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和就业状况的分析和预测
近年来,我国失业人口数量增加,就业压力显著。而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好就业问题,是处理我国民生问题的关键。本文首先对我国人口分布状况和劳动力供需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对影响就业人口数量的几个因素,包括三大产业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全国公共财政支出等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并对其关联程度进行排序和分析;最后在多元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就业人口预测模型,得出就业人口数量将继续增加的结论。为未来就业人口数量的预测以及劳动力市场能否均衡发展提供帮助,为相关部门更好的决策提供相应的建议。关键词 就业状况,供需矛盾,预测模型,多元回归分析
目 录
1 引言 1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
1.2 研究现状 1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2
2 劳动力及相关因素分析 3
2.1 劳动力 3
2.2 劳动力供给 5
2.3 劳动力需求 5
2.4 小结 7
3 我国就业人口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8
3.1 不同产业与就业增长的关系 8
3.2 全国公共财政支出 8
3.3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9
3.4 工业总产值 9
3.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9
3.6 其他因素 9
4 建立就业人口预测模型 10
4.1 预测方法 10
4.2 异方差性 10
4.3 模型的设定 11
4.4 影响因素数据采集 12
4.5 关联度分析 12
4.6 模型参数估计 15
4.7 回归模型检验 16
5 预测和误差分析 17
结 论 19
致 谢 20
参 考 文 献 21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现阶段,中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民生尤为重要。而就业是民生的基础。唯有重视就业,才能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人民基本生存和生活都是以就业为前提,保证了就业就可以使社会保持相对安定。但是由于城镇化步伐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不断加快,我国劳动力供需矛盾也愈发激烈。虽然就业岗位不断增加,但就业心理负担过大的群体,包括毕业生、城市贫苦家庭和农民工等,他们就业的心理不稳定、综合素质缺乏,使得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问题也就愈发突出。20062016年中国就业人口及增长率如图1所示。
图1 20062016年中国就业人口及增长率
我国是劳动力输出和劳动力接收大国,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在指明我国就业增加人数超越预先设定。城镇新加就业人数为一千三百多万,毕业生就业人数也达历年最高。城镇失 业人员占总的比重4.02%,近些年来该值最低。政府将做好重点人员和重点就业领域的工作,保持稳定的就业形势,保持实际就业的人口与本地能够容纳的就业人口之间的关系。因此对劳动力和就业 状况的分析和预测具有实际意义。
1.2 研究现状
劳动就业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同时,它也是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相关的专家学者已对劳动力和就业状况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分析和预测。
张朝黎通过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因素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三次产业对就业增长的数量关系的作用程度,建立相关模型计算推导,更加直观地阐明了我国就业的现有状况[1]。
丛雨佳、朱家明等,从经济学的角度,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引入独立变量,逐一消除方程中的不明显变量,最终确定经济发展、外商对本国投资额以及人民币在国际外汇市场的兑换比率这三个为影响我国就业的主要因素,并通过组合预测的方法对未来的就业人口数量进行预测[2]。
宋茹茹基于多元回归分析,以山东省民生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1997~2010年间的就业人口变动进行了分析预测,并选择了影响就业变化的主要因素[3]。
兰守坚使用有关样本数据,采用GM(1,1)模型分析城镇总就业量,得出城市劳动力需求将逐年扩大,失业人数将会增多的结论,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4]。
杨皓、肖云基于理论分析,将影响就业的原因分成宏观因素、财政因素等六个方面,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VAR模型,从长期和短期两方面对中国的就业形势进行了预测和分析[5]。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本文首先在对我国就业现状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分析劳动人口分布状况,研究并确定影响我国就业状况的各因素,并用灰色关联分析计算出关联系数;然后搜集从1995年至今各影响因素的数据,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我国就业状况的回归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对我国2016年就业人员数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是比较理想的;最后给出解决就业问题的建议。本文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本文研究框架
2 劳动力及相关因素分析
2.1 劳动力
2.1.1 劳动力的含义
在我国,劳动力的定义有两种划分。一种是广义上的劳动力,指的是我国所有人口;另一种是在狭义上的,只要是有能力劳动,都能称之为劳动力。宪法中给出明确的界定,年龄在适合参加劳动的阶段,即年龄处在16~64周岁之间的人口,属于我们所说的劳动力或者说是劳动适龄人口。
