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救援的液压气囊装置结构设计
用于救援的液压气囊装置结构设计
本文设计的是一套用于救援的液压气囊,它可以用在灾难及事故发生场合,起到分离物体的作用,在事故发生后救援团队没有到来的这一段时间里,我们可以采用这种设备来救援被困人员。这套气囊装置是利用灭火器作为气源,对气囊进行充气加压,使其膨胀撑起重物,为了能保证它的安全性能,我们在气囊内部设计了一个液压系统,其起支撑作用的是液压缸,而起到安全作用的是三孔单向阀。如今我们使用的最多的救援设备是军用救援气囊,但是这种设备的成本太高,而本文所设计的救援气囊,成本低,辅助设备易得,在很多场合都能实现即拿即用的效果,所以它的利用效率很高,是一套可以为我们人类减少损失的高性价比设备。
关键字 救援设备,液压气囊,液压系统,结构装置,安全性能
1 引言 1
2 课题研究的背景 1
2.1 地震的危害及其特点 1
2.2 地震的范围之广,房屋倒塌面积之大 2
2.3 灾难面前,人类的生命都显得那么的渺小 2
2.4 道路损失较严重,交通不便 3
3 课题研究的意义 3
3.1 地震后除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严重缺少专业的救援队伍和装备 3
3.2 先进实用的救援设备弥补了救援队伍短缺的劣势 3
4 救援设备的现状 4 5 救援设备在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 4
5.1 救援基础建设不够完善,技术落后 4
5.2 救护经费严重不足,救护队生存举步维艰 4
5.3 应急救援队伍不稳,战斗力不强 5
6 现有救援设备的功能分析 5
6.1 当今救援气囊的种类 5
6.2 本课题研究的方案 6
6.3 本课题设计救援气囊与现有救援气囊的对比 7
6.4 本文设计的救援气囊的优点 8
7 本文设计救援气囊装置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 9
7.1 本课题设计的液压救援装置的工作过程 9
7.2 灭火器的选择 9
7.3 救援气囊上顶板的设计 12
7.4 救援气囊下底板的设计 13
7.5 内部液压缸的设计 14
7.6 气囊内部三孔单向阀的设计 16
7.7 气囊外部单向阀的设计 16
7.8 救援气囊的设计 17
7.9 气囊材料的选择 18
7.10 救援气囊的整体结构设计 18
8 液压缸内辅助元件的选用 20
8.1 密封圈的选用 20
8.2 液压油的分类及选用 20
8.3 支承环的选用 21
8.4 防尘圈的选用 21
9 在系统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的液压工作的过程和原理分析 22
9.1 此液压系统的液压工作的整个过程 22
10 救援气囊装置的具体实施步骤 23
11 救援气囊的数据计算及其性能参数 24
11.1 救援气囊在工作过程中所能承受的压力计算 24
12 救援气囊内部液压缸的校核 26
12.1 液压杆的强度校核 26
12.2 液压杆的壁厚和直径的校核 26
12.3 液压缸工作行程长度 27
12.4 缸盖厚度的确定 27
12.5 活塞杆的稳定性验算 27
结论 29
致谢 30
参考文献 31
1 引言
大自然一次次的向人类展示了他的威力,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人类是显得多么的渺小。近些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云南盈江地震等都给国家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面对难以预报和不可控的地震我们一次次的无奈与无助,我们一次次的为丢失的家园欲哭无泪,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地震灾害带给我们的难以衡量的损失,那么我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去创造应对地震的设备来减少它带给我们的损失。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自然灾害我们不能阻止,但是我们可以让损失减少。地震发生时当然能逃生时最好的选择,但是地震有很大的随机性和随时性,并不是所有的地震我们都能很幸运的躲过去,当我们不幸逃生不了,那么我们就要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保护自己,等待救援人员来营救,等待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要战胜的已经不是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而是要战胜时间带来的不良后果,战胜时间就只能自己救自己了,在灾后的两天时间里是最好的救援时间,本设计我们就设计了一套能够自救的救援设备:救援气囊。
