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灰色理论的江苏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分析与预测

基于灰色理论的江苏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分析与预测[20200105144143]
(空1行)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增长,高新技术日新月异,新奇知识百花齐放。当全球科技正在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对社会经济增长的影响日渐显著。由于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存在某种紧密的关联关系等原因,江苏省政府越来越重视对科学技术的投入。本论文参考江苏省2004年至2013年的统计数据,以灰色系统理论为理论依据,对江苏省科技投入相关指标与经济增长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表明,科研人员投入和科研经费投入均与经济增长有正相关关系,且科研经费的投入在短期对经济的增长起到显著的影响,而科研人员则具有长期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此外,本论文还进行了相关的灰预测,仍然能够观察到科研人员和科研经费分别具有长期推动和短期促进作用。 (空2行)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灰色理论,科技投入,经济增长,灰色关联,灰色预测
目 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 研究思路 5
1.4 研究方法 6
1.5 研究内容 6
2 江苏省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 6
2.1 统计数据和评价指标说明 7
2.2 经济增长与科研人员投入的关系 7
2.3 经济增长与科研经费投入的关系 8
3 基本研究理论 9
3.1 科技投入、经济增长以及灰色理论简介 9
3.2 灰色关联相关理论 10
3.3 灰色预测相关理论 13
4 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21
4.1 邓氏灰色关联度计算及其分析 21
4.2 广义灰色关联度计算及其分析 24
5 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灰色系统预测 28
5.1 基于中长期建模分析及预测 28
5.2 基于短期建模分析及预测 34
5.3 长期与短期建模对比分析 37
结 论 40
致 谢 42
参 考 文 献 43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当今时代已迈入所谓的“知识爆炸”时期,高新技术日新月异、新奇知识百花齐放。就知识更新周期而言,当今世界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新得更快,而且体量非常巨大。关于促进江苏省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以及提升本省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当下学者热议的话题。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的来源有三,即投资量、劳动量以及生产率[1]。
(1)投资量:投资包含有人力投资、物力投资以及本论文将要仔细探究分析的科学技术投资,这些投资量对经济产出和科研产出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一般情况下,投资量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关系。
(2)劳动量:通常而言,劳动者规模在劳动者与生产结构或生产手段等物质条件契合的外在状况下与经济的增长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3)生产率:其作为三因素之一,也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生产率是指对投入资源利用的效率,即每单位资源投入的产出数量,这里的资源囊括了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等方面,因此不言而喻,提高生产效率对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有着不容忽视的贡献。
从定量的角度分析,以上三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仍是有着大小之分的,尤其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发展阶段,这些差距依旧表现得十分显著。通常来说,假设一个国家或地区自身经济就相对发达,则生产率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就相对较大;而假如某一国家或地区处于经济比较发达的时期,则对经济增长起到推动作用的因素依旧是生产率;反之则投资量和劳动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大[2]。
科学技术是促进生产力提高的首要因素。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来源和动力,科技进步更是占有重要地位。在寰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国家或地区竞争中发挥的优势作用日趋显著。科技进步不仅推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还表现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
本文从量化的角度分别测算科技投入各要素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科技的投入在保持经济增长和促进社会发展中的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升科技发展在人类社会认知中的重要性,传播科技投入的推动作用,提高全社会对科技投入的合理分配和结构调整。使用灰色系统中的灰色关联分析作为研究工具,分析科研人员投入和科研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关联关系,促进科研经费结构的合理化,协调各个科研部门和科研类型的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为江苏省在未来能够应接来自科技届的新革命和新挑战,加速地区科技创新体制建设,持续提高科研人员自主创新水平,构建与国际制造业相衔接的科研基地和技术平台,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以及科研相关产业,落实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继而走上“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以及达到“两个率先”的总体目标,提供理论根据和参考意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的相关关系、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互相推进的关系等课题一向是国内外经济学者的首要研究范畴。因此关于科技投入的各因素与推动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分析,国内外学者均已建立了庞大的研究成果体系。尤其是发达国家特别看重科技各因素的投入及其相互协调,并且建立了各有特点的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模型。因此,在加强江苏省科技投入的结构选择及其影响的研究中,应该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在科技投入上采取的先进做法和成熟理念,从中取得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启发,以便使江苏省地区在将来的研究和实践中,能将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江苏省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对于科技投入的各因素与推动经济增长的有关研究,目前学术界有两个重要的理论基础。一是分析科技发展的各因素对经济增长起到的主要推进作用,继而更深入地探究科学技术发展进程的各个方面;二是分析国家和政府对经济增长起到的重要领导作用,继而探究国家和政府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以上两个理论都是科技投入研究的主要理论支柱[3]。
1.2.1 国外关于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对于经济增长的观点,经济理论界有一个普遍一致的概念,关于经济增长相对完整的定义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的G.N.P. 之父、知名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Simon Smith Kuznets)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年提出的。该定义如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够被定义为一个长期持续增长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指这个国家向其民众供给日趋多元化的经济商品的能力,这个不断增长中的能力基于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及其所需求的社会机构和意识形态的调整[4]”。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美国著名数学家、经济学家柯布(Charles Wiggins Cobb,1875 - 1949)和经济学家、政治家道格拉斯(Paul Howard Douglas,1892 - 1976)一同研究了投入与产出的相关关系,使用数学函数模型模拟了这种关系,并最终发表了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5]: ,其中 为生产总值, 代表综合科技状况, 为劳动力的投入数量, 为资本的投入数量,通常是指固定资产净值。一般情况,如劳动力的单位为“人”,固定资产净值的单位则为“万元”。 对应为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 对应为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 代表随机扰乱的影响系数[6]。该生产函数表明:生产产量取决于综合科技状况 和两个因素投入劳动量 和投资量 。然而该生产函数只可测算出某个时间点的科技进步对新增生产总值的促进作用,故难以直接测算出科技进步对生产总值增加速度的推动作用[7]。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有两位教授几乎同一时间发表了经济增长函数模型,此两位教授一位是罗波特·索罗(Robert M. Solow,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另一位则是斯旺(T. W. Swan,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故被称为索罗—斯旺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生产函数可表示为: ,其中 表示产量, 表示科技状况, 为资本量的投入, 为劳动力的投入, 和 分别表示为资本量和劳动力在生产中所发挥的影响比例。索罗—斯旺模型,作为一个经济增长函数模型全面说明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然而该模型还是认为科技及科技进步比率都是外部的,实际上并非全面地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内生效应[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rjgc/192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