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英雄传》俗语词研究
内容摘要:《儿女英雄传》是清代文康的一部作品,它以大量北京方言、俗语词写作而成,在语言研究角度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历来对于其中俗语词的研究不甚详细,还有非常大的研究空间,所以以《儿女英雄传》中的俗语词为对象,希望为俗语词的研究尽绵薄之力。这里主要采用调查统计法、审文例法和定量研究法,首先对《儿女英雄传》中的俗语词从词类、结构和语义三方面进行分类,每类再选取典型例子作具体的解释说明,较为细致地介绍其中俗语词的分布情况。在总体把握俗语词分布的基础上,对俗语词的使用特点进行概括,分别是不平衡性,继承性,新异性和儿
《桃花扇》语气助词研究
内容摘要:孔尚任的《桃花扇》作为中国四大名剧之一,作品中的唱词和说白都体现了明清时期山东方言的语言特色,其中的语气助词也十分丰富。经过宋元时期近代汉语语气助词系统内部的调整、变化,晚期近代汉语语气助词逐步走向明确化、规范化。本文运用比较、引证、量化等方法,通过对孔尚任《桃花扇》中语气助词的分类研究,对与近代汉语语气助词相关的概念,语气助词的演变、语义特征、语法功能等进行详尽描述与分析,从语言体系、词形和结构方面总结归纳出《桃花扇》中语气助词发展规律,从而为人们更好地鉴赏明清传奇提供便利,也可以为汉语语法史
《海上花列传》称谓词研究
内容摘要:《海上花列传》是一部典型的吴语小说,然而关于《海上花列传》吴方言中称谓词的研究很少,因此文章对称谓词进行了研究。一从系统上对把称谓词分为亲属称谓词和社会称谓词。亲属称谓词又分为血亲亲属、姻亲亲属和对夫妻及其相关亲属称谓,社会称谓词分为表示身份的、表示关系的、表示职业的三类。二从情感表达上把称谓词分为尊称、泛称、蔑称、詈称四类。三从传统制度和人的因素两个方面来讲称谓词的语用分析。最后总结《海上花列传》称谓词的特点。
《西厢记》人称代词的演变研究
内容摘要:文章以元稹《莺莺传》、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王实甫《西厢记》为依据,整理出其中的人称代词,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并分析其语义特征。第一部分说明了文章的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并且简单介绍了《西厢记》故事梗概,发展演变以及本文选择的三部作品;第二部分对三部作品中人称代词分别进行归类统计,再根据词类举例分析;第三部分根据第二部分中列举的数据,研究三部作品中人称代词的演变规律。
三个武松形象的比较分析——从《水浒传》、《义侠记》到电视剧《武松》
摘要:武松是施耐庵在小说《水浒传》中塑造得较为成功的一个角色,历来对这一形象进行艺术再加工的作品也不在少数。以小说与沈璟的传奇《义侠记》和1983年山东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武松》为对象进行比较研究,从三者共同展示的武松武艺高强、血性勇敢、重兄弟义气和人伦情感,到三者对于其形象侧重点的不同表现:小说中的武松更重义,更具反抗精神;戏曲则意在维护封建伦常,表现出他身上的忠君之志和大男子主义倾向;电视剧将塑造更具人情味的武松作为重点,使他的英雄形象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通过对这一系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和剖析,我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主要依托于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可以获取、锻炼多种能力和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最好的掌握,需要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如何切实有效的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在江苏省常熟中学抽样调查了200名高中生,针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选取了12个问题,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探究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从《世说新语》看佛学对魏晋名士的影响
内容摘要:通过整理分析《世说新语》中的相关材料,从佛学对名士交流的影响、名士人生态度的影响以及玄学的影响这三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名士交流这方面是从名士之间交往无界、名士佛徒化、高僧名士化三个角度来展开论述,再从走向的多元化、生命观的丰富性以及友情观的成熟化三个角度来分析佛学对名士人生态度的影响,最后再从清谈活动、玄学家谈佛经、玄学的佛学化三个角度出发完成佛学对名士玄学影响的探析。通过这一独特的角度可以探究出魏晋名士的风采以及了解魏晋时期佛学发展的特点和儒道释融合的时代特征。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为研究宗教的发
从《世说新语》看佛教在魏晋的发展
内容摘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变动最为频繁的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中央集权不断削弱,导致思想专制出现裂缝,社会思潮日渐活跃,儒教传统思想受到挑战,玄学盛行,佛教兴起,最终形成“玄佛合流”。《世说新语》正是完成于当时的一篇记载时人言谈轶事的极具代表性的“志人小说”,它的内容和引注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变化的事实、原因和影响,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不可忽视。
首先对《世说新语》的文本做了详细的分类、整理和分析,然后再在此基础之上得到佛教在魏晋不断发展的事实;再通过玄学佛学化和名士高僧化两个方面论
从《世说新语》看佛教在魏晋的发展
内容摘要:《带灯》是贾平凹在2012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叙写当下中国农村正发生的事与存在的问题,即农村基层建设以及基层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以上访为主)。作者以一个乡村女干部带灯作为线索,给我们描摹了一幅处于发展“阵痛”中的农村图景;展现了在现代化大潮的冲击下,农耕文化遭遇的挑战,以及乡村中人们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人性的变态扭曲等现实景观。本文以《带灯》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为研究基点,主要从都市文明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冲击、都市文明对乡下人生存状态的冲击以及抒写意义三个角度展开,勘探都市文明对乡土文化的冲击。 内容摘要:南宋遗民词人是宋元易代之际出现的特殊的文人群体。他们心怀旧朝,义不仕元,多隐居山野。词人蒋捷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词作中,多写宋亡之后漂泊江湖、客居他乡的经历。意象营造在古典诗词中十分常见,并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蒋捷词作中的意象选用种类非常丰富,一些意象很具代表性。本文对蒋捷词中所出现的鸟类意象作了一个全面的统计,并通过对鸟类意象及其作品进行解读分析,探寻蒋捷词作中所抒发的遗民情怀。最后从诗词创作传统、蒋捷个人身世经历和国破家亡的背景三个方面入手,分析蒋捷词作中多用鸟类意象的原因。 内容摘要: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的文采和书法扬被我们所熟知。但是,我们却忽略了,在此之前就有一篇相似的《金谷诗序》问世。它们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需要我们思究,而这显然可见紧承相续的两个朝代士风。石崇《金谷诗序》和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比较是个讨论重点。虽然较多研究者对王羲之及其《兰亭集序》有着非凡的热情,相关论文不少,但却鲜有将之和石崇及其《金谷诗序》并同比较,故而深入挖掘石、王二人及其序作,通过分析两序的文本本身探究石崇与王羲之两人在思想、人生追求、对自然的态度等方面的似同与差异,并且试图从石崇与王羲之
从《竹山词》鸟类意象看蒋捷的遗民情怀
从《金谷诗序》和《兰亭集序》看两晋士人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