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态软件的水利枢纽监控软件动态界面的设计与开发
基于组态软件的水利枢纽监控软件动态界面的设计与开发[20191213110141]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水利发电因其发电成本底、高效灵活性、工程效益综合性高等优点,越来越普及。组态软件指一些数据采集与过程控制的专用软件,它们是在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层一级的软件平台和开发环境,能以灵活多样的组态方式(而不是编程方式)提供良好的用户开发界面和简捷的使用方法,它解决了控制系统通用性问题。
本课题要求根据工程实际需求用组态软件进行系统监控程序设计,要求了解系统监控软件的一般实现方法,掌握组态软件的功能。本文通过对水利枢纽动态监控系统的控制要求和实现功能进行简要的分析,从众多的组态软件中选择MCGS这一款软件实现了对水利枢纽的动态监控,并且绘制了相应的工艺流程图。本文还对该系统的温度以及水流量等实时数据的存储,报警记录消息,曲线的绘制,报表的输出等方面作出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分析。经过反复调试,试运行的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水利枢纽动态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其功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水利枢纽组态软件动态监控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论文选题来源及意义 1
1.2水利枢纽监控现状 2
1.3任务要求 4
1.4本章小结 4
第2章 动态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5
2.1组态软件概述 5
2.1.1 组态软件的由来发展 5
2.1.2组态软件功能特点 6
2.1.3组态软件选型 8
2.2动态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10
2.2.1 监控系统框图 10
2.2.2动态监控系统的设计实现 11
2.3本章小结 12
第3章 动态监控系统人机画面设计 13
3.1MCGS组态软件功能构件介绍 13
3.1.1 文件菜单选项 13
3.1.2排列菜单选项 15
3.1.3插入菜单选项 18
3.2动态监控界面设计 26
3.2.1界面设计框图 26
3.2.2动态监控界面详细设计 26
3.3本章小结 28
第4章 软件的实现及调试 35
4.1设备连接的建立 35
4.2报警存盘数据修改 37
4.3安全机制的建立 34
第5章 总结 36
参考文献 39
附 录 40
外文文献 41
一、英文原文: 41
二 中文翻译 45
第1章 绪论
1.1论文选题来源及意义
水力发电是再生能源,对环境冲击较小,发电效率高达90%以上,发电成本低,发电起动快,数分钟内可以完成发电,调节容易,单位输出电力之成本最低。除可提供廉价电力外,还有下列之优点:控制洪水泛滥、提供灌溉用水、改善河流航运,有关工程同时改善该地区的交通、电力供应和经济,特别可以发展旅游业及水产养殖。
一.发电成本低。水力发电只是利用水流所携带的能量,无需再消耗其他动力资源。而且上一级电站使用过的水流仍可为下一级电站利用。另外,由于水电站的设备比较简单,其检修、维护费用也较同容量的火电厂低得多。如计及燃料消耗在内,火电厂的年运行费用约为同容量水电站的10倍至15倍。因此水力发电的成本较低,可以提供廉价的电能。
二.高效而灵活。水力发电主要动力设备的水轮发电机组,不仅效率较高而且启动、操作灵活。它可以在几分钟内从静止状态迅速启动投入运行;在几秒钟内完成增减负荷的任务,适应电力负荷变化的需要,而且不会造成能源损失。因此,利用水电承担电力系统的调峰、调频、负荷备用和事故备用等任务,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经济效益。
三.工程效益的综合性。由于筑坝拦水形成了水面辽阔的人工湖泊,控制了水流,因此兴建水电站一般都兼有防洪、灌溉、航运、给水以及旅游等多种效益。
水利工程的工程量巨大,需要监测的数据很多,虽然在水利业务中广泛应用了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为特征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已经起步,但进展比较缓慢,水利枢纽动态监控网络很难建立。
组态软件是指一些数据采集与过程控制的专用软件。
它们是在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层一级的软件平台和开发环境,使用灵活的组态方式(而不是编程方式)提供良好的用户开发界面和简捷的使用方法,其预设置的各种软件模块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和完成监控层的各项功能,并支持各种硬件厂家的计算机和I/O设备,与高可靠的工控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结合,可向控制层和管理层提供软、硬件的全部接口,进行系统集成。为用户提供快速构建工业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功能的、通用层次的软件工具。
