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菜名英译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探究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在世界的地位不断攀升,我国文化不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国菜作为我国文化的一部分,也不断走向世界,为世界各地人所熟知。中餐的菜名,作为我国饮食文化的窗口,是将外国人引入我国文化环境的有效手段,菜名的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为世界各地人所熟知。中餐的菜名,作为我国饮食文化的窗口,是将外国人引入我国文化环境的有效手段,菜名的成功翻译将会成为中外文化沟通的一座桥梁。目前,在外国人到访较多的城市,我们可以看到双语菜单,然而其中中式菜名的翻译质量则参差不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翻译工作者加入到了翻译中文菜名这一行列,将跨文化的理论融入中式菜名的翻译当中,为中文菜名英译作出了杰出贡献。
较早关注菜名翻译探究的是刘增羽先生。他在1990年第五期的我国翻译上发表了中式菜肴英译名亟需审定。他鉴于当时菜名翻译混乱的情况成立了我国菜肴英译名审定委员会。
陈加基先生在1993年第二期的我国翻译上发表了中式菜肴英译方法初探,提出了中式菜肴翻译的几个类型:写实型(直译法),写意型(意译为主,直译为辅),半写实型半写意型(直译加意译),地方风味型,典故型(直译或意译加解释型翻译)和药膳型(简译加注释)。后来有关中餐菜名翻译的文章散见于一些刊物,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黄海翔的中餐菜单英译简析,任静生的也谈中餐和主食的英译问题,董莉的从“源语文化”看中式菜肴的翻译等,但总的来说数量并不是很多,较为零散,缺乏系统而且全面的深入探究。
谢先泽等(2006)在从“火烧赤壁”与“开门红”谈中餐菜名的英译中认为,中餐菜名翻译的探究至少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对中餐菜名翻译原则的探究还有待于深入;第二,对菜谱中菜名的翻译针对性不够强;第三,对源自历史典故和富有文化意义的菜名翻译的探究几乎是蜻蜓点水,缺少值得借鉴的范文,缺少规范。
从中文菜名英译的方法来看,顾维勇教授在实用文体翻译一书中指出:在中菜与主食的英译中,译者既要遵循翻译的原则,又要因地制宜,适时变通。他认为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都要直入主题,开门见山地点明菜肴的原料和烹饪方法。口译时如时间允许,特别是在外国客人点菜时可抓住时机适当补充一些有关菜肴的营养价值、民俗风情等时代知识,这样可以传播我国的饮食文化。顾教授还提出了具体的中文菜名的英译方法:直译法(烹饪法加原料)、直译加释义法、移花接木法、音译+释义法、以及“随机应变法”,即用“原料+地名+Style”方法可以灵活处理一些难以对付的地方风味特色菜名。
中文菜名,英文译法是北京奥运会之前,为了提高奥运会期间服务接待水平,规范北京市饭店业餐饮业菜单英文译法,对我国常见的2000余个菜品、主食小吃、甜点、酒类的名字做了英文的翻译。中文菜名,英文译法中的译法分为几种,分别以主料、烹饪方法、形状口感甚至人名地名为主,其中具有我国餐饮特色的传统食品,使用汉语拼音命。
综上所述,很多学者已经对中文菜名的翻译方法,注意事项,误区等进行了剖析,但由于观点较为零散,不够系统完善,本人将对此进行整合剖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课题探究目的:
本课题旨在从跨文化的角度,结合现有的菜名英译的探究理论以及其他学者提出的翻译方法加以剖析,以达到完善中文菜名翻译,使其更加得体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目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ktbg/37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