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格局探究


探究目的和意义:
目的:
以为例,在大量搜集2000——2010年土地利用情况和景观格局演变的数据的基础上,对2000-2010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稳定性状况进行探究,为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给出自己的建议。
意义: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10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稳定性状况进行探究,为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给出自己的建议。
意义:
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地关系发展不均衡。人口日益在城市聚集,城市景观迅速扩张,不断压榨耕地农田甚至是水域,由此带来很多恶性后果,已经是当前人地关系的一大特征。当前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紧迫问题无一不与土地密切相关。土地景观的非正常变化情况已经十分严峻,人类应该认清自己利用土地的方式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想要重新审视自身,必须首先对我们生活的土地景观格局变化情况有所了解。当前对城市景观格局稳定性的探究中,从土地利用角度出发的探究并不是很多,大多数还是从环境生态的角度来探究的。

课题探究现状:
国内探究进展
国内学者在主要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目前为止十几年的时间里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例如刘纪远、王秀兰、陈佑启等对我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以及探究方法进行了探究,总结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陈佑启还探究了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的空间建模。俞龙生等人对广州市景观格局的梯度变化进行探究,从而得出探究区景观格局的破碎化趋势,并对当地景观格局变化的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探究。王红娟等人RS和GIS技术,对东洞庭湖湿地的两期TM影像进行解译剖析,表明探究区湿地景观的面积不断减少,景观破碎化程度不断加剧。房緩对天津市湿地景观的变化进行了深入探究,表明湿地景观对于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并据此构建景观优化模型。
国外探究进展
国外学者对城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稳定性探究的时间略早于。1995年,国际一个应用剖析系统探究所启动了“欧洲与北亚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模型”,促进了全球在人地关系处理方面探究的进展。加拿大的WHITO和荷兰的ENGELEN给予CA模型一定的约束条件,构建约束的CA模型,成功模拟城市土地利用变化。CLARKE在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支持下,采用GIS和RS等技术手段,建立大型空间数据库,对华盛顿一巴尔迪摩都市区城市增长变化进行模型探究。

课题探究主要内容、实施方案及创新点:
本探究的内容与实施方案主要是本文2000——2010年土地利用情况数据,以土地利用的多样性、景观优势度、景观均匀度为三种衡量指数,综合考虑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剖析,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稳定性进行细致的考察,并对探究区生态系统风险指数进行考察,综合考虑后给出2000—2010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稳定性的评价。
创新点在于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从生态学的角度对我们生活的城市及其环境状况、对我们利用土地的方式和环境协调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剖析,包括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数量、各类型所占比例以及土地利用景观多样性等指标。而当前对城市景观格局稳定性的探究中,从土地利用角度出发的探究并不是很多,大多数还是从环境生态的角度来探究的。

课题进度安排:
2018.02.10—2018.02.20 确定论文选题,查阅相关资料,对论文探究类容进行详细的理解学习,清楚探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类容。
2018.02.27—2018.03.10 在充分的准备、学习的前提下制定论文的大纲,初步确定探究的框架。并与导师交流,确定论文写作所需要的相关数据类型。
2018.03.13—2018.03.30 主要通过实地调查、政府网站浏览,电话访问等方法获取探究区2000—2010年土地景观类型相关的数据,包括面积百分比等。
2018.04.01—2018.04.15 查阅相关资料,并自己总结评价探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稳定性相关指标的度量类型和指标量的计算模型。确定采用那些现有的探究成果,主要是用于评价的参考指数。
2018.04.16—2018.04.25 开始论文写作。
2018.05.26—2018.05.03 完成初稿,并提交导师审查,与导师交流,请求批改意见,对论文进行后期修改。

主要参考文献:
[1]谢力扎提_哈布尔.吐鲁番市土地利用类型稳定性探究[M].新疆;新疆大学, 2010.
[2]梁友嘉.RS和GIS的张掖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M].北京;我国科,2010.
[3]王琳.南通市景观格局与景观生态规划探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4]杨静.保定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探究[M].河北;河北农业大学,2006.
[5]彭保发.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稳定性探究_以常德市为例[M].湖南;湖南文理 ,2013.
[6]刘纪远.我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探究[M].北京;我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7]陈佑启,PETER H VERBURY,徐斌.我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的空间建模剖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0, 19 (2):116一127.
[8]俞龙生,符以福,喻怀义,李志琴.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格局梯度动态及其城乡融合区特色——以广州市番禺区为[J].2011,22(1):171-180.
[9]王红娟,姜加虎,黄群.东洞庭湖湿地景观变化探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6):732-737.
[10]房媛.天津市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保护策略探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11]WHLTE R, ENGELEN G. CELLULAR AUTOMATA AND FRAETAL URBAN FORM: A CELLULAR MODELING APPROAEH TO THE EVOLUTION OF URBAN LAND-USEPATTEM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1993(25): 1175-1199
[12]CLARK. K.C AND GAYDOS, L.J. LOOSE-COUPLING A CELLULAR AUTOMATION MODEL AND GIS:LONG-TERM URBAN GROWTH PREDICTION FOR SAN FRANCISCO AND WASHINGTON/BALTIMORE,INT_J.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S, 1998.12(7):699-714.
[13]COSTANZAR,ARGER,DEGROOTR, ETA.L THE VALUE OF THE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AN NATURALCAPITAL[J].NATURE,1997,387:253-260.
[14]张飞.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效应[M].淮安;师范,2012.
[1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ktbg/126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