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亏平衡(bep)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近几年,盈亏平衡(BRP)分析法在国内的受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但整体上,我们的水平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本金、业务量、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成本管理的基础与核心,盈亏平衡分析法是解读这组关系的最有力工具之一。本文中,我们首先介绍盈亏平衡分析方法的历史背景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再介绍盈亏平衡分析数学模型的相关概念与基本假设,并直观地用图示的方法分析盈亏平衡分析数学模型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可行性;最后以房地产开发项目为应用研究对象,假设在开发商35%的税前成本利润率的前提下,求解出开发商能够承受的最高土地费用、最低销售量和最低销售单价。为企业在相关项目决策中提供直观的比较数据,使决策有根有据,并以此来说明盈亏平衡分析方法的重要性与实用价值。关键词 盈亏平衡分析,数学模型,成本,利润,线性函数
目 录
1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2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1 国外研究现状 2
1.3.2 国内研究现状 3
2 盈亏平衡分析模型概述 4
2.1 盈亏平衡分析的基本假设 4
2.2 盈亏平衡分析的表示方法 4
2.3 线性盈亏平衡分析的数学模型 5
2.4非线性盈亏平衡分析介绍 7
3 盈亏平衡分析模型的应用 8
3.1 案例设计 8
3.2 利用盈亏平衡分析模型进行解析 10
3.3 案例结论 13
4 线性盈亏平衡分析的局限性 13
结 论 15
致 谢 16
参 考 文 献 17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盈亏平衡(BRP)分析法又被称作“本—量—利”分析法(简称CVP分析法)。本金—业务量—利润之间的关系是成本管理的基本与核心,而盈亏平衡分析法是解读这组关系的最有力工具。变动成本是盈亏平衡分析的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对企业的业务量、销售收入、成本、利润进行综合分析。现实生活中,上述因素都在不断变化,这肯定会影响到企业的收益,当这些因素变化到一定数值时,项目的决策方案也就顺势确定下来。盈亏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衡分析的目的就是找出这些临界值,然后在此基础上作出决策。
图11收益成本线
在做盈亏平衡分析之前,我们必须要对收入和成本两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解读。
由利润=收入-成本,可知,如果收入和成本的函数已经确定,那么利润的函数也就随之确定下来,进而我们可以完成后续的分析工作。
当盈亏平衡点越低的时候,该项目亏损的可能性就越小。此时,盈利的可能性越大,因此项目抗分险能力也就越大。本文乃至现实生活中主要研究的还是线性盈亏平衡分析方法。
线性盈亏平衡分析法(Linear Breakeven Analysis)是预先假设企业的总收入和总成本都是生产量的线性函数,然后再对企业的总成本和总收入的变化作线性盈亏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目的是找出企业经营的平衡点,确定企业生产的最优规模,使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从而让企业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1.2 研究意义
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要想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从本公司的客观实际出发,对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决策。而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就必须掌握正确的经济分析方法,盈亏平衡分析法就是其中之一。
解决成本与产量、利润的内在关系是盈亏平衡分析法的首要任务。然后,再带入不同的成本进行计算分析,我们就可以确定企业的盈亏界限,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计算出企业的盈亏平衡点是分析的重中之重,但其目的不仅限于此。假设在相当的未来范围之下,该模型可用来考查企业的收入、成本和估算企业的未来利润。这样企业就能够合理的调动生产能力,选出最优的产品品种结构进行生产;至于销售方面,价格的制定,成本的控制,利润的预测都是可以做到的。于是,企业就能够更好地进行财务规划,并达到提高自身收益的最终目的。
项目的销售收入等于销售成本时的产量,就是盈亏平衡点的产量。在这一平衡点上,企业既不获利,也不亏损,本金得到了保护。通俗点来说,它的经济意义就是,在企业生产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当盈亏平衡点越低的时候,该项目亏损的可能性就越小,此时,盈利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当市场等外部环境改变时,项目的适应能力和抗分险能力也就越大。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盈亏平衡分析法就诞生了。其实,工业经济学家们很早就开始了对本量利问题的研究,当简单的成本分类无法满足企业决策、经济调控要求的时候,成本、产量和利润之间关系的研究也就随之产生了。
德国是本量利分析法的起源地,英国,美国也随后做出相关方面的研究。德国一开始从事盈亏平衡分析工作的经济学家主要有Johann Friedrieh Sehar和Karl Bueher。早在1910年,前者就提出了“死点”的概念(即盈亏平衡点),并给出了计算死点的公式,之后他又举出了案例来进行解读。几乎同时,后者又提出了“门槛值”的概念。几十年之后,也就是1986年,德国的MareellSChweitzer发表了“Break一Even一Analysis”一文,这篇文章主要是对这种定量分析模型进行了全面介绍,其中还涉及到了盈亏平衡分析的修改和拓展模型。
