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德育教育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提升德育教育效果,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是当前教育工作者致力探究的内容.然而,就当前德育教育现状来看,德育教育工作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要想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必须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认识心理疏导以及人文关怀的内涵,对学生现状.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hbsrm.com
学校现状.周围环境.创新机制等进行正确剖析,实现德育教育成效的有效提升.关键字:德育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想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重视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这为当前的德育教育工作指出了明确的方向.然而,很多学校在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仍然没有对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给予重视,导致德育教育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下面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就德育教育中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一.重视人文关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树立大德育理念,以此推进德育生活化.道德产生的角度去看,道德的出现是为了调节各种关系.化解生活矛盾.德育教育既是学生的自我生存要求.自我发展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和背景的发展需求.这也要求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德育教育,将其放在与智育同等的位置,既要做好学生智力开发工作,又要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在德育教育实践过程中,学校首先要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交往和学习进行德育教育,通过这种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其次,学校在实施德育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德育的实践性.换言之,说一万遍不如做一遍,看一万遍不如经历一遍.口述式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短时间内记住德育内容,却很难将其内化成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主观意识.教育工作者在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尽可能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情境增强学生的内在体验,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求教,将学习外力转变为学习内力,从而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再次,学校要开展以人为本的德育.就个人经验而言,学校要想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体现出人文关怀,可以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在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经常以内容为中心,强调对人的束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下,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幸福追求给予关注.学生既是道德的设计者和构建者,也是道德的享用者[2].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时候,应当突出人性化的特点,学生个性之上,对学生的自由.创造.兴趣以及需要等给予尊重,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让学生可以得到个性化发展.二.探究学生心理,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德育理论的发展与心理学领域的探究成果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情况来看,德育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实际上都是心理教育内容.因此,学校要想提升德育教育效果,必须针对学生的德育心理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德育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现阶段学生思维品质和抽象逻辑思维中的批判性和独立性也获得迅速的发展,这使他们面对任何事件都不愿意接受现成的规范和观念,而是选择自我判断和剖析.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的学生对教条式.单纯的说教十分反感的原因.随着学生交往范围的扩展.生活空间的扩大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与社会以及其他成员的接触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3].学校在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关注这些变化,结合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德育工作,以防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实际德育教育中,学校要根据学生的道德发展或者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水平,通过素质拓展.团体游戏或者心理疏导的方式实践恰当的.合适的德育内容.三.借助外界力量,实施网络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时间长且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仅仅靠学校一方的努力是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的,必须要有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参与.在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要适当借助外界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形成合力,以此达到提升德育教育效果的目的.在如今这个网络背景,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给德育工作带来更多的挑战.网络的虚拟性给人们提供了各种释放自己情绪的条件,这也造成有些人在网络上肆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网络内容良莠不齐,这对分辨能力不强.生活阅历较浅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危害.学校要对此加以重视,呼吁社会共同净化网络环境,要求父母发挥亲情教育优势,从而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德育教育中,教师必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思路,给予学生必要的心灵关怀.因为德育教育和普通的文化教学有所区别,并不是对于某个知识点的讲解,而是对于学生心灵层面的熏陶和培养.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让学生可以正确对待自己生活中的相关事物,是对于学生思想和心灵层面的改变.所以,教师在德育教育中也需要走心,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心灵层面的关怀.网络信息的内容参差不齐,国家在互联网监管中也不可能过滤掉所有的负面信息.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中的负面内容,避免被相关的负面思想侵蚀,进而造成不良的影响.综上所述,提升德育教育成效是一项艰巨且具有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以此为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将学生塑造成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参考文献[1]袁莉,桑青松.德育实施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探讨[J].南昌教育学报,2012(4):112.[2]张明瑶.构建德育工作案例库,破解中学德育工作困境[J].亚太教育,2015(17):75.[3]刘轶梅,丁日杰.关于加强德育工作的若干思考——中学德育工作的新视角:德育生活化[J].教育探索,2006(4):94.
学校现状.周围环境.创新机制等进行正确剖析,实现德育教育成效的有效提升.关键字:德育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xzjq/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