2 课题研究的背景
2.1 地震的危害及其特点
地震,是地球上所有自然灾害中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地质灾害。破坏性地震,往往在没有什么预兆的情况下突然来临,大地震撼、地裂房塌,甚至摧毁整座城市,并且在地震之后,火灾、水灾、瘟疫等严重次生灾害更是雪上加霜,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据统计,全球每年要发生500万次左右地震,虽然大部分地震因为发生在海洋或地壳深处或是由于震级太小而不被人感觉到,但每年仍有不少地震给震区人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仅上个世纪以来,全世界就有120多万人死于地震,几乎每个地方都受到过地震的侵扰。
中国,由于地处在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之间,因此历史上也发生过很多破坏性很大的地震。如1556年发生在陕西关中的8级地震造成了死亡83万余人的惨剧,这是人类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20世纪以来,我国境内影响较大的地震主要有三次:一次是1966年3月8日及3月22日发生在河南省邢台地区的强烈地震,在震中地区几乎所有的房屋全部倒塌;另一次是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地震,十几秒内,这座随着开滦煤矿的开发而兴起,有着百万人口的重工业城市就变成了一片废墟;还有就是今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里氏8.0级地震,死亡及失踪人数超过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2.2 地震的范围之广,房屋倒塌面积之大
就拿大家都熟悉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来举个例子,地震波及到北川、汶川、茂县、青川等县城还有周边的很多城镇,导致近百万幢建筑倒塌,灾区更是9成的建筑被摧毁,数以十万的人民群众还有师生被困在废墟之下等待着救援,但是方圆几十里的道路全部变成了绵延曲折的山路,甚至是沟沟壑壑的陡壁,救援的到来看上去变得很渺茫,但是情况在艰难也要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面对如此艰巨和繁重的抢救人命任务和险恶的救援条件,救援人员深感力不从心。消防救援人员有时为抢救一个生还者需要几十个小时,甚至上百个小时的不懈努力,但是这种重大灾难面前,人类的力量是多么的渺小与卑微,由此可见,救援是一项多么艰难的任务。
2.3 灾难面前,人类的生命都显得那么的渺小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据国际地震动态期刊统计,大震后震区共发生里氏4. 0级以上余震达239次,其中里氏4. 0~4.9级203次,里氏5.0~5.9级29次,里氏6.0级以上7次,最大余震为里氏6. 4级。这些接连不断的余震,特别是震级较大的余震,直接影响救援行动,威胁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及麻烦,余震发生时,我们更是要做好防范,保护好自己,不管眼前的工作是什么样的,必须要保护不再有事故发生,这就给我们的救援又增加了难度,从而延缓了救援的力度与时机。
2.4 道路损失较严重,交通不便
灾区救援很迫切,但是也要等到救援部队的到来,严重地震后的道路可想而知是个什么样的情况,无形中延长了救援的时间,对被困人员更是不利的消息,所以说在灾区这么大一个范围内道路被损坏的面目全非,而且救援部队也是个庞大的队伍,走这么一个困难重重的道路,可知它的速度之慢,用时之长,对救援来说不是有效的方式,我们要采用更有用更合理更有效的方式来进行救援,甚至是自救。
3 课题研究的意义
3.1 地震后除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严重缺少专业的救援队伍和装备
在装备上,中国国际救援队目前没有污水处理净化可饮用设备,没有专用运输机,很多救援设备与器材无法随救援队一起到达现场,大大影响了救援能力的发挥;在救援队伍上,中国陆地面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目前只有一支救援队,而七十四万平方公里的法国,却拥有十三支救援队,发展、壮大救援队伍对中国而言无疑是当务之急;在队伍训练上,中国在加强救援队员训练的同时,还急需培训一批高素质的应急救援现场指挥官,以提高他们的组织、协调和指挥能力,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救援工作服务。造成救援延缓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信息不畅通, 外界不了解灾区状况,不明白灾民需求。人员和救援物资准备不充分, 即使了解灾民的受灾情况, 但外界没有准备, 经常发生救援设备物资短缺时期, 或者由于灾情太严重, 外界的储备在数量上不能满足灾区的需求, 有些物资需要从更远的地方调运, 有些救援物资需要紧急生产。物流不畅通, 原因是路途遥远或者路途艰险, 灾害发生破坏了灾区的公路、铁路、机场, 或者灾区在山区, 行路需要依靠人力, 外界的人员和物资难以及时送达。所以,要想实现更好地救援,人民是一支潜在而且很有帮助的壮大队伍,我们要利用好地震后最黄金的48小时,达到救助的最大成功,利用好我们设计的设备,来减少损失以及来救助周围需要帮助的人民。