通过组态软件可以构建良好的人机界面,实现对水利枢纽的动态监测。
1.2水利枢纽监控现状
我国水利行业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工作起步较早,虽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水利工作的各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应用,信息技术在某些业务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和服务的部分环节中已发挥了显著作用,但从总体上看,业务处理仅实现了部分数字化,相关技术规 范不完善,信息 共享机制不健全,有限的数据资源总体质量不高,使用效率较低。水利信息化总体上仍处在起步阶段。
1、 信息采集
在水利信息采集方面,全国水利系统已有50%雨量监测数据和近50%的水位监测数据采集实现了数字化长期自动记录,流量和其它要素的自动测验方面也在进行积 极地探索。部分重点防汛地区建成了水文信息自动采集系统,工情、旱情、灾情、水资源、用水节水、水质、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农村水利水电、水利移民、 规划设计和行政资源等信息采集也具有一定的手段。航空航天遥感、全球定位等技术在部分业务中得到应用。但从整体上看,信息采集系统不健全、不配套,直接通 过数字化手段进行采集的信息要素类型较少,时间、空间、采集频度和精度与水利各项工作的整体需求不相适应,数字化的信息量占水利信息总量的比例严重偏低。
2、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传输
在计算机网络与信息传输方面,目前从水利部到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部门之间,初步形成了基于中国分组交换网的全国实时水情计算机广域网,能进行实时水情信息传输;部分地区建成了宽带计算机广域网,全国部分省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了信息发布网站,并连入因特网,开始向社会提供部分水利信息。部分重点防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初步实现了水雨情信息传输网络化、接收处理自动化和信息管理数字化,提供水雨情信息服务的水平与能力有了一定的改善。
水利部机关、流域机构、多数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已初步实现以网上公文流转为主要内容的办公自动化。部与流域机构间、流域机构与省(自治区、直辖市)间的联网办公也在积极推进中,部分单位之间已经实现了远程文件传输、公文和档案的联机管理等。但从整体上看,现有网络覆盖面窄,传输能力低,远远不能满足水利业务的需求。从采集点到计算机网络基层节点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传输手段,制约了信息技术应用整体水平的提高。
3、 数据库
在全国范围内80%以上的历史水文整编资料已经入库,初步能够对外提供查询服务。国家级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初步建成,也已提供社会公众服务。 其它在建的数据库有:
综合性数据库。主要包括人事劳动、计划财务、水资源公报信息、灌区信息、土壤侵蚀、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档案和文献等。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专业数据库。主要包括各类水工建筑物、环境影响及对策、跨流域调水、施工技术、工程监理适用规范等。
灾害监测与评估专业数据库。主要包括历史洪水、洪水风险、洪水仿真、滩区蓄滞洪区、水体光谱标准、遥感监测图像等。
虽然数据库建设已涉及相当多的水利业务,但这些已建或在建的数据库模式多样、标准化程度低、存储数据难以同化、安全与更新机制缺乏、技术水平差距明显,难以实现信息共享。
4、 信息处理及应用
水利技术实际应用中的复杂运算工作已能在计算机上实现,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在数据分析与表达方面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在水利部机关、流域机构、部分省(自 治区、直辖市)等水利部门的不同业务中,建立了相应的信息系统,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各种新理论、新方法的引入进展迅速,个别系统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信息资源不足,软硬件和数据资源整体协调困难,致使已经形成的信息处理能力难以充分发挥。
水利枢纽监测主要项目有流量、水位、水温、气温、降雨量等。水利枢纽动态监测技术起步较晚,监测手段较为原始,水文站通常不能全天候工作,许多月份的水情靠沿用历史水文系列资料推算。鉴于水文站监测时间的不连续性和不完整性,再加上监测站离水库又远,因此水文站只具备汛功能,不能作为水库水情调度的控制站,监测值存在较大误差。
