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前奏曲


1.课题来源
德彪西法国印象主义代表人物,音乐语言独树一帜。本人在钢琴学习中一直对德彪西的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接触到德彪西的儿童园地后使我有了想要进一步了解和探究德彪西音乐的想法。在不断的学习和练习中对此曲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它的创作时代,演奏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想要进一步了解和探究德彪西音乐的想法。在不断的学习和练习中对此曲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它的创作时代,演奏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选择此曲作为我的毕业设计选题。

德彪西前奏曲
2.探究目的和意义
探究目的:儿童园地这部钢琴组曲由六首小品组成,写于1906到19O8年之间,作品充满了德彪西对自己女儿的温柔之情,为了突出俏皮的音乐形象,他改用简洁的手法形式使每一首作品都有作者的精心设计和别致的安排,其中他的个人艺术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这六首乐曲的音乐素材来源于三岁小女儿秋秋的生活天地和身边的玩具,小象金波、洋娃娃和可爱的黑人木偶等。德彪西站在一个父亲的角度去细心观察女儿周围的事物,在他的题词“为了明
天的一切,随同父亲的温和的好话,把本书献给我亲爱的小宝贝。”中可以体会到,父亲对小女儿浓浓的爱。通过对此曲的探究,把握儿童园地的创作时代,创作特色和演奏特点。了解到印象主义音乐与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在风格、演奏上的区别,更好的指导演奏实践。
探究意义:儿童园地是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作之一,德彪西通过他细微而独有的审美感知将一般视觉转化为了音乐听觉,通过和声的色彩变化,借助音响的运动,将父女之情细致入微的体现出来。进过探究能更好的展现作曲家对意境的描写,对色彩的刻画和思维的表达。此外对此曲演奏技巧上有很大的帮助,能从指法,触键,踏板等方面提高演奏技巧,更好地演绎音乐。
3.国内外探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及综述
德彪西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站在浪漫主义的漫长世纪之末”又开启了现代音乐之门。钢琴曲儿童园地更是代表作品,国内外对作品的探究成果不断涌现。美国汤普森著的德彪西——一个人和一位艺术家,介绍德彪西每个不同时期的重要事件以及一些创作作品的经历,对德彪西的一些音乐作品也进行点评。于润洋的西方音乐通史中有对德彪西生平简介及儿童园地的意境特色剖析。还有很多的论文期刊也有对儿童园地的探究,如武沂冬的以<儿童园地>为例谈德彪西的音乐语言特点从和声、曲式结构和节奏特点入手进行探究。并且在以<儿童园地>为例谈德彪西音乐的印象派演奏技巧中从触键和力度、踏板的运用两个角度进行剖析探究。邱进乐在一部不可多得的童心之作——德彪西的钢琴组曲<儿童园地>中,从曲式结构入手进行探究。等等一些探究文献,有的是探究和声特点,有的是探究曲式结构,有的是探究演奏技巧等。探究面很广,对我探究得彪西儿童园地的音乐与演奏提供了帮助。
综述:从本人对钢琴组曲儿童园地探究资料的收集来看,对于此曲的和声、调式、织体、音乐的画面性等方面的探究文献已经有很多,而本人从此组曲的演奏特色进行深入的探索剖析,能更好的为弹奏提供理论依据。
4.探究内容和探究方法
主要探究内容:
(1)德彪西生平简介
(2)德彪西求学经历与作品
(3)德彪西的音乐风格及创作特点
(4)钢琴组曲儿童园地的创作时代
(5)钢琴组曲儿童园地的独特的演奏特点
1)指法的运用
2)触键的技巧和方法
3)和声色彩的处理
4)踏板的运用
5)思维情绪的调动,音乐的瞬间感和光影色彩
(6)德彪西与拉威尔创作风格的比较
(7)德彪西教学探究
探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专家访谈法
5.探究条件
本人学习了西方音乐史,对德彪西有一定的了解,对印象主义音乐语言有一定的了解,对音像主义音乐语言有一定的认识。学习了曲式和声等基础课程,为探究儿童园地的曲式和声提供条件。在大学中大量弹奏了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作品及我国作品,能辨析各时期演奏作品的特点,从而为自己弹奏印象主义作品提供技术保障。但是我对印象主义音乐的了解还比较肤浅,有待更深入的探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通过仔细整理前人的探究成果,并进行剖析对比,对其中具有独特见解与影响的成果进行综合性运用。 2)总结、归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ktbg/96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