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本科生恋爱观教育的思考

摘要:新时期本科生恋爱现象呈上升趋势并具有新特点,教育管理工作者应积极采取有效举措,帮助本科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关键字:本科生;恋爱观;教育对策;大学时期正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确立的关键时期,也是爱情观形成的萌芽期,受其影响,恋爱观往往也容易在这个阶段逐渐成形于心.但是由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hbsrm.com 
于本科生毕竟接触社会面不够广,与人交往乃至行为处事上都存在着不足,这就极易导致当代本科生在恋爱观的形成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们应积极面对,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有的放矢地开展辅导.教育工作,帮助本科生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一.当代本科生的恋爱特征近年来,本科生恋爱有着不同于以前的显著特点:1.恋爱群体日趋普遍化.低龄化据有关调查对比显示,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初入大学就有恋爱想法或行动的学生连1%都不到,而现在的情况是有超过60%本科生在入学后就开始恋爱行为.同时,还有一项调查以正在谈恋爱和打算谈恋爱的本科生为探究对象.通过抽样调查显示,有恋爱想法或恋爱行为的学生在各年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呈递增趋势.数据还显示,进入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恋爱冲动最为强烈,是大学四个年级中恋爱人数增长最快的阶段,且尤以女生为多,占到50%.由此可见,在大学校园里恋爱群体趋向普遍化和低龄化.2.恋爱的活动趋于开放化.公开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逐渐加快以及外来思潮不断冲击,当代本科生很少甚至是不再受传统男女平等价值观念的束缚,他们追求思想独立,崇尚行动自由,对于父母和老师的忠告并不是很在意,有时为了追求个性的张扬和感情的外露,甚至是刻意与父母和老师作对.因此,在恋爱问题上,他们秉承我的恋爱我做主,不再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正是由于他们这种过于强调自主性的心理,才使他们在恋爱方式上具有开放性.公开化的特点.这种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很多本科生在进行恋爱活动时常常过度过界,甚至干扰到公共生活和他人的感受.二.当代本科生恋爱观存在的问题大学是人生转折的阶段,是生理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学生心理上防线很弱,极易受到不利因素的干扰,在对待恋爱问题中也同样如此.随着背景变迁,以及思想观念的改变,当代本科生恋爱观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道德观念淡化,恋爱目的扭曲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些赞美爱情的诗句读起来都让人心动,然而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却成为当今很多年轻人对待爱情态度的真实写照.本科生刚刚度过了艰苦奋斗的高中背景,都怀揣一腔热血来到了大学校园.在这种社会主流思想的带动下,对待恋爱也逐渐改了最初的想法,很多人把恋爱用来转移精神上的空虚,来消磨课余时间的无聊,还有男孩子谈恋爱是为了面子,有些女孩子是为了找长期饭票,甚至有些人是为了满足性需求.这些观念都亵渎了爱情最唯美的本质,恋爱目的极度扭曲.2.过分地用金钱和学业作为恋爱的代价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愈演愈烈.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对于经济来源尚未独立但却自由支配的本科生来说,很容易出现大手大脚花钱的现象,尤其是在谈恋爱后,这笔开支便占了生活费的一大部分,用父母的血汗钱为自己的恋爱买单.当然,不可否认,在恋爱过程中确实会有一些必要的开支,但是要有边界,毕竟还是学生,自身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然而,很多学生便逾越了这个边界,过分用金钱来表达爱情,还有同学甚至以谈恋爱为理由,光明正大向家里要钱.经历了血拼的高中,终于开始了自己主宰的本科生活,本身这种轻松就促使了本科生对待学业的懈怠,爱情的到来无疑使得恋爱中的本科生将其看做比学业更重要的事情,因此一心恋爱,导致学业荒废.3.在乎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这句顺口溜成为了当今本科生对爱情描述的真实写照.本科生更多地将恋爱视为一种感情体验,而不是以结婚为目的,甚至有些并不完全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河南大学医曾用自拟封闭式问卷的方式进行过一场本科生恋爱心理调查,主要是针对当代本科生的恋爱动机.恋爱道德与行为,关于恋爱中如何处理个人感情与学业关系以及如何应对失恋等问题展开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发出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02份.其中男生301人,女生201人,一年级137人,二年级140人,三年级150人,四年级75人.其中把恋爱动机指向恋爱过程的共占65.9%,这充分体现了当今本科生只强调爱的权利,而否认爱的责任.正是这种心理的影响,使得虽然很多本科生的恋爱过程丰富多彩,但感情最终无疾而终.三.当今本科生恋爱观的成因首先,从学生主观角度来看,随着身体发育的成熟,本科生在生理意识上的未知感与好奇感逐渐强烈,渴望获得与异性交往的程度也就逐日递增,同时对爱情也充满着好奇和向往.而在中学时期,由于学校.老师和家长严加看管,男女生之间并不能有太多的公开接触机会,升入大学后,在无人约束的情况下,青春期的青年本科生便有了性冲动和性亲近要求.