现有的信息系统不能实现信息数据的自动采集、处理、分析和报送,也没有建立水情信息与阀群操作的联动机制和响应机制,更没有水库调度的预报、预警信息反馈和决策支持系统,所有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报送大多要依靠人工完成,监测手段与方法较落后,不能实现水情自动测报全天候工作,水库调度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水库在兴利与防洪、蓄水与排沙等方面缺乏预见性管理,这与大型水利枢纽所需的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1.3任务要求
本设计需求能够建立一个基于组态软件的水利枢纽动态监测系统,主要任务是构建良好的人机界面,能够形象且准确的反应水利枢纽上游来水水量,以及水库内水位,能够智能控制发电机组的工作状态以及大阀的启停,并且能够显示历史数据、实时数据、报警数据等。系统具有安全机制,用户登陆系统后的使用权限区别于使用级别的高低。
1.4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来源及意义,水利枢纽动态监控技术的现状以及本设计的任务要求。
第2章 动态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2.1组态软件概述
2.1.1 组态软件的由来发展
“组态”的概念是伴随着集散型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简称DCS)的出现才开始被广大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在工业控制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PC(包括工控机)相比以前的专用系统具有的优势日趋明显。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PC技术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各种相关技术已经成熟;由PC构建的工业控制系统具有相对较低的拥有成本;PC的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丰富,软件之间的互操作性强;基于PC的控制系统易于学习和使用,可以容易地得到技术方面的支持。在PC技术向工业控制领域的渗透中,组态软件占据着非常特殊而且重要的地位。
自2000年以来,国内监控组态软件产品、技术、市场都取得了飞快的发展,应用领域日益拓展,用户和应用工程师数量不断增多。充分体现了“工业技术民用化”的发展趋势。
监控组态软件是工业应用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归根结底,是应用的带动对其发展起着最为关键的推动作用。
关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快速发展对监控组态软件会产生何种影响,有人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通用组态软件会退出市场,例如有的自动化装置直接内嵌“Web Server”实时画面供中控室操作人员访问。
作者并不这样认为。用户要求的多样化,决定了不可能有哪一种产品囊括全部用户的所有的画面要求,最终用户对监控系统人机界面的需求不可能固定为单一的模式,因此最终用户的监控系统是始终需要“组态”和“定制”的。这就是监控组态软件不可能退出市场的主要原因,因为需求是存在且不断增长的。
监控组态软件是在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随着工业IT技术的不断发展而诞生、发展起来的。在整个工业自动化软件大家庭中,监控组态软件属于基础型工具平台。监控组态软件给工业自动化、信息化、及社会信息化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带动着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仍在继续发展。因此组态软件作为新生事物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就它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总结和探讨,更没有形成独立、专门的理论研究机构。
2.1.2组态软件功能特点
组态软件指一些数据采集与过程控制的专用软件,它们是在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层一级的软件平台和开发环境,能以灵活多样的组态方式(而不是编程方式)提供良好的用户开发界面和简捷的使用方法,它解决了控制系统通用性问题。其预设置的各种软件模块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和完成监控层的各项功能,并能同时支持各种硬件厂家的计算机和I/O产品,与高可靠的工控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结合,可向控制层和管理层提供软硬件的全部接口,进行系统集成。
组态软件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强大的界面显示组态功能。目前,工控组态软件大都运行于Windows环境下,充分利用Windows的图形功能完善界面美观的特点,可视化的m风格界面、丰富的工具栏,操作人员可以直接进人开发状态,节省时间。丰富的图形控仵和工况图库,既提供所需的组件,又是界面制作向导。提供给用户丰富的作图工具,可随心所欲地绘制出各种工业界面,并可任意编辑,从而将开发人员从繁重的界面设计中解放出来,丰富的动画连接方式,如隐含、闪烁、移动等等,使界面生动、直观。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水利发电因其发电成本底、高效灵活性、工程效益综合性高等优点,越来越普及。组态软件指一些数据采集与过程控制的专用软件,它们是在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层一级的软件平台和开发环境,能以灵活多样的组态方式(而不是编程方式)提供良好的用户开发界面和简捷的使用方法,它解决了控制系统通用性问题。
