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的即时通讯系统
.NET的即时通讯系统[20191218090404]
摘 要
自1996年ICQ即时通讯系统出现以来,即时通讯这类以因特网及其他有线网或无线网为基础、以实时的方式与其他在线用户交流、传递信息通讯方式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但是主流的即时通讯系统在特定人群中的应用仍然存在着不足,针对同学、好友这类特定人群的需求,设计和实现了本系统。
本系统的数据库使用了SQL server 2008对用户的信息等进行及时的保存,并用了VS 2010作为开发的工具,实现了注册、登录、发表说说、添加好友、修改个人信息、添加好友、添加群,单对单信息发送、消息群发的功能,用定时器定时从数据库中检测,若有未读消息时,会有提示的,提示铃声和显示消息数目,本系统操作方便,简洁明了、形象直观,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即时通讯信息发送通讯平台
目 录
1.引言 1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
1.2 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结构 1
2.系统开发技术简介 3
2.1 开发工具vs2010 3
2.2 数据库SQL server 2008 3
2.3 三层架构 3
2.4 windows form 3
2.5 Microsoft .NET Framework 3
3.系统设计与实现概述 4
3.1 系统分析 4
3.1.1功能需求 4
3.1.2界面需求 4
3.2系统设计 5
3.2.1功能流程图 5
3.2.2窗体模块划分 5
3.2.3数据库设计 7
3.3系统实现 13
3.3.1 登录窗体 13
3.3.2 注册窗体 15
3.3.3 主窗体 16
3.3.4 用户信息窗体 19
3.3.5 皮肤窗体 20
3.3.6 聊天窗体 21
3.3.7 好友资料窗体 23
3.3.8 群成员窗体 23
3.3.9 添加分组窗体 24
3.3.10 查找好友窗体 25
3.3.11 发送添加信息窗体 27
3.3.12 消息列表窗体 28
3.3.13 请求窗体 29
4.系统测试 31
4.1 测试分析 31
4.2 测试方法 31
结束语 33
参考文献 34
致 谢 35
1.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持续发展,网上交流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强烈,这引发了即时通讯的火热研发,即时通讯目前市场已经从以前的战国的纷争时代走向了现在的垄断的统治时代。原来的各式各样的IM软件也多数渐渐的淹没在了沙滩上,用户群体也迅速的增加[6]。在众所周知即时通讯软件中有3款比较流行的,是国内市场占主流即时通讯软件,他们分别是Jabber系列(gmail)、QQ、MSN。这三款不仅有大量的第三方客户端和他们互联互通,并且还有了强大的产商、服务器支撑。还有些IM的软件,提供了客户端和服务端支持的,如老牌的Yahoo、ICQ、IRC、UC和网易泡泡等等。这些软件的用户群正在渐渐萎缩,成为了昨日的黄花[1]。
当然了,还有更多的小型IM软件,也绝大多数都已经销声匿迹了。固然即时通讯软件市场拥有了较为庞大的用户群体,但作为了这个市场的三个主流的软件及其厂商,没有一家是依靠了的这个软件注册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来获取收益的。MSN和Jabber系列的,都是提供免费服务[2]。
国内的 QQ对基本功能,如即时消息传递也是免费,但他同时也提供了其他可选的附加的增值服务。老牌的即时通讯软件,不仅没有增长,而且到目前已经逐渐走向了死亡,他们的用户群体渐渐地被压缩或者被其他软件所代替。在与新即时通讯软件的竞争过程当中,由于缺乏变化,或者被模仿,从而失去了新颖性而逐渐走了出用户群体的视线,新生用户大多甚至还没有听说过[3]。然而一些小规模的团队开发的软件,因为缺乏有力的市场宣传,客户服务,资金链支持,最重要的是缺少创新并且也无法吸引足够的用户,也无法坚持的生存下去,而最终被迫消亡[4]。
对MSN、QQ之外的企业,包含jabber,即时通讯的市场已经算是死亡了。对这些有意进军这个市场的企业来说,所有能够做的,都已经全部被MSN、QQ所实现,从他们的口中夺取用户,无异于虎口夺食的。而且,长期以来,用户对已经存在的使用的依赖已经进一步被他们所绑定。在QQ从中国突起后,不断地有企业冲击即时通讯的市场,但是,这么多年来,也一直没什么结果,反到是让腾讯通过Q Q ,庞大客户群的优势,蚕食了其他 企业的市场,如联众的在线游戏[5]。即时通讯工具的前景只能是比MSN、QQ更早地将用户带入到了后即时通讯的时代,而并不是仅仅的在现有的市场格局中与现有的软件做了游戏。即时通讯工具的软件的特点更倾向于更大的用户群,从而产生垄断,在这种情景下,对于已经形成庞大的规模的MSN、QQ来说,扼杀新兴的软件是很容易的,除非具有更加的强大的经济与技术实力[6]。
在现在的即时通讯市场中,更多的是面向个人用户的,所以一般的都不是直接地产生利润的。但是企业同样也存在巨大的需求的,这也是个非常可观地利润增长点。对于即时通讯的后来者来说,这就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用来说即时通讯软件市场再恰当不过了[7]。即时通讯市场的把持局面还将继续多年,并且垄断软件和其他新兴技术软件并存仍将同时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但对用户来说,未来的即时通讯工具将更加地方便,功能也更加地强大了。只有切合用户利益的软件产品,才能在这个市场中长久的生存[8]。