英美国家中,早期的CharleSEdwardKnoeppel和walterRautenstrauCh被人们认为是从事盈亏平衡分析的先行者。至于对本量利思想第一次广泛地研究,要属CharleSEdwardKnoeppel的收益图了,他在当时就指出了不同关键点的计算方法。1922年,我们今天所用的像盈亏平衡点这样的名词首次被威廉姆斯提出,他用之来解读关键点的含义。在这之后,WalterRautenst又提出了“盈亏平衡图”,这代表着盈亏平衡分析问题发展的又一大突破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本量利分析法在欧美国家才开始真正发展。1930年,在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的刺激下,出现了一系列这方面问题的著作。一战之后,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对西方企业的影响是全方面、决定性的。二战之后,人们开始从风险和不确定性两方面来对本量利分析进行研究,在这之后,盈亏平衡分析模型发展成为了一种随机型的分析模型。
目 录
1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2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1 国外研究现状 2
1.3.2 国内研究现状 3
2 盈亏平衡分析模型概述 4
2.1 盈亏平衡分析的基本假设 4
2.2 盈亏平衡分析的表示方法 4
2.3 线性盈亏平衡分析的数学模型 5
2.4非线性盈亏平衡分析介绍 7
3 盈亏平衡分析模型的应用 8
3.1 案例设计 8
3.2 利用盈亏平衡分析模型进行解析 10
3.3 案例结论 13
4 线性盈亏平衡分析的局限性 13
结 论 15
致 谢 16
参 考 文 献 17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盈亏平衡(BRP)分析法又被称作“本—量—利”分析法(简称CVP分析法)。本金—业务量—利润之间的关系是成本管理的基本与核心,而盈亏平衡分析法是解读这组关系的最有力工具。变动成本是盈亏平衡分析的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对企业的业务量、销售收入、成本、利润进行综合分析。现实生活中,上述因素都在不断变化,这肯定会影响到企业的收益,当这些因素变化到一定数值时,项目的决策方案也就顺势确定下来。盈亏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衡分析的目的就是找出这些临界值,然后在此基础上作出决策。
图11收益成本线
在做盈亏平衡分析之前,我们必须要对收入和成本两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解读。
由利润=收入-成本,可知,如果收入和成本的函数已经确定,那么利润的函数也就随之确定下来,进而我们可以完成后续的分析工作。
当盈亏平衡点越低的时候,该项目亏损的可能性就越小。此时,盈利的可能性越大,因此项目抗分险能力也就越大。本文乃至现实生活中主要研究的还是线性盈亏平衡分析方法。
线性盈亏平衡分析法(Linear Breakeven Analysis)是预先假设企业的总收入和总成本都是生产量的线性函数,然后再对企业的总成本和总收入的变化作线性盈亏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目的是找出企业经营的平衡点,确定企业生产的最优规模,使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从而让企业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1.2 研究意义
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要想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从本公司的客观实际出发,对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决策。而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就必须掌握正确的经济分析方法,盈亏平衡分析法就是其中之一。
解决成本与产量、利润的内在关系是盈亏平衡分析法的首要任务。然后,再带入不同的成本进行计算分析,我们就可以确定企业的盈亏界限,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计算出企业的盈亏平衡点是分析的重中之重,但其目的不仅限于此。假设在相当的未来范围之下,该模型可用来考查企业的收入、成本和估算企业的未来利润。这样企业就能够合理的调动生产能力,选出最优的产品品种结构进行生产;至于销售方面,价格的制定,成本的控制,利润的预测都是可以做到的。于是,企业就能够更好地进行财务规划,并达到提高自身收益的最终目的。
项目的销售收入等于销售成本时的产量,就是盈亏平衡点的产量。在这一平衡点上,企业既不获利,也不亏损,本金得到了保护。通俗点来说,它的经济意义就是,在企业生产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当盈亏平衡点越低的时候,该项目亏损的可能性就越小,此时,盈利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当市场等外部环境改变时,项目的适应能力和抗分险能力也就越大。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盈亏平衡分析法就诞生了。其实,工业经济学家们很早就开始了对本量利问题的研究,当简单的成本分类无法满足企业决策、经济调控要求的时候,成本、产量和利润之间关系的研究也就随之产生了。
德国是本量利分析法的起源地,英国,美国也随后做出相关方面的研究。德国一开始从事盈亏平衡分析工作的经济学家主要有Johann Friedrieh Sehar和Karl Bueher。早在1910年,前者就提出了“死点”的概念(即盈亏平衡点),并给出了计算死点的公式,之后他又举出了案例来进行解读。几乎同时,后者又提出了“门槛值”的概念。几十年之后,也就是1986年,德国的MareellSChweitzer发表了“Break一Even一Analysis”一文,这篇文章主要是对这种定量分析模型进行了全面介绍,其中还涉及到了盈亏平衡分析的修改和拓展模型。
英美国家中,早期的CharleSEdwardKnoeppel和walterRautenstrauCh被人们认为是从事盈亏平衡分析的先行者。至于对本量利思想第一次广泛地研究,要属CharleSEdwardKnoeppel的收益图了,他在当时就指出了不同关键点的计算方法。1922年,我们今天所用的像盈亏平衡点这样的名词首次被威廉姆斯提出,他用之来解读关键点的含义。在这之后,WalterRautenst又提出了“盈亏平衡图”,这代表着盈亏平衡分析问题发展的又一大突破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本量利分析法在欧美国家才开始真正发展。1930年,在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的刺激下,出现了一系列这方面问题的著作。一战之后,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对西方企业的影响是全方面、决定性的。二战之后,人们开始从风险和不确定性两方面来对本量利分析进行研究,在这之后,盈亏平衡分析模型发展成为了一种随机型的分析模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jsjkxyjs/1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