本课题要求根据工程实际需求用组态软件进行系统监控程序设计,要求了解系统监控软件的一般实现方法,掌握组态软件的功能。本文通过对水利枢纽动态监控系统的控制要求和实现功能进行简要的分析,从众多的组态软件中选择MCGS这一款软件实现了对水利枢纽的动态监控,并且绘制了相应的工艺流程图。本文还对该系统的温度以及水流量等实时数据的存储,报警记录消息,曲线的绘制,报表的输出等方面作出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分析。经过反复调试,试运行的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水利枢纽动态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其功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水利枢纽组态软件动态监控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论文选题来源及意义 1
1.2水利枢纽监控现状 2
1.3任务要求 4
1.4本章小结 4
第2章 动态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5
2.1组态软件概述 5
2.1.1 组态软件的由来发展 5
2.1.2组态软件功能特点 6
2.1.3组态软件选型 8
2.2动态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10
2.2.1 监控系统框图 10
2.2.2动态监控系统的设计实现 11
2.3本章小结 12
第3章 动态监控系统人机画面设计 13
3.1MCGS组态软件功能构件介绍 13
3.1.1 文件菜单选项 13
3.1.2排列菜单选项 15
3.1.3插入菜单选项 18
3.2动态监控界面设计 26
3.2.1界面设计框图 26
3.2.2动态监控界面详细设计 26
3.3本章小结 28
第4章 软件的实现及调试 35
4.1设备连接的建立 35
4.2报警存盘数据修改 37
4.3安全机制的建立 34
第5章 总结 36
参考文献 39
附 录 40
外文文献 41
一、英文原文: 41
二 中文翻译 45
第1章 绪论
1.1论文选题来源及意义
水力发电是再生能源,对环境冲击较小,发电效率高达90%以上,发电成本低,发电起动快,数分钟内可以完成发电,调节容易,单位输出电力之成本最低。除可提供廉价电力外,还有下列之优点:控制洪水泛滥、提供灌溉用水、改善河流航运,有关工程同时改善该地区的交通、电力供应和经济,特别可以发展旅游业及水产养殖。
一.发电成本低。水力发电只是利用水流所携带的能量,无需再消耗其他动力资源。而且上一级电站使用过的水流仍可为下一级电站利用。另外,由于水电站的设备比较简单,其检修、维护费用也较同容量的火电厂低得多。如计及燃料消耗在内,火电厂的年运行费用约为同容量水电站的10倍至15倍。因此水力发电的成本较低,可以提供廉价的电能。
二.高效而灵活。水力发电主要动力设备的水轮发电机组,不仅效率较高而且启动、操作灵活。它可以在几分钟内从静止状态迅速启动投入运行;在几秒钟内完成增减负荷的任务,适应电力负荷变化的需要,而且不会造成能源损失。因此,利用水电承担电力系统的调峰、调频、负荷备用和事故备用等任务,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经济效益。
三.工程效益的综合性。由于筑坝拦水形成了水面辽阔的人工湖泊,控制了水流,因此兴建水电站一般都兼有防洪、灌溉、航运、给水以及旅游等多种效益。
水利工程的工程量巨大,需要监测的数据很多,虽然在水利业务中广泛应用了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为特征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已经起步,但进展比较缓慢,水利枢纽动态监控网络很难建立。
组态软件是指一些数据采集与过程控制的专用软件。
它们是在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层一级的软件平台和开发环境,使用灵活的组态方式(而不是编程方式)提供良好的用户开发界面和简捷的使用方法,其预设置的各种软件模块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和完成监控层的各项功能,并支持各种硬件厂家的计算机和I/O设备,与高可靠的工控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结合,可向控制层和管理层提供软、硬件的全部接口,进行系统集成。为用户提供快速构建工业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功能的、通用层次的软件工具。
通过组态软件可以构建良好的人机界面,实现对水利枢纽的动态监测。
1.2水利枢纽监控现状
