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驾驶


一、课题综述及探究意义
机动车诞生以来,给人类社会带了生活的便利、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繁荣。但随着背景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机动车的数量急剧增加,交通事故频发,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精神伤害和财产损失,交通事故已被公认为社会一大危害。在交通事故的众多诱发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通事故频发,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精神伤害和财产损失,交通事故已被公认为社会一大危害。在交通事故的众多诱发因素中,驾驶员的人为因素占有很大的比重,尤其是疲劳驾驶。因此,面对人生安全与巨额财产损失,如何有效地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是现代和谐社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本课题旨在开发一个能统计眨眼频度和眼睛睁开程度的疲劳驾驶检测系统。为了满足疲劳驾驶检测非接触、实时性和全天候的要求,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设计出一套DSP的疲劳驾驶检测的设计方案:
(1)在硬件方面,选取以TMS320DM642芯片为核心的各模块芯片,并给出电压转换模块、红外光源模块、视频解码电模块、声光报警模块、时钟模块、FLASH模块、SDRAM模块的具体电路连接图,并对各个电路逐一剖析。
(2)在软件算法方面,利用亮瞳效应,选取差分图像的方法快速定位人眼,节省运算时间,这部分的图像处理通过MATLAB仿真。在完成图像处理的各个环节后,提取PERCLOS和眨眼频度作为疲劳参数判断疲劳状态。

二、课题拟采取的探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探究方法: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先根据课题要求将整个系统框架确定,然后分成软件和硬件两个部分进行设计,在这两个部分中再将设计步骤细化到每个模块,完成每个小模块的设计后,再验证整个系统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技术路线:理论剖析、设计、验证
三、主要参考文献
[1] 2014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数据统计HTTP://WWW.PEICHANG.CN
[2]王君娥.系统安全的公交运营和服务安全管理探究[D].山东大学,2012.
[3]韩相军.DSP的驾驶疲劳实时检测系统探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
[4]刘扬.DM642的疲劳驾驶实时监测系统探究与实现[D].合肥工业大学,2007.
[5]王会荣.改进ADABOOST算法的汽车疲劳驾驶预警系统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6]徐欢.红外视频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探究[D].我国计量,2013.
[7]韦金辰,李刚,王臣业.TMS320C6000系列DSP原理与应用系统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2.
[8]常瑜亮.DSP的疲劳驾驶检测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D].沈阳理工大学,2010.
[9]窦元杰.汽车驾驶员的疲劳驾驶检测系统的探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
[10] 徐勇.DSP的疲劳驾驶监测方法探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
[11] 何国红.视觉信息的疲劳驾驶状态监测系统设计[D].太原理工大学,2007.
[12] 张铮,倪红霞,苑春苗,杨立红.精通MATLAB数字图像处理与识别[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4.
[13]MING-CONG WENG,CHIA-TSENG CHEN,HSIANG-CHUN KAO. 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HICULAR ELECTRONICS AND SAFETY COLUMBUS, OH, USA. SEPTEMBER 22-24, 2008.
[14] 李文磊.DSP的疲劳驾驶实时监测系统探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
[15] 王光娟.DSP的驾驶疲劳检测系统的探究与实现[D].江苏大学,2007.
[16] 刘杰,任成华,刘中华,刘文红.汽车疲劳驾驶检测与自动报警系统设计[J].汽车工程师,2015,01:60-62.
[17] 刘玟.驾驶员眼睛状态的疲劳驾驶检测算法[D].华南理工大学,2010.
[18] 韩翠英,张翠青.PERCLOS的疲劳驾驶检测系统的实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4:202-206.
[19] 曹永.驾驶员眼睛开闭状态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开发[D].青岛大学,2011.
[20] 耿磊.DSP的疲劳检测算法及应用优化探究[D].山东大学,2006.

二、毕业论文(论文)工作实施计划
(一)毕业论文(论文)的理论剖析与软硬件要求及其应达到的水平与结果
开发一个能统计眼睛眨眼频度和眼睛睁开程度的疲劳驾车检测系统,设计出软硬件。该设备能对人眼闭合,表情等进行解析,当系统判定驾驶员处于疲劳状态时,立即启动声光报警,提醒驾驶员集中精神驾车或者停车休息。
(二)毕业论文(论文)工作进度与安排
起讫日期工作内容和要求备注
3月23日-3月29日熟悉毕业论文内容和要求,收集资料
3月30日-4月5日提出设计方案与探究重点
4月6日-4月12日确定系统软硬件框架
4月13日-4月19日硬件电路设计,包括芯片选型和电路设计
4月20日-4月26日软件算法设计
4月27日-5月3日软件算法验证
5月4日-5月10日撰写论文,完成初稿
5月11日-5月17日修改论文,完成定稿
5月18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ktbg/75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