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理解性输入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运用论文任务书
毕业设计(设计)主要内容:
语言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原为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语言监控理论(Monitor Theory)的一部分。该理论第五点认为,有效的输入应该是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代中期提出的语言监控理论(Monitor Theory)的一部分。该理论第五点认为,有效的输入应该是总体语言难度不超过学生的学习能力(learners’ present linguistics competence),但又包括略高于学习者现有能力的语言结构。为增加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Long于1982提出四种可理解性输入方式,在其基础上Park(2002)总结三种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类型,分别为修饰型输入(premodified input),其中包括简化式(simplified)输入、阐述式(elaborated)输入和强化式(enhanced)输入;互动型输入(interactionally modified input);修饰型输出(modified output)。 近年来,可理解性输入理论在附带性词汇习得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Nagy&Herma(1985)提出的附带性词汇学习(incidental vocabulary learning)理论认为,学习者可以通过广泛的、以获取意义为目的的阅读自然地习得大量生词。Nation(2004)提出以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为依据的词汇间接式学习,即词汇学习是当学生的注意力并不在词汇学习上时进行的。劳弗、埃利(Elley,1991)等人认为阅读中促成的词汇附带习得与阅读任务有很大关系,他们的实验结果和观点均表明学习者仅凭阅读而没有教学指导很难自然习得词汇知识。胡敏(2008)指出可理解性阅读输入对初中生词汇学习有促进作用,输入量与学生词汇量的提高相关。 本文针对英语学习者单词记忆难的问题,参考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实例,探究可理解性输入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附带性词汇习得中的效果和运用。在系统剖析可理解性输入理论的形式及其实践价值的同时,探究其输入方式、输入类型等方面在附带词汇习得中的使用现状。本文注重探索课堂教学中的可理解性输入,以使学生通过阅读,提高单词记忆效率和使用水平。
进度安排:
2014年11月中旬 提交开题报告 2014年11月下旬 参加开题答辩 2015年4月上旬 完成毕业设计初稿(电子稿) 2015年5月下旬 完成毕业设计终稿(纸质稿)参加毕业设计答辩
需要收集的资料:
有关可理解性输入理论及附带性词汇习得理论的时代知识和理论介绍的相关文献国内学者关于可理解性输入在附带性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rws/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