3.2 先进实用的救援设备弥补了救援队伍短缺的劣势
专业的救援队伍是要经过严格的实际训练,在培训人才上政府还要花费不少的经费,这些经费如果用在生产实用的救援设备中,将会有很明显的效果。会使用灭火器使我们每一个人要学会的知识,只要有灭火器,这套救援设备就不会是一套摆设,运用十分方便,而且简单。
4 救援设备的现状
中国虽大,但是随着我国救援体系的发展,以专业救援队伍为龙头,公安、消防、解放军为骨干,武警、民兵预备役、志愿者组织协调行动的科学应急体系正在形成,在灾难面前,科学技术开始显示其在灾难救援中不可忽视的力量,高科技产品显得更为重要,目前我国应急救援装备存在上述问题,如能得到重视,将有助于产品、企业加速发展。
虽然救援设备存在误差有时是可以理解的现象,但出于对于生命的重视,我们当然希望产品能发挥100%的效能。作为新生代产品,无论是它的科技含量之“高”,还是造价之“高”,体现在应用中,就应经得起各种实际情况的考验。
高科技救援设备的价格均十分昂贵,价格不菲除由其本身的高科技性决定外,在我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国内从事民用应急救援设备产品生产的企业几乎没有,现在所用大部分为国外产品。在我国为数不多的几家救援装备经销企业也主要是做国外代理。我国此种产品生产起步晚,对城市救援体系认识不如国外早,必会导致与国外发达国家技术发展之间的差距,也就影响了行业和其他下游技术产业的发展。缩短技术差距,提升国产化水平,无疑是突破应急救援装备市场“国外化”的一条出路。所以能够自主生产一套结构简单,安全系数高的救援设备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在中国应该来说应该放在议事日程,特别实在这么缺乏这种设备的年代。
结论: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虽然各方面发展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不能说我们就可以和大自然作斗争,地震,台风,车祸等情况,我们只能尽力避免和躲避,但是我们不能保证它不发生,发生了的事情我们就只能尽量去减少它之后的损失,在处理之后事情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出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价值。这时我们就需要有一套设备来辅助我们工作。那么,本文所设计的实物就是一套能够协助我们贡献力量而且实用,简单的液压系统,我们称之为救援液压气囊,既是救援在灾难或者车祸中受困的群众。这套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适用性强,我认为在将来我们是完全可以将其发展为一套救援中占主流地位的设备。其组成由一支普通的灭火器,还有我们设计的一套液压系统组成,在使用过程中必要的时候可以加上一些辅助的物件,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灭火器是这套液压设备的动力源,其放气对气囊充气,气囊充气膨胀顶起重物,这和我们知道的军用救援气囊是一样的原理,但是我们这套设备还有更完善和安全的功能,我们在气囊的内部设置了一套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稳定性和安全性的液压系统,这套液压系统在液压缸的支撑下,能够在外部气囊出现意外的情况下,充当气囊的作用,继续支撑着重物,因为在连接液压缸的过程中有一个三孔单项阀,这可以完全地阻止液压油的回流,即在没有认为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阻止液压缸的收回,液压缸一直处在伸长的状态,这就保证了重物不会由于气囊的意外情况发生而出现掉下来对被困群众造成二次伤害的可能。本次设计中我首先就是要保证液压缸和液压整个系统的各个强度都在安全范围之内,其次再考虑其成本问题,对我们来说,安全任何时候都是最重要的,安静祥和的景象是每一个人想要的生活,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生存的必要条件,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去开发这样一种设备,更希望我在老师的帮助下能为人类作出一点点的贡献。