基于庞大的用户的资源,即时通讯工具软件的商业价值也会愈来愈大,成为了极其强大的并且具有潜力的网络传播的媒介。随着目前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目前的即时通讯工具已经不仅仅只是局限于用户之间的聊天活动,运营商也已经开始了利用即时通讯平台 不断地进行的拓展业务,譬如,在其中增加一些收费的项目或者增值的服务[9]。在中国,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的用户的资源,以腾讯的QQ与微软的MSN作为代表的第一代即时通讯软件,占有市场的绝对控制地位。但是,随着电子商务、SNS与网络游戏的流行,MSN与QQ的霸主地位将受到愈来愈大的危险,基于特定应用平台的第二代即时通讯工具,有明显优势,比如风靡一时的人人等。所以,对于这种针对特定圈子的即时通讯软件研究与设计是十分必要的[9]。
1.2 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结构
本系统的目的是方便与同学、朋友之间的联系与信息交流,用户可以与好友聊天、群发信息.本系统的意义:它不同于e-mail在于它是即时的的交流。本系统实现了注册功能、登录功能、修改个人信息、修改昵称和说说、查询并添加好友、更换皮肤、消息单对单发送和消息群发的功能。
第一章为引言,介绍了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为系统开发技术简介,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系统的开发平台及用到技术。
第三章是系统设计与实现概述,描述了系统是如何实现的,从需求到设计,以及最后的实现。
第四章是系统测试,按测试用例进行测试。
最后是结束语、参考文献和致谢,结束语总结了本次系统的开发心得;参考文献是本论文所引用的文献;致谢是感谢导师和室友的帮助。
2.系统开发技术简介
2.1 开发工具vs2010
Visual Studio是微软公司推出得开发环境。是目前最流行Windows 的平台应用的程序 开发的环境。Visual Studio 2010版本在2010年4月12日上市,其集成的开发环境 (IDE )的界面被重新设计了和组织了,变得更加简单明的。Visual Studio 2010同时带来了 NET Framework 4.0、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 CTP( Community Technology Preview--CTP),并且支持了开发面向Windows 7 的应用程序 。除了Microsoft SQL Server 数据库,它还支持了Oracle 数据库和IBM DB2 。
摘 要
自1996年ICQ即时通讯系统出现以来,即时通讯这类以因特网及其他有线网或无线网为基础、以实时的方式与其他在线用户交流、传递信息通讯方式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但是主流的即时通讯系统在特定人群中的应用仍然存在着不足,针对同学、好友这类特定人群的需求,设计和实现了本系统。
本系统的数据库使用了SQL server 2008对用户的信息等进行及时的保存,并用了VS 2010作为开发的工具,实现了注册、登录、发表说说、添加好友、修改个人信息、添加好友、添加群,单对单信息发送、消息群发的功能,用定时器定时从数据库中检测,若有未读消息时,会有提示的,提示铃声和显示消息数目,本系统操作方便,简洁明了、形象直观,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即时通讯信息发送通讯平台
目 录
1.引言 1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
1.2 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结构 1
2.系统开发技术简介 3
2.1 开发工具vs2010 3
2.2 数据库SQL server 2008 3
2.3 三层架构 3
2.4 windows form 3
2.5 Microsoft .NET Framework 3
3.系统设计与实现概述 4
3.1 系统分析 4
3.1.1功能需求 4
3.1.2界面需求 4
3.2系统设计 5
3.2.1功能流程图 5
3.2.2窗体模块划分 5
3.2.3数据库设计 7
3.3系统实现 13
3.3.1 登录窗体 13
3.3.2 注册窗体 15
3.3.3 主窗体 16
3.3.4 用户信息窗体 19
3.3.5 皮肤窗体 20
3.3.6 聊天窗体 21
3.3.7 好友资料窗体 23
3.3.8 群成员窗体 23
3.3.9 添加分组窗体 24
3.3.10 查找好友窗体 25
3.3.11 发送添加信息窗体 27
3.3.12 消息列表窗体 28
3.3.13 请求窗体 29
4.系统测试 31
4.1 测试分析 31
4.2 测试方法 31
结束语 33
参考文献 34
致 谢 35
