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保险公司定损流程的改进设计(附件)【字数:15060】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机动车数量不断增长,道路发展日益成熟,路况日益复杂,交通日益拥挤,交通事故也随之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险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机动车辆保险作为保险公司经营的龙头险种,在整个财产保险行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定损作为车辆保险重要的一环,所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最突出的几个问题被保险人对保险人所报配件的价格不满意;保险人处理事故的时效慢;对于配件修理或更换,被保险人与保险人存在分歧。而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定损人员流失也十分严重。本课题针对此类问题,提出提高定损人员的专业素养,优化定损模式来提高定损效率,强化保险公司与修理厂商的合作,合理使用定损人员这四个方面进行优化改制。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2.1我国保险现状 1
1.2.2 国外保险现状 2
1.3我国汽车保险的发展历程 3
1.4汽车保险的种类 4
1.5关于定损理赔的处理程序 5
第二章 汽车定损理赔存在的问题 7
2.1国内三大保险公司车辆理赔定损存在的问题 7
2.1.1国内三大保险公司介绍 7
2.1.2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定损业务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7
2.1.3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定损业务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8
2.1.4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定损业务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9
2.2定损理赔存在的问题 10
2.3调查问卷形式深入探讨定损流程存在的问题 10
第三章 拟定解决方案 15
3.1保险公司与修理厂商强化合作 15
3.2提高定损人员的专业素养 15
3.3优化定损流程 16
3.4定损网格化巡查模式 19
结论 21
致谢 22
参考文献 23
绪论
1.1研究意义
1866年,卡尔本茨发明了第一辆汽车,至此汽车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然而,汽车对人的生命以及财产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车辆交通事故已然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所以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车保险的成立对此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提高,汽车工业也随之蓬勃发展,私家车几乎全面普及,汽车成为人们出行最常见的交通工具,机动车车辆保险也就是俗称的车险也早已应运而生。车险是众多财产保险的一种,在财产保险的所有大领域中,汽车保险还只是一个起步不久的险种,但却是现在国内各保险公司的龙头险种,属于保险公司的支柱性产业。但由于各保险公司盲目的竞争和市场监管不严而导致各种问题,如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效率的低下,各式各样的矛盾层出不穷。所以研究汽车在保险理赔方面的不足,并对之加以改进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在车辆定损的流程中,理赔纠纷时有发生,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存在于事故车辆定损的归属权未有统一规定,保险公司掌握定损权以致保险人无法得到合理效益,评估机构监督不足,保险公司业务流程未经优化导致保险人不能及时得到赔偿等等。事故车辆损失认定是保险中一大难题,该课题通过研究我国汽车保险的发展历程,分析现有车辆定损流程的弊端和其产生原因,对目前保险行业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我国保险现状
近年来由于国际保险行业的稳步发展,其中以在我国财险保费中占比最高的机动车辆保险发展势头尤为突出,并且,我国不断上升的汽车保有量和相关的车险政策的出台,使机动车投保率也呈上升趋势。
国际上传统的汽车保险销售形式是车主通过保险代理人来购置车险;目前4S店除了其本身销售汽车的项目外也增加了代办车险的业务;另一种方式是部分车主直接去保险公司投保,购置车险的程序中不经过两头代理人的流程。
电子销售专业的车险产品从2007年出现开始即作为国际保险业务的新渠道迅速发展,加上网络销售车险的发展,这两项保险的新渠道迅速占据国际车险市场的一定份额。国际保险行业的发展经验表示,当保险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营销机制的健全与否将直接影响保险行业的规模,相对于寿险的营销制度,车险的营销机制仍处于不断摸索创新和逐步完善的阶段,尚有很多值得革新和探索的问题。
我国机动车险的保险费率由政府相应的主管部门统一制定,各大保险公司按照规定的费率严格执行。要改善由这些规定带来的弊端,车险费率的市场化是举足轻重,机动车险占财险约70%,机动车险的改革必然会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运营和保险市场的运行[1]。
中国目前的车险费率遵循“从车主义”,即车辆的购置价、排量、座位数量购车年限等各项情况决定车险保费,这些数据决定了基本的车险保费价格,再根据上年这辆车的理赔次数打相应的折扣,这也造成中国车险保费计算方式的单一。
地区差异逐步改善,保险密度逐年上升,从东部到中西部地区来看区域保险密度仍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中国大多数省份的保险深度在24之间。它也显示了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的递减。值得注意的是,在保险密度高的省份,保险的深度不一定高。离国际水平还有很远的距离。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在国际保险监管方面的力度以及其影响力。中国保险业发展迅速,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保险业在国民经济相关领域的覆盖率相对较低,保险业务发展相对滞后。中国保险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和保险业的国际影响还不够强。中国不是一个保险大国。管理体制落后。在过去30年中国保险业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保险集团纷纷投入其中。虽然企业竞争是保险业的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过度竞争也导致保险业陷入混乱,保险从业人员素质低,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虽然近年来情况有所改善,但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
虽然在中国古代有过类似的保险制度,但有真正的保险意识,在1805年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受到“大跃进”运动的影响,1980年国内保险逐步复苏,但是进程一直缓慢。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从运营商、消费者、监管机构到保险市场都是很不成熟的,社会公众对保险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保险意识普遍薄弱。因此,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赶上美国和瑞士等发达国家是不现实的。中国农耕文化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家族观念和家族情感使人们形成了互助机制,防范风险意识不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之前,让人们形成任何生产和生活都依赖于国家或集体的安排,就很难形成保险风险意识。从需求层次理论可以看出,人们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人们在满足生理需要后才会寻求安全需求,当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没有保险的安全需求。教育的程度也对保险意识有很大的影响,对保险需求也有不同的影响。接受更多高等教育的人才更有能力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社会发展趋势购买相应的保险。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有可能为理财计划投保。然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对保险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何为保险,他们也不能使用保险来规避自己的风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xgc/qcgc/13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