本文设计的是一套用于救援的液压气囊,它可以用在灾难及事故发生场合,起到分离物体的作用,在事故发生后救援团队没有到来的这一段时间里,我们可以采用这种设备来救援被困人员。这套气囊装置是利用灭火器作为气源,对气囊进行充气加压,使其膨胀撑起重物,为了能保证它的安全性能,我们在气囊内部设计了一个液压系统,其起支撑作用的是液压缸,而起到安全作用的是三孔单向阀。如今我们使用的最多的救援设备是军用救援气囊,但是这种设备的成本太高,而本文所设计的救援气囊,成本低,辅助设备易得,在很多场合都能实现即拿即用的效果,所以它的利用效率很高,是一套可以为我们人类减少损失的高性价比设备。
关键字 救援设备,液压气囊,液压系统,结构装置,安全性能
1 引言 1
2 课题研究的背景 1
2.1 地震的危害及其特点 1
2.2 地震的范围之广,房屋倒塌面积之大 2
2.3 灾难面前,人类的生命都显得那么的渺小 2
2.4 道路损失较严重,交通不便 3
3 课题研究的意义 3
3.1 地震后除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严重缺少专业的救援队伍和装备 3
3.2 先进实用的救援设备弥补了救援队伍短缺的劣势 3
4 救援设备的现状 4 5 救援设备在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 4
5.1 救援基础建设不够完善,技术落后 4
5.2 救护经费严重不足,救护队生存举步维艰 4
5.3 应急救援队伍不稳,战斗力不强 5
6 现有救援设备的功能分析 5
6.1 当今救援气囊的种类 5
6.2 本课题研究的方案 6
6.3 本课题设计救援气囊与现有救援气囊的对比 7
6.4 本文设计的救援气囊的优点 8
7 本文设计救援气囊装置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 9
7.1 本课题设计的液压救援装置的工作过程 9
7.2 灭火器的选择 9
7.3 救援气囊上顶板的设计 12
7.4 救援气囊下底板的设计 13
7.5 内部液压缸的设计 14
7.6 气囊内部三孔单向阀的设计 16
7.7 气囊外部单向阀的设计 16
7.8 救援气囊的设计 17
7.9 气囊材料的选择 18
7.10 救援气囊的整体结构设计 18
8 液压缸内辅助元件的选用 20
8.1 密封圈的选用 20
8.2 液压油的分类及选用 20
8.3 支承环的选用 21
8.4 防尘圈的选用 21
9 在系统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的液压工作的过程和原理分析 22
9.1 此液压系统的液压工作的整个过程 22
10 救援气囊装置的具体实施步骤 23
11 救援气囊的数据计算及其性能参数 24
11.1 救援气囊在工作过程中所能承受的压力计算 24
12 救援气囊内部液压缸的校核 26
12.1 液压杆的强度校核 26
12.2 液压杆的壁厚和直径的校核 26
12.3 液压缸工作行程长度 27
12.4 缸盖厚度的确定 27
12.5 活塞杆的稳定性验算 27
结论 29
致谢 30
参考文献 31
1 引言
大自然一次次的向人类展示了他的威力,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人类是显得多么的渺小。近些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云南盈江地震等都给国家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面对难以预报和不可控的地震我们一次次的无奈与无助,我们一次次的为丢失的家园欲哭无泪,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地震灾害带给我们的难以衡量的损失,那么我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去创造应对地震的设备来减少它带给我们的损失。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自然灾害我们不能阻止,但是我们可以让损失减少。地震发生时当然能逃生时最好的选择,但是地震有很大的随机性和随时性,并不是所有的地震我们都能很幸运的躲过去,当我们不幸逃生不了,那么我们就要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保护自己,等待救援人员来营救,等待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要战胜的已经不是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而是要战胜时间带来的不良后果,战胜时间就只能自己救自己了,在灾后的两天时间里是最好的救援时间,本设计我们就设计了一套能够自救的救援设备:救援气囊。
2 课题研究的背景
2.1 地震的危害及其特点
