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中冲突性话语论文开题报告
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探究情况:
冲突话语是常见而又复杂的现象。对冲突的探究在很多领域都有所涉及,如哲学、修辞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与语言学。冲突总是被看作具有破坏、敌对性质的行为。因而化解冲突实现语言缓和与人际和谐,是交际主体努力实现的永恒主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突总是被看作具有破坏、敌对性质的行为。因而化解冲突实现语言缓和与人际和谐,是交际主体努力实现的永恒主题,这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人性的内在要求。只要冲突得到协调或消解,人际交往就会形成良性互动;同样,交际中的冲突随说话人的话语和言语行为的选择影响交际效果和人际关系,其制约机制是当代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尤其是社交语用学探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话语剖析这一术语是由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Z.S.Harris首先使用的。他于1962年在美国语言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话语剖析的文章。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Brenneis&Lein、Boggs等开始关注儿童论辩或者争议的结构模式。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冲突话语的论述层面不断拓宽和深化,形成了从会话剖析、交际民俗志学、跨文化交际、互动社会语言学等不同的学科出发的各类探究。由于各自收集语料和剖析方法的不同,在涉及冲突话语的结构特征、交际策略。探究意义等问题时,探究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90年代Grimshaw(1992)、Kakava(1998)等采用新的视角和方向探究冲突性话语,这些探究先集中在事件的语言结构特征,后来关注到冲突过程中的语言策略、意识形态以及自我形象等在冲突言谈中的构建和体现等问题。现在话语剖析已成为语言哲学、社会语言学、人类学语言学、语用学和心理语言学等诸多学科的探究对象,成为语言学中的一个蓬勃发展的交叉学科。随着话语剖析探究的深入发展,国外许多学者已对课堂话语An Analysis of English Teachers Classroom Discourse(2009)等作过一些调查探究。
反观国内,最早涉及话语冲突剖析是陈晓春2011年在外国语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名为争论性对话中的连贯的文章。而赵英玲(2004)在冲突话语剖析一文中,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剖析了汉语中的冲突性话语,同时列出了起始话步的3种模式。以英文会话为语料进行剖析,开始于赵忠德、张琳(2005)从关联理论看话语冲突一文,以关联理论的角度对冲突性话语进行剖析。由此可见,国内关于话语剖析的探究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远不及国外的探究,还有很广阔的探究空间。
鉴于此,本文将以哈姆雷特为语料,对其中冲突话语的启始话步、冲突话步及结束话步进行较详细的剖析,为日常生活中利用话语冲突提供理论指导。
本课题探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本课题的主要论点本课题通过对冲突性话语的引发与结束以及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剖析来探究哈姆雷特中话语冲突的特点。通过对哈姆雷特中的冲突性话语探究来为日常生活中利用话语冲突提供理论指导。
所采用的探究方法主要有①文献法:搜集剖析各类相关资料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②归纳法。
本课题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课题的探究重点对哈姆雷特中冲突话语的剖析。冲突话语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是话语剖析探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以哈姆雷特为语料,对冲突话语的启始话步、冲突话步及结束话步进行较详细的剖析,为日常生活中利用话语冲突提供理论指导。
预期结果及其意义:
话语冲突是一种普遍而且复杂的语言现象,频繁地发生于人们互动交际的过程中。但是因为冲突话语的语言结构杂乱无章和语料收集难度较大,话语冲突一直没有受到语言学界的足够关注。与国外相比,国内关于冲突话语的剖析更是刚刚起步。尽管国内学者对冲突性话语的探究已取得一些成果,但无论在广度还是系统深入方面都远不及国外的探究,针对汉语交际,尤其是英汉语之间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差异、冲突性话语的引发、升级与结束的社交语用制约机制等,还存在广阔的探索范围。
剧本作为对话(台词)的艺术,本身即适合进行冲突性话语探究。而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的著名剧本,更是探究冲突性话语的极佳语料。本文旨在详细剖析其中的冲突性话语,为深化话语剖析探究尽绵薄之力,对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ktbg/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