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中植物名英译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探究现状:
屈原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其千古绝唱离骚自近代以来, 曾先后被译为多国语言文。 离骚 是楚辞中最重要的篇目之一。 “楚辞”基本属性是富有楚地地方色彩的一种文学样式。 “离骚&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 “楚辞”基本属性是富有楚地地方色彩的一种文学样式。 “离骚”在苗语里的意思实际上是通过“诉说”、 “申诉”、 “劝说” 或“斥责”, 把内心的想法及因遇不公而带来的委屈及愤怒表达出来。
(一) 离骚中的植物意象探究现状
离骚中出现了大量的植物名, 充分的表达了诗歌的意象, 且具有浓厚的民族内涵。
孙晓榴(2013)对离骚中采用大量的“香草”意象的探究成果进行综述: 第一,古代探究认为屈原“讽君子小人, 则引香草恶鸟为比”, 通过香草的描写抒发自己愤世嫉俗的情感; 第二, 近代探究认为, 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是屈原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美好情感的具体化; 第三, 现代探究认为屈原创作中的鸟兽草木意象的运用, 一方面受文学创作传统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社会风俗、 社会环境影响的产物。葛朝霞(2008)在离骚中的香草的意象探究中指出, 首先应该对楚辞的文本特点进行深入的探究, 在深入理解楚辞本身的特点之后, 要对屈原本身进行了解, 只有了解屈原的生活时代、 社会时代等情况才能对香草的意象进行深入的探讨。马思清(2013)本文以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文学及历史理论作为方法论, 侧重探究本雅明文本“重生”理论对离骚翻译的适用。 作者通过对中古古代、 近现代以及现代关于离骚中香草意象的理论探究, 并总结出以下几个结论: 首先, 在香草意象的内容定位上学者们普遍比较认同古代的忠君之说;其次,在香草的写作手法上学者们普遍认同譬喻说, 但是古代学者由于其思想受到背景的限制, 在香草意象的理论探究上比较单薄, 应该在其理论基础之上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发展。 同时应该不断创新香草意象探究的角度和思维, 从不同角度对香草意象进行探讨, 这样才能完善离骚中香草意象的探究。阮艳萍(2002)从香草意象的置换变形,以纵切的角度考察屈原之悲剧意识。探究认为香草意象的激活和改造是屈原对我国古代文艺美学的卓越贡献。并发现香草从祭祀用品一步步成为屈原悲剧意识的感性, 意象表达形式的过程,从另一个侧面描述了屈原悲剧意识的生成,同时这种变形也见证了楚文化传统的一层层的积淀和离析。并求其本真内涵, 深入发掘楚文化之个性与价值。
(二) 离骚中植物词的英译现状
1879年, 派克尔在我国评论上发表了离骚的英译本。 在接下来的130年里, 先后共有十个离骚的英译本得以正式发表。 国内许多著名学者都曾翻译过楚辞, 如林文庆、 杨宪益夫妇、 孙大雨、 许渊冲等, 而许多对我国古典文学感兴趣的西方学者也尝试翻译楚辞, 如派克(E.H.Parker)、 韦理(Arthur Waley)、 沃森(Burton Watson)、 霍克斯(David Hawkes)等。 由于译者在文化意识、 翻译目的、 审美倾向等方面的差异性, 各种译文精彩纷呈, 各具特色。 对具有典型意义的译本进行对比性探究可以对植物名英译的探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将有助于楚辞乃至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此外,一部分学者在离骚译本之下,探究剖析了其中的植物名翻译。黄小龙, 刘瑄传(2012)从文化翻译观对离骚中植物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探究。 从文化翻译观出发,通过对比剖析我国伟大诗人屈原离骚两个英译本中涉及到植物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主张将直译、 意译及注释等方法有机结合去对待这类问题。 冯斗, 许玫(2009)用阐释学的视界融合理论剖析了我国著名典籍楚辞的代表作离骚的多个英译本。 从视界融合历史性角度剖析了离骚的不同译本对艺术作品内涵理解多元化的合理性, 并从译入语的输出、 加工和再创作角度探究了视界的二度融合在复译中的作用。
目前为止, 离骚英译探究多数存在于词句之间的描绘性剖析, 很少涉及到对于其中植物名英译的探究。诸多译本中的植物名翻译不够准确表达原义, 一定程度影响了植物意象的传达。
课题探究目的:
离骚英译中出现的众多的植物的翻译尤其值得探究,因为这些植物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意象,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风俗。离骚英译探究局限于词句之间的描绘性剖析,很少涉及到译本的风格问题。鉴于此,对于离骚中出现的大量用于表达意象的植物名, 本文将以收集的权威英译本为例,从物名学,文化翻译等角度对比探究植物名的英译,考证其中的英译和文化意象的传达, 并探究影响离骚中植物词名英译意象效果的原因。 通过本探究, 把丰富的植物文化意象传达给英语读者。 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ktbg/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