地震,是地球上所有自然灾害中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地质灾害。破坏性地震,往往在没有什么预兆的情况下突然来临,大地震撼、地裂房塌,甚至摧毁整座城市,并且在地震之后,火灾、水灾、瘟疫等严重次生灾害更是雪上加霜,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据统计,全球每年要发生500万次左右地震,虽然大部分地震因为发生在海洋或地壳深处或是由于震级太小而不被人感觉到,但每年仍有不少地震给震区人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仅上个世纪以来,全世界就有120多万人死于地震,几乎每个地方都受到过地震的侵扰。
中国,由于地处在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之间,因此历史上也发生过很多破坏性很大的地震。如1556年发生在陕西关中的8级地震造成了死亡83万余人的惨剧,这是人类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20世纪以来,我国境内影响较大的地震主要有三次:一次是1966年3月8日及3月22日发生在河南省邢台地区的强烈地震,在震中地区几乎所有的房屋全部倒塌;另一次是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地震,十几秒内,这座随着开滦煤矿的开发而兴起,有着百万人口的重工业城市就变成了一片废墟;还有就是今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里氏8.0级地震,死亡及失踪人数超过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2.2 地震的范围之广,房屋倒塌面积之大
就拿大家都熟悉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来举个例子,地震波及到北川、汶川、茂县、青川等县城还有周边的很多城镇,导致近百万幢建筑倒塌,灾区更是9成的建筑被摧毁,数以十万的人民群众还有师生被困在废墟之下等待着救援,但是方圆几十里的道路全部变成了绵延曲折的山路,甚至是沟沟壑壑的陡壁,救援的到来看上去变得很渺茫,但是情况在艰难也要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面对如此艰巨和繁重的抢救人命任务和险恶的救援条件,救援人员深感力不从心。消防救援人员有时为抢救一个生还者需要几十个小时,甚至上百个小时的不懈努力,但是这种重大灾难面前,人类的力量是多么的渺小与卑微,由此可见,救援是一项多么艰难的任务。
2.3 灾难面前,人类的生命都显得那么的渺小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据国际地震动态期刊统计,大震后震区共发生里氏4. 0级以上余震达239次,其中里氏4. 0~4.9级203次,里氏5.0~5.9级29次,里氏6.0级以上7次,最大余震为里氏6. 4级。这些接连不断的余震,特别是震级较大的余震,直接影响救援行动,威胁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及麻烦,余震发生时,我们更是要做好防范,保护好自己,不管眼前的工作是什么样的,必须要保护不再有事故发生,这就给我们的救援又增加了难度,从而延缓了救援的力度与时机。
2.4 道路损失较严重,交通不便
灾区救援很迫切,但是也要等到救援部队的到来,严重地震后的道路可想而知是个什么样的情况,无形中延长了救援的时间,对被困人员更是不利的消息,所以说在灾区这么大一个范围内道路被损坏的面目全非,而且救援部队也是个庞大的队伍,走这么一个困难重重的道路,可知它的速度之慢,用时之长,对救援来说不是有效的方式,我们要采用更有用更合理更有效的方式来进行救援,甚至是自救。
3 课题研究的意义
3.1 地震后除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严重缺少专业的救援队伍和装备
在装备上,中国国际救援队目前没有污水处理净化可饮用设备,没有专用运输机,很多救援设备与器材无法随救援队一起到达现场,大大影响了救援能力的发挥;在救援队伍上,中国陆地面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目前只有一支救援队,而七十四万平方公里的法国,却拥有十三支救援队,发展、壮大救援队伍对中国而言无疑是当务之急;在队伍训练上,中国在加强救援队员训练的同时,还急需培训一批高素质的应急救援现场指挥官,以提高他们的组织、协调和指挥能力,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救援工作服务。造成救援延缓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信息不畅通, 外界不了解灾区状况,不明白灾民需求。人员和救援物资准备不充分, 即使了解灾民的受灾情况, 但外界没有准备, 经常发生救援设备物资短缺时期, 或者由于灾情太严重, 外界的储备在数量上不能满足灾区的需求, 有些物资需要从更远的地方调运, 有些救援物资需要紧急生产。物流不畅通, 原因是路途遥远或者路途艰险, 灾害发生破坏了灾区的公路、铁路、机场, 或者灾区在山区, 行路需要依靠人力, 外界的人员和物资难以及时送达。所以,要想实现更好地救援,人民是一支潜在而且很有帮助的壮大队伍,我们要利用好地震后最黄金的48小时,达到救助的最大成功,利用好我们设计的设备,来减少损失以及来救助周围需要帮助的人民。