在经济学领域,马克思最早给出了科学的解释,劳动力被定义为脑力和体力的加和[6]。离开劳动力后资料就不能正常产生,而离开物质资料后劳动力也就不再存在。
2.1.2 我国人口分布现状
我国人口众多,在世界上居首位。人口多、劳动力供需矛盾愈发激烈等问题在现阶段,是亟须解决的问题。从数量、城乡、年龄分布等观测,中国的人口现状如下:
目 录
1 引言 1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
1.2 研究现状 1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2
2 劳动力及相关因素分析 3
2.1 劳动力 3
2.2 劳动力供给 5
2.3 劳动力需求 5
2.4 小结 7
3 我国就业人口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8
3.1 不同产业与就业增长的关系 8
3.2 全国公共财政支出 8
3.3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9
3.4 工业总产值 9
3.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9
3.6 其他因素 9
4 建立就业人口预测模型 10
4.1 预测方法 10
4.2 异方差性 10
4.3 模型的设定 11
4.4 影响因素数据采集 12
4.5 关联度分析 12
4.6 模型参数估计 15
4.7 回归模型检验 16
5 预测和误差分析 17
结 论 19
致 谢 20
参 考 文 献 21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现阶段,中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民生尤为重要。而就业是民生的基础。唯有重视就业,才能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人民基本生存和生活都是以就业为前提,保证了就业就可以使社会保持相对安定。但是由于城镇化步伐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不断加快,我国劳动力供需矛盾也愈发激烈。虽然就业岗位不断增加,但就业心理负担过大的群体,包括毕业生、城市贫苦家庭和农民工等,他们就业的心理不稳定、综合素质缺乏,使得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问题也就愈发突出。20062016年中国就业人口及增长率如图1所示。
图1 20062016年中国就业人口及增长率
我国是劳动力输出和劳动力接收大国,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在指明我国就业增加人数超越预先设定。城镇新加就业人数为一千三百多万,毕业生就业人数也达历年最高。城镇失 业人员占总的比重4.02%,近些年来该值最低。政府将做好重点人员和重点就业领域的工作,保持稳定的就业形势,保持实际就业的人口与本地能够容纳的就业人口之间的关系。因此对劳动力和就业 状况的分析和预测具有实际意义。
1.2 研究现状
劳动就业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同时,它也是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相关的专家学者已对劳动力和就业状况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分析和预测。
张朝黎通过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因素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三次产业对就业增长的数量关系的作用程度,建立相关模型计算推导,更加直观地阐明了我国就业的现有状况[1]。
丛雨佳、朱家明等,从经济学的角度,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引入独立变量,逐一消除方程中的不明显变量,最终确定经济发展、外商对本国投资额以及人民币在国际外汇市场的兑换比率这三个为影响我国就业的主要因素,并通过组合预测的方法对未来的就业人口数量进行预测[2]。
宋茹茹基于多元回归分析,以山东省民生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1997~2010年间的就业人口变动进行了分析预测,并选择了影响就业变化的主要因素[3]。
兰守坚使用有关样本数据,采用GM(1,1)模型分析城镇总就业量,得出城市劳动力需求将逐年扩大,失业人数将会增多的结论,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4]。
杨皓、肖云基于理论分析,将影响就业的原因分成宏观因素、财政因素等六个方面,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VAR模型,从长期和短期两方面对中国的就业形势进行了预测和分析[5]。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本文首先在对我国就业现状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分析劳动人口分布状况,研究并确定影响我国就业状况的各因素,并用灰色关联分析计算出关联系数;然后搜集从1995年至今各影响因素的数据,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我国就业状况的回归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对我国2016年就业人员数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是比较理想的;最后给出解决就业问题的建议。本文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本文研究框架
2 劳动力及相关因素分析
2.1 劳动力
2.1.1 劳动力的含义
在我国,劳动力的定义有两种划分。一种是广义上的劳动力,指的是我国所有人口;另一种是在狭义上的,只要是有能力劳动,都能称之为劳动力。宪法中给出明确的界定,年龄在适合参加劳动的阶段,即年龄处在16~64周岁之间的人口,属于我们所说的劳动力或者说是劳动适龄人口。
在经济学领域,马克思最早给出了科学的解释,劳动力被定义为脑力和体力的加和[6]。离开劳动力后资料就不能正常产生,而离开物质资料后劳动力也就不再存在。
2.1.2 我国人口分布现状
我国人口众多,在世界上居首位。人口多、劳动力供需矛盾愈发激烈等问题在现阶段,是亟须解决的问题。从数量、城乡、年龄分布等观测,中国的人口现状如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jsjkxyjs/1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