建了几种常见的信息服务模式,并且提供了各种相应的微应用,对此进行了分析介绍研究。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绪论 1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
1.2相关研究回顾 2
1.3本文创新 3
1.4本文结构 3
第2章信息服务模式的概念 5
2.1信息服务模式 5
2.1.1 定义 5
2.1.2要素 5
2.2 移动信息服务 6
2.2.1 内涵 6
2.2.2 要素 7
2.3基于“大平台+微应用”的信息服务模式分类 8
第3章 展示使用型模式 9
3.1 展示使用型模式的主要内涵 9
3.2展示使用型信息服务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性 10
3.3公共服务与政府治理 10
第4章 推送传递型信息服务模式 12
4.1推送传递型信息服务模式的内涵 12
4.2推送传递型信息服务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性 13
4.3微信公众账号 13
4.3.1微信及公众账号分析 13
4.3.2 微信营销 14
4.3.3 西少爷肉夹馍 15
第5章互动解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问题型 17
5.1 互动解决问题型信息服务模式的内涵 17
5.2互动解决问题型信息服务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性 18
5.3打车软件 18
第6章总结与展望 20
6.1总结 20
6.2展望 20
参考文献 22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当前, 移动互联的发展难以抵抗,应用软件随之深刻发展和改变。移动互联为用户提供了使用方便、业务飞速开拓和个性化服务,同时也将客户端/服务器这个级别运作的“大应用”前所未有的碎片化。移动互联使得用户的工作流程由长变短,而大软件系统则必须被分解为更小性能和服务的小软件系统。智能移动设备驱使软件碎片化,使得人们的工作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被完成。在不远的将来,巨大的移动互联力量将推动用户们进入到碎片化应用的时代。
这几年出现的移动互联、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带来了新革命。这种改变的速度越来越快,得益于移动互联技术的飞速发展。云计算和移动互联对企业应用有了新的需求:更全面的服务,协助业务开拓,向碎片化时间来服务。“碎片化”带来了新的趋势“大平台”+“微应用”,只有更‘大’的平台,才能支撑更‘小’的微应用。大平台将复杂封包,对外暴露简单的标准与公共接口,从而催生出无穷的微应用创新——它们基于服务形态,连接于流程,包含有数据。[1]
大平台是以硬件为基础,N个平台加云端辅助提供的一套个人信息的接收发布整体解决方案。硬件平台是指桌面、平板和手机,云端辅助是指云服务。在桌面、平板、手机三个硬件平台的基础上,三个硬件平台的数据同步是靠云端平台来实现。在三个硬件平台的各项服务上能够进行无缝切换,并且不产生额外学习成本的一个完整解决方案。
云是指互联网的虚构空间,其作用是提供相关服务,放低原先的服务门槛,例如阿里云,就使服务器租借的门槛放低了。大数据平台的目的是计算如今各行业产生出的越来越巨大的信息量,最终是为了储存、计算和展示。云的优秀产品现已很多,比如上述阿里云。大数据的相关方面也是逐渐完善,例如永洪科技下的敏捷大数据。
大数据的快速出现和其潜在价值已经成为重要的时代特征,取得了国内外学术界、工业界和政府部门的重视。大数据是指它关联到的信息范围非常大以至于不能通过当前普通软件工具, 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内获取、管理、处置和整理,并成为辅助决议的信息。大数据具有4V 特点:①volume数据体量巨大;②variety数据类型繁多;③value数据价值密度低;④velocity)处理速度需求快。
业界即将面对的巨大转变就是转向云计算,而该转变中的重大环节就是各类云平台的涌现。这些云平台认可开发人员将编好的程序放到“云”里面运作,允许信息人员使用“云”给出的功能,或者二者都有。关于如何称呼这个平台,可以有很多种,例如按需平台、平台即服务等。但是不管它的称呼是什么,这种云平台都有着非常很大的潜能。
所以,我们需要研究这个背景下的信息服务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就理论意义而言,基于“大平台”+“微应用”的信息服务模式,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服务模式,是两种不同的理论,我们要对此进行研究和创新;就现实意义而言,基于“大平台”+“微应用”的信息服务模式研究有助于现如今社会的软件应用的开发和创新,使得新的成果符合当今的大平台大数据的时代背景,更加符合用户的要求和实际需要。
1.2相关研究回顾
当前国内外学者有关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反映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而较少涉及到大平台和微应用的背景。
国内外学者探究了空间信息服务模式,给出一些模型和技术方式。近年来,由于各类大型空间数据库逐渐建立,大量民用工程急需相关空间信息,大量的空间数据也需要应用出口。所以问题研究的着重点应该在于服务模式,重点应该从创作转到集成,从产品转到服务, 从技术转到文化,从性能转到交互。
传统的空间信息服务由测绘专业人员进行信息采集更新,然后由GIS数据处理专业人员建立空间信息数据库,最后通过服务提供方建立的空间信息服务平台向用户提供服务,用户只是从服务平台查询已有的信息,这种服务模式实现了空间信息的线性链状传递、加工处理和增值,因此可称之为空间信息服务链状模式。[2]
各个空间信息有关的部门将属于他们的空间信息分享,建立信息中心,逐渐完善,提供最新更新的信息,从而建起信息分享的星状服务模式。它既要适合政府部分之间,也可以用于各个地区间。
对于基于Web2.0建立的信息服务来说, 信息的使用和供应都是由用户达成,而服务系统就是一个支持平台。使用者不仅能够受用信息,还能完善信息实质,建立空间信息服务应用,而且使用者间能够组织构成成网状相连的主题圈群体。用户聚集的群体和创造的东西都将以各种自组织方法(如评论、回复和收藏)等方式连接起来。
1.3本文创新
从研究视角上来看,本文从目前大平台的微应用开发正火热的情况出发,研究信息服务模式,提供了信息服务模式的新视角。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本文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有机结合,剖析了信息服务模式的理论涵义,构建了几种常见的信息服务模式,并且提供了各种相应的微应用,对此进行了分析介绍研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xxaq/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