3.2 先进实用的救援设备弥补了救援队伍短缺的劣势
专业的救援队伍是要经过严格的实际训练,在培训人才上政府还要花费不少的经费,这些经费如果用在生产实用的救援设备中,将会有很明显的效果。会使用灭火器使我们每一个人要学会的知识,只要有灭火器,这套救援设备就不会是一套摆设,运用十分方便,而且简单。
4 救援设备的现状
中国虽大,但是随着我国救援体系的发展,以专业救援队伍为龙头,公安、消防、解放军为骨干,武警、民兵预备役、志愿者组织协调行动的科学应急体系正在形成,在灾难面前,科学技术开始显示其在灾难救援中不可忽视的力量,高科技产品显得更为重要,目前我国应急救援装备存在上述问题,如能得到重视,将有助于产品、企业加速发展。
虽然救援设备存在误差有时是可以理解的现象,但出于对于生命的重视,我们当然希望产品能发挥100%的效能。作为新生代产品,无论是它的科技含量之“高”,还是造价之“高”,体现在应用中,就应经得起各种实际情况的考验。
高科技救援设备的价格均十分昂贵,价格不菲除由其本身的高科技性决定外,在我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国内从事民用应急救援设备产品生产的企业几乎没有,现在所用大部分为国外产品。在我国为数不多的几家救援装备经销企业也主要是做国外代理。我国此种产品生产起步晚,对城市救援体系认识不如国外早,必会导致与国外发达国家技术发展之间的差距,也就影响了行业和其他下游技术产业的发展。缩短技术差距,提升国产化水平,无疑是突破应急救援装备市场“国外化”的一条出路。所以能够自主生产一套结构简单,安全系数高的救援设备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在中国应该来说应该放在议事日程,特别实在这么缺乏这种设备的年代。
结论: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虽然各方面发展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不能说我们就可以和大自然作斗争,地震,台风,车祸等情况,我们只能尽力避免和躲避,但是我们不能保证它不发生,发生了的事情我们就只能尽量去减少它之后的损失,在处理之后事情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出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价值。这时我们就需要有一套设备来辅助我们工作。那么,本文所设计的实物就是一套能够协助我们贡献力量而且实用,简单的液压系统,我们称之为救援液压气囊,既是救援在灾难或者车祸中受困的群众。这套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适用性强,我认为在将来我们是完全可以将其发展为一套救援中占主流地位的设备。其组成由一支普通的灭火器,还有我们设计的一套液压系统组成,在使用过程中必要的时候可以加上一些辅助的物件,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灭火器是这套液压设备的动力源,其放气对气囊充气,气囊充气膨胀顶起重物,这和我们知道的军用救援气囊是一样的原理,但是我们这套设备还有更完善和安全的功能,我们在气囊的内部设置了一套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稳定性和安全性的液压系统,这套液压系统在液压缸的支撑下,能够在外部气囊出现意外的情况下,充当气囊的作用,继续支撑着重物,因为在连接液压缸的过程中有一个三孔单项阀,这可以完全地阻止液压油的回流,即在没有认为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阻止液压缸的收回,液压缸一直处在伸长的状态,这就保证了重物不会由于气囊的意外情况发生而出现掉下来对被困群众造成二次伤害的可能。本次设计中我首先就是要保证液压缸和液压整个系统的各个强度都在安全范围之内,其次再考虑其成本问题,对我们来说,安全任何时候都是最重要的,安静祥和的景象是每一个人想要的生活,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生存的必要条件,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去开发这样一种设备,更希望我在老师的帮助下能为人类作出一点点的贡献。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xgc/jdgc/2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