我国水利行业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工作起步较早,虽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水利工作的各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应用,信息技术在某些业务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和服务的部分环节中已发挥了显著作用,但从总体上看,业务处理仅实现了部分数字化,相关技术规 范不完善,信息 共享机制不健全,有限的数据资源总体质量不高,使用效率较低。水利信息化总体上仍处在起步阶段。
1、 信息采集
在水利信息采集方面,全国水利系统已有50%雨量监测数据和近50%的水位监测数据采集实现了数字化长期自动记录,流量和其它要素的自动测验方面也在进行积 极地探索。部分重点防汛地区建成了水文信息自动采集系统,工情、旱情、灾情、水资源、用水节水、水质、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农村水利水电、水利移民、 规划设计和行政资源等信息采集也具有一定的手段。航空航天遥感、全球定位等技术在部分业务中得到应用。但从整体上看,信息采集系统不健全、不配套,直接通 过数字化手段进行采集的信息要素类型较少,时间、空间、采集频度和精度与水利各项工作的整体需求不相适应,数字化的信息量占水利信息总量的比例严重偏低。
2、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传输
在计算机网络与信息传输方面,目前从水利部到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部门之间,初步形成了基于中国分组交换网的全国实时水情计算机广域网,能进行实时水情信息传输;部分地区建成了宽带计算机广域网,全国部分省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了信息发布网站,并连入因特网,开始向社会提供部分水利信息。部分重点防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初步实现了水雨情信息传输网络化、接收处理自动化和信息管理数字化,提供水雨情信息服务的水平与能力有了一定的改善。
水利部机关、流域机构、多数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已初步实现以网上公文流转为主要内容的办公自动化。部与流域机构间、流域机构与省(自治区、直辖市)间的联网办公也在积极推进中,部分单位之间已经实现了远程文件传输、公文和档案的联机管理等。但从整体上看,现有网络覆盖面窄,传输能力低,远远不能满足水利业务的需求。从采集点到计算机网络基层节点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传输手段,制约了信息技术应用整体水平的提高。
3、 数据库
在全国范围内80%以上的历史水文整编资料已经入库,初步能够对外提供查询服务。国家级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初步建成,也已提供社会公众服务。 其它在建的数据库有:
综合性数据库。主要包括人事劳动、计划财务、水资源公报信息、灌区信息、土壤侵蚀、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档案和文献等。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专业数据库。主要包括各类水工建筑物、环境影响及对策、跨流域调水、施工技术、工程监理适用规范等。
灾害监测与评估专业数据库。主要包括历史洪水、洪水风险、洪水仿真、滩区蓄滞洪区、水体光谱标准、遥感监测图像等。
虽然数据库建设已涉及相当多的水利业务,但这些已建或在建的数据库模式多样、标准化程度低、存储数据难以同化、安全与更新机制缺乏、技术水平差距明显,难以实现信息共享。
4、 信息处理及应用
水利技术实际应用中的复杂运算工作已能在计算机上实现,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在数据分析与表达方面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在水利部机关、流域机构、部分省(自 治区、直辖市)等水利部门的不同业务中,建立了相应的信息系统,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各种新理论、新方法的引入进展迅速,个别系统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信息资源不足,软硬件和数据资源整体协调困难,致使已经形成的信息处理能力难以充分发挥。
水利枢纽监测主要项目有流量、水位、水温、气温、降雨量等。水利枢纽动态监测技术起步较晚,监测手段较为原始,水文站通常不能全天候工作,许多月份的水情靠沿用历史水文系列资料推算。鉴于水文站监测时间的不连续性和不完整性,再加上监测站离水库又远,因此水文站只具备汛功能,不能作为水库水情调度的控制站,监测值存在较大误差。
现有的信息系统不能实现信息数据的自动采集、处理、分析和报送,也没有建立水情信息与阀群操作的联动机制和响应机制,更没有水库调度的预报、预警信息反馈和决策支持系统,所有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报送大多要依靠人工完成,监测手段与方法较落后,不能实现水情自动测报全天候工作,水库调度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水库在兴利与防洪、蓄水与排沙等方面缺乏预见性管理,这与大型水利枢纽所需的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1.3任务要求