1.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持续发展,网上交流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强烈,这引发了即时通讯的火热研发,即时通讯目前市场已经从以前的战国的纷争时代走向了现在的垄断的统治时代。原来的各式各样的IM软件也多数渐渐的淹没在了沙滩上,用户群体也迅速的增加[6]。在众所周知即时通讯软件中有3款比较流行的,是国内市场占主流即时通讯软件,他们分别是Jabber系列(gmail)、QQ、MSN。这三款不仅有大量的第三方客户端和他们互联互通,并且还有了强大的产商、服务器支撑。还有些IM的软件,提供了客户端和服务端支持的,如老牌的Yahoo、ICQ、IRC、UC和网易泡泡等等。这些软件的用户群正在渐渐萎缩,成为了昨日的黄花[1]。
当然了,还有更多的小型IM软件,也绝大多数都已经销声匿迹了。固然即时通讯软件市场拥有了较为庞大的用户群体,但作为了这个市场的三个主流的软件及其厂商,没有一家是依靠了的这个软件注册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来获取收益的。MSN和Jabber系列的,都是提供免费服务[2]。
国内的 QQ对基本功能,如即时消息传递也是免费,但他同时也提供了其他可选的附加的增值服务。老牌的即时通讯软件,不仅没有增长,而且到目前已经逐渐走向了死亡,他们的用户群体渐渐地被压缩或者被其他软件所代替。在与新即时通讯软件的竞争过程当中,由于缺乏变化,或者被模仿,从而失去了新颖性而逐渐走了出用户群体的视线,新生用户大多甚至还没有听说过[3]。然而一些小规模的团队开发的软件,因为缺乏有力的市场宣传,客户服务,资金链支持,最重要的是缺少创新并且也无法吸引足够的用户,也无法坚持的生存下去,而最终被迫消亡[4]。
对MSN、QQ之外的企业,包含jabber,即时通讯的市场已经算是死亡了。对这些有意进军这个市场的企业来说,所有能够做的,都已经全部被MSN、QQ所实现,从他们的口中夺取用户,无异于虎口夺食的。而且,长期以来,用户对已经存在的使用的依赖已经进一步被他们所绑定。在QQ从中国突起后,不断地有企业冲击即时通讯的市场,但是,这么多年来,也一直没什么结果,反到是让腾讯通过Q Q ,庞大客户群的优势,蚕食了其他 企业的市场,如联众的在线游戏[5]。即时通讯工具的前景只能是比MSN、QQ更早地将用户带入到了后即时通讯的时代,而并不是仅仅的在现有的市场格局中与现有的软件做了游戏。即时通讯工具的软件的特点更倾向于更大的用户群,从而产生垄断,在这种情景下,对于已经形成庞大的规模的MSN、QQ来说,扼杀新兴的软件是很容易的,除非具有更加的强大的经济与技术实力[6]。
在现在的即时通讯市场中,更多的是面向个人用户的,所以一般的都不是直接地产生利润的。但是企业同样也存在巨大的需求的,这也是个非常可观地利润增长点。对于即时通讯的后来者来说,这就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用来说即时通讯软件市场再恰当不过了[7]。即时通讯市场的把持局面还将继续多年,并且垄断软件和其他新兴技术软件并存仍将同时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但对用户来说,未来的即时通讯工具将更加地方便,功能也更加地强大了。只有切合用户利益的软件产品,才能在这个市场中长久的生存[8]。
基于庞大的用户的资源,即时通讯工具软件的商业价值也会愈来愈大,成为了极其强大的并且具有潜力的网络传播的媒介。随着目前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目前的即时通讯工具已经不仅仅只是局限于用户之间的聊天活动,运营商也已经开始了利用即时通讯平台 不断地进行的拓展业务,譬如,在其中增加一些收费的项目或者增值的服务[9]。在中国,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的用户的资源,以腾讯的QQ与微软的MSN作为代表的第一代即时通讯软件,占有市场的绝对控制地位。但是,随着电子商务、SNS与网络游戏的流行,MSN与QQ的霸主地位将受到愈来愈大的危险,基于特定应用平台的第二代即时通讯工具,有明显优势,比如风靡一时的人人等。所以,对于这种针对特定圈子的即时通讯软件研究与设计是十分必要的[9]。
1.2 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结构
本系统的目的是方便与同学、朋友之间的联系与信息交流,用户可以与好友聊天、群发信息.本系统的意义:它不同于e-mail在于它是即时的的交流。本系统实现了注册功能、登录功能、修改个人信息、修改昵称和说说、查询并添加好友、更换皮肤、消息单对单发送和消息群发的功能。
第一章为引言,介绍了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为系统开发技术简介,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系统的开发平台及用到技术。
第三章是系统设计与实现概述,描述了系统是如何实现的,从需求到设计,以及最后的实现。
第四章是系统测试,按测试用例进行测试。
最后是结束语、参考文献和致谢,结束语总结了本次系统的开发心得;参考文献是本论文所引用的文献;致谢是感谢导师和室友的帮助。
2.系统开发技术简介
2.1 开发工具vs2010
Visual Studio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jsjkxyjs/3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