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曲林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表征

丹曲林钠作为肌肉松弛剂,可用于治疗神经元损伤遗留的脑卒中,多发性脑血管疾病等病状。然而目前丹曲林钠作用单一,使用人群有较多限制,且有人体吸收缓慢的问题。亚油酸可软化血管,加快吸收。本文设计将丹曲林钠和亚油酸结合,解决吸收缓慢的问题,并可补充人体不可合成的亚油酸。实验方案为先用溴乙醇修饰丹曲林钠,再与亚油酸结合,生成丹曲林钠衍生物,保留原本丹曲林钠的治疗效果,增加亚油酸清理血管杂物,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实验时需对中间产物Dantrolene-OH成分确定,保证后续过程进行的准确性。对最终产物进行成分分析,通过表征图分析产物是否成功反应,并确认其结构。最终获得具有双重保护和治疗效果的丹曲林钠衍生物。关键词 丹曲林钠,亚油酸,表征
目录
1 引言 1
1.1 丹曲林钠的发现 1
1.2 丹曲林钠的应用 1
1.3 丹曲林钠的合成方法 3
1.3.1 5(对硝基苯基)糠醛初步反应 4
1.3.2 1氨基乙内酰脲再反应 4
1.3.3 最终反应 4
1.4 作用机理 5
1.5实验目的 5
2 实验方案 6
2.1 合成流程 6
2.2 表征方法 7
2.2.1 核磁共振(NMR) 7
2.2.2 质谱(MS) 8
2.2.3 红外光谱(IR) 8
2.3 实验过程 9
2.3.1 实验药品与仪器 9
2.3.2 化合物的合成 10
2.3.3 中间产物DantroleneOH的表征 10
3 结果与分析 12
3.1 实验结果 12
3.2 确定产物结构 14
结论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1 引言
1.1 丹曲林钠的发现
丹曲林钠在1967年的科学文献中首次被描述为几种乙内酰脲衍生物之一,被提出作为一类新的肌肉松弛剂丹曲林经历了广泛的进一步发展,其在骨骼肌中的作用在1973年详细描述.南非麻醉师G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aisford Harrison首先发现丹曲林钠治疗恶性高热的疗效,1975年在英国麻醉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哈里森在遗传易感猪中用氟烷麻醉实验诱导恶性高热,获得了87.5%的存活率,其中8次实验中有7次在静脉内给予丹曲林钠后存活[1]。
丹曲林钠对人类中的功效之后在1982年发表的一项大型多中心研究中得到证实。1993年流行病学证实在丹曲林钠之前,唯一可用于恶性高热的治疗是普鲁卡因,使用丹曲林钠后,动物模型的死亡率降低为60%。
1.2 丹曲林钠的应用
丹曲林钠是兰尼碱受体拮抗剂,目前作为应用于临床[2],来医治恶性高热的特效药。丹曲林钠还可以治疗痉挛状态,摇头丸中毒,中暑及精神药物造成的恶性综合征。静脉应用最常见的负作用有肌无力,静脉炎,呼吸系统衰竭,胃肠道不适,其他不良反应还有头晕,嗜睡,精神错乱。若长期服用则出现厌食,便秘,遗尿,视力障碍,粉刺样疹等,大量或长期服用可产生肝毒。
丹曲林钠通过对兰尼碱受体作用,能够阻止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学进展[3],在改善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和动物行为学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丹曲林钠可使心肌细胞内钙浓度下降,产生负性肌力作用。但对于可影响心肌收缩和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作用的丹曲林钠尚剂量不明确。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丹曲林钠给药途径是不同的,可能是由丹曲林钠是否通过血脑屏障引起的。未来对钙紊乱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需要更透彻的解释。找出由于实验方法的差异,导致结果矛盾的原因,并严格对比各种实验进行的环境,丹曲林钠有可能成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药物。
暴发性恶性高热治疗进行的实验显示,静脉注射丹曲林联合给药支持措施有效逆转了恶性高热的高代谢过程。口服或静脉注射丹曲林可加强对恶性高热的预防性,效果取决于丹曲林钠的剂量及预防恶性高热技术的发展。通过对口服丹曲林钠治疗恶性高热敏感的患者观察,结合临床经验,与使用静脉注射丹曲林治疗恶性高热对比,并从动物模型实验得出数据,表明口服丹曲林钠也将减轻或预防人类恶性高热迹象的发展。,如果出现恶性高热症状,静脉注射丹曲林钠也可以减轻症状。
脑卒中是目前影响人类身体机能正常运转的重要疾病之一[4],其致残几率位列世界第一,致死几率世界第三。当大脑流出的血液不足导致细胞死亡。脑卒中有两种主要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卒中通常由血管阻塞引起,尽管也有极少数是不常见的原因。出血性中风是因为血液直接进入大脑或进入脑膜之间的空间引起的。出血性脑卒中可能由于脑动脉瘤破裂而出现,为诊断通此病,通常应该用医学成像如CT扫描或磁共振成像(MRI)扫描一起进行身体检查。另外,进行其他测试,如心电图(ECG)和血液测试,也可以确定危险因素并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血糖过低可能引起和出血性脑卒中类似的症状,此外,血压较高也会增加并发脑卒中几率。
2013年约有690万人患有缺血性卒中,340万人患有出血性中风。在2015年,有大约4240万人以前曾患过脑卒中并仍然活着。 1990年至2010年间,发达国家每年发病的脑卒中人数下降了约10%,但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却大幅增加,达到了10%[5]。2015年,中风是冠状动脉疾病导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死亡人数为六百三十万人(占总数的11%)缺血性脑卒中造成的死亡人数约为三百万人,出血性脑卒中死亡人数为三百三十万人大约一半的中风患者不到一年。总的来说,三分之二以上人数的中风发生在六十五岁以上。
得脑卒中的病患者经常饱受此病的煎熬,经治疗过后,仍会反复发作,难以根治[6]。脑卒中导致大脑部分功能不正常,这些中风的迹象和症状可能包括身体的一侧无法移动或失去感觉,理解或说话的功能障碍,感觉像世界正在旋转,头晕目眩。有时发生中风后,一方面失去视力,其他的症状也会伴随着经常出现。如果症状持续时间短,只有一到两个小时,则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微小中风。出血性中风也可能与严重头痛有关系。脑卒中的症状对人体的伤害可以是永久性的,长期并发症可能造成肺炎或膀胱控制丧失,生活不能自理。每年都有许多患者被脑卒中折磨致死。痉挛作为脑卒中并发症,通常伴随着僵硬、阵挛、指甲嵌入手掌等症状,让患者极度疼痛,融入社会成为他们极难达成的目标。另外,高额的治疗费用也为一大难题,家庭难以支付。此病认知度在社会上逐渐扩大,康复治疗方法及医学治疗方法由医学研究中不断增加,我国临床实用中证明了这些医疗方法的可行性。
现代医学知识不断发展普及、患者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度增加、科技诊断的发展、早期溶栓药物的利用及广泛开展介入技术等因素,脑卒中的早期诊断难度降低,致死极大降低。脑卒中后功能康复逐渐成为学者的研究目标,更多的生命经治疗得到了挽救。尽管生命得以保证,但康复的脑卒中患者中仍有3/4会残疾[7]。目前脑卒中病人的治疗要求,丹曲林钠还不能满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jscl/28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