本设计需求能够建立一个基于组态软件的水利枢纽动态监测系统,主要任务是构建良好的人机界面,能够形象且准确的反应水利枢纽上游来水水量,以及水库内水位,能够智能控制发电机组的工作状态以及大阀的启停,并且能够显示历史数据、实时数据、报警数据等。系统具有安全机制,用户登陆系统后的使用权限区别于使用级别的高低。
1.4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来源及意义,水利枢纽动态监控技术的现状以及本设计的任务要求。
第2章 动态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2.1组态软件概述
2.1.1 组态软件的由来发展
“组态”的概念是伴随着集散型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简称DCS)的出现才开始被广大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在工业控制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PC(包括工控机)相比以前的专用系统具有的优势日趋明显。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PC技术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各种相关技术已经成熟;由PC构建的工业控制系统具有相对较低的拥有成本;PC的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丰富,软件之间的互操作性强;基于PC的控制系统易于学习和使用,可以容易地得到技术方面的支持。在PC技术向工业控制领域的渗透中,组态软件占据着非常特殊而且重要的地位。
自2000年以来,国内监控组态软件产品、技术、市场都取得了飞快的发展,应用领域日益拓展,用户和应用工程师数量不断增多。充分体现了“工业技术民用化”的发展趋势。
监控组态软件是工业应用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归根结底,是应用的带动对其发展起着最为关键的推动作用。
关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快速发展对监控组态软件会产生何种影响,有人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通用组态软件会退出市场,例如有的自动化装置直接内嵌“Web Server”实时画面供中控室操作人员访问。
作者并不这样认为。用户要求的多样化,决定了不可能有哪一种产品囊括全部用户的所有的画面要求,最终用户对监控系统人机界面的需求不可能固定为单一的模式,因此最终用户的监控系统是始终需要“组态”和“定制”的。这就是监控组态软件不可能退出市场的主要原因,因为需求是存在且不断增长的。
监控组态软件是在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随着工业IT技术的不断发展而诞生、发展起来的。在整个工业自动化软件大家庭中,监控组态软件属于基础型工具平台。监控组态软件给工业自动化、信息化、及社会信息化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带动着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仍在继续发展。因此组态软件作为新生事物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就它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总结和探讨,更没有形成独立、专门的理论研究机构。
2.1.2组态软件功能特点
组态软件指一些数据采集与过程控制的专用软件,它们是在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层一级的软件平台和开发环境,能以灵活多样的组态方式(而不是编程方式)提供良好的用户开发界面和简捷的使用方法,它解决了控制系统通用性问题。其预设置的各种软件模块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和完成监控层的各项功能,并能同时支持各种硬件厂家的计算机和I/O产品,与高可靠的工控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结合,可向控制层和管理层提供软硬件的全部接口,进行系统集成。
组态软件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强大的界面显示组态功能。目前,工控组态软件大都运行于Windows环境下,充分利用Windows的图形功能完善界面美观的特点,可视化的m风格界面、丰富的工具栏,操作人员可以直接进人开发状态,节省时间。丰富的图形控仵和工况图库,既提供所需的组件,又是界面制作向导。提供给用户丰富的作图工具,可随心所欲地绘制出各种工业界面,并可任意编辑,从而将开发人员从繁重的界面设计中解放出来,丰富的动画连接方式,如隐含、闪烁、移动等等,使界面生动、直观。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xgc/zdh/4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