其次,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当今很多本科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很多同学远离家乡和父母,特别是在刚刚入校的情况下,自己一个人面临着陌生的新生活环境,失去了父母的依靠和以前朋友的陪伴,他们很可能为了寻找感情寄托,而投入恋人的怀抱.本科生这种从众心理和依赖心理使恋爱现象日趋普遍化.低年级化.再次,从社会环境的发展看,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使年轻人的生活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导致他们面对的社会价值体系也趋于多元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于大学校园的冲击较大;西方文化尤其是性解放思想的渗透,使得部分本科生恋爱观畸形发展.再加上当代本科生不得不面对的残酷外在环境:快节奏的学习与生活.巨大的就业压力.多维度的评判标准.高升的离婚率.传统婚姻观念的裂变等等,无一不在加剧对当代本科生的思想冲击,最终极易导致本科生呈现出多样的恋爱观.四.针对本科生恋爱教育的对策建议恋爱是每个人一生都需要经历的,但是由于本科生受身心发展所限,导致其社会阅历浅.看待问题带有片面性,容易在恋爱过程中出现不理智的心态与行为,阻碍了本科生的健康成长,这就使得本科生恋爱教育始终是高校本科生德育工作中关注的重点.1.克服恋爱与学业的冲突,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加强对本科生进行学业第一的思想教育,使他们真正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时间的宝贵性.理性对待本科生的恋爱现象,使学生明白恋爱对学习的挤压效应.因为不管怎样,恋爱对于学习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影响着学习效率和效果也是必然的.同时,在本科生恋爱群体中,失恋也是一个常见的现象,而对于学生来说,失恋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挫折.由于本科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对事情的判断易趋于极端,在失恋后,有一部分同学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比如丧失自信,一蹶不振,或是放弃对爱情的追求,对自己自暴自弃,或是消极厌世,甚至绝望自杀.教育工作者应该针对本科生所出现的恋爱问题因人而宜对待,总体的原则就是以引导帮助为主,以教育劝诫为辅.2.加强培育学生的恋爱道德观,开展性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恋爱观教育的核心.通常来讲,恋爱道德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恋爱双方要相互尊重.不仅是身体上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人格上的平等.二是勇于担当.既然承认了对方是自己的男(女)朋友,就意味着愿意为对方承担作为男(女)朋友的责任.三是文明恋爱.文明的恋爱往往表现出的是相爱时举止得当并且相互尊重,而决不是在态度.举止方面的放纵和粗俗.在公共场所出入时,双方仍然要遵守社会公德,不应该对公共生活和他人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在恋人独处时,也要讲文明.讲道德.性教育是恋爱观教育的基础.由于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的教育体系对于学生性教育一直是采取回避的态度.在大学时期,伴随两性交往的深入,学生性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迫切.然而反观目前的高校性教育开展工作,很多高校尚未开展性教育,或有的高校虽已开展,也不过是应付公事.(1)应开设性健康教育课,使性教育进课堂.公开化.积极探索健康有益的教学方式,比如通过心理咨询,健康向上的电影.电视.进步书籍.科学杂志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2)在性教育的内容上要基础而全面,以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为前提,在注重生理性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心理性教育,同时要对学生传播性健康知识,培养本科生的性道德,确保当代本科生既能明确地认识到自身的发展变化,并以健康坦然的态度来面对这种变化,更能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和侵蚀,杜绝淫秽网站书籍.3.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本科生既要立足现实又要展望未来,提高活动的预见性,清醒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校园生活与毕业后的情况有相当大的差距,大学时期的恋爱在毕业后工作.户口.住房等一系列问题面前可能不堪一击,大学情侣在毕业以后因为两地分居.家庭反对.人生规划不同而分手的现象也并不少见;同时恋人走向社会后,随着生活社交圈子的迅速扩大,价值取向的改变以及选择范围的扩大,大学恋爱很多不能善始善终.针对这些现象,教育工作者们应引导他们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承认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勇于奋斗,积极进取,不断拼搏,为自己.家人和社会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参考文献[1]李杰等.做好本科生的恋爱观教育[J].洛阳师范学报,2005(1).[2]张运生.本科生恋爱心理特点与教育[J].我国健康教育,2004,20(8).[3]崔海波.当代本科生恋爱观教育探析[J].玉林师范学报,2004,25(6).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xzjq/10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