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论文开题报告模板范例


课题探究现状: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出现于1700年,但20世纪50年代才正式在美国进行探究。其兴起的标志是前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合作教育学”理论,之后逐渐被西方国家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的标志是前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合作教育学”理论,之后逐渐被西方国家广泛重视和探究,并形成多种合作模式。美国约翰逊•霍普金斯大学的Slavin(1980)是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之一,他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英国著名的教育学者Light和以色列著名教育学者Mevarech(1992)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小组共同学习的学习环境。美国明尼明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David 案的Rosger Johnson(1993)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裴娣娜(1998)将合作学习界定为“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王坦(2002)在综合国内外探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的实际,提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结合初中英语课程的特点,初中英语课堂的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意识,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互助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和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体现英语教学的开放性、交际性和互动性,并对学习结果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的学习方法。 关于如何实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国内外许多学者也对此做了很多的探究。维果斯基(1978)提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异质型合作小组,通过同伴互教学习,教者和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克拉申(1985)认为合作学习中由于学习者之间相互调整会产生较多的可理解性的输入,但维果斯基则告诉我们异质的小组产生多个专家帮助他们理解、消化这些输入。美国约翰逊兄弟(1987)认为合作学习小组构成需要满足五个要素,包括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个人责任,社交能力和小组自加工。卡甘(1990)则推荐合作学习小组以四人为宜,他探究指出四人组可以配对学习,又避免了因“单数”而连带产生的问题,小组规模越小越能保证学生较高的参与度。对于大部分学者赞同的组内异质的观点,韦伯探究却得出了异质小组对优生和差生的学习是有益的但对中等生无益,能力高的学生和能力中等的学生组成的小组对两者都是有益的,但是能力中等的学生和能力低的学生组成的小组对两者都是有益的。勒温与他的弟子提出不同的能力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个性、性别的成员之间可以互补。 王红宇(1992)认为要实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要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度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上进步。王坦(2000)认为在合作学习小组内要强调互相学习和团体成绩,小组内要达成共同的教学目标,在异质小组内达成的共同的学习目标需要有一定的奖励制度。杨萧华和焦芳(2011)通过探究指出小组的组成对合作学习的效果影响较大,需要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组,以及划分后的小组的维持时间和小组位置的安排都需要考虑进去。徐慧芳(2011)指出单纯的小组构成不能体现合作学习的真谛,小组内的成员在性别、性格和能力方面都要进行剖析。 近年来国内也一直十分流行合作学习模式,但是一直是探究国外的理论,国内自己的探究比较单一;另外国外与国内的教学存在很多地方的差异,因此很多情况下合作学习成了为追求合作而合作,没有实现学生小组间真正的合作交流,更没有考虑到小组组建会对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产生极大的影响,学习小组的组建没有科学的依据。
课题探究目的:
本文通过对南京天景山中学初二两个班学生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探究,主要剖析初中英语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否具有有效性。该校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将班级学生按照成绩和综合能力分成A、B、C三类,每小组内分别有两名A类,两名B类和两名C类学生,主要以A类学生帮助C类学生,B类学生互相学习的原则,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测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通过对班级A、B、C三类学生在英语成绩、课堂互动情况、对小组合作学习满意程度以及老师的反馈情况的调查探究,总结出该分组方式是否具有有效性,是否体现合作学习,并在此探究上发现该模式现存的一些问题和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能引起对英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探讨反思,希望通过合理有效的分组真正实现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有效参与和语言技能的锻炼.
课题探究要点: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合作学习定义 2.2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2.3 国内外对于合作学习的相关探究 3. 探究方法 3.1 探究问题 3.2 探究对象 3.3 探究工具 3.4 数据收集 3.5 数据剖析 4. 探究结果与探讨 4.1 开展合作学习前后学生成绩对比 4.2 课堂小组合作互动特点 4.3 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看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ktbg/135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