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埃德娜看凯特·肖邦的女性观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探究现状:

凯特·肖邦是美国十九世纪末期女性主义的先驱。她的代表作觉醒于1898年发表,书中涉及了婚外恋,抛家弃子等敏感话题,并对当时整个社会的女性价值提出质疑。女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涉及在当时传统价值观里很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家弃子等敏感话题,并对当时整个社会的女性价值提出质疑。女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涉及在当时传统价值观里很多敏感的问题,因而在问世之初便遭到铺天盖地的责难与谴责,不久便为列为禁书,连作者本人都遭到了社会的唾弃。然而,伟大的作品永远不会被埋没。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女性置身于男权社会的痛苦和无奈,批判了一种文化制度,它限制女性自由地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精神满足,堪称是世界文学史上经典的女性主义作品。
评论界对觉醒的接受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899以后的初次接受,1950年到1979年小说被认可,最后是1980年至今经典地位的确立。
早在1946年,法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西里尔·阿纳冯率先撰文,充分肯定肖邦夫人对美国文学的贡献,认为她是美国19世纪与弗兰克·诺里斯、和西奥多·德莱赛等齐名的现实主义作家,认为觉醒足以和包法利夫人媲美。玛丽·弗兰彻在1966年凯特·肖邦作品中的南方女性一文中将觉醒归为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的极好例证。之后,国内外的评论家们纷纷从女权主义、应用心理学、古典神话、新历史主义、解构主义和读者反应批评等种种理论来解读作品。
近20年来,很多有关觉醒的编著集以女性主义理论为主,如南希·沃克(Nancy A . Walker)编著的觉醒(1993)和哈罗德·布鲁姆导读的凯特·肖邦的〈觉醒〉(2008)等,而像凯特·肖邦<觉醒中的妇女问题(Dedria Bryfonski,2011)则注重多元文化的构建,从肖邦及其作品的历史文化时代出发,联系发展中的妇女问题从多个角度剖析作品。此外,弗朗西斯科·庞德尔勒在其发表的觉醒:致力于女性写作的努力一文中提出了觉醒是美国“女性写作”的早期版本这样的观点。另外还有著名的女权主义评论家吉尔伯特在阿弗罗狄忒的第二次到来:凯特肖邦的欲望幻想一文中探讨了埃德娜死亡的象征意义,她将埃德娜比作爱与美的女神阿弗罗狄忒,她最初从海湾出现,在小说的结尾又以回归大海的方式获得新生。
国内对于觉醒的探究多从小说的思想内涵,象征意义和作品风格三个方面解读。思想内涵方面,如单雪梅在评<觉醒>的女性主义思想特点(2003)一文中“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入手,阐述该小说揭露的社会现实和所体现的女性主义特点,探究觉醒在当时社会和现代语境中德重要意义。”从艺术技巧手法上剖析,小说运用了大量的象征事物,如张燕在简析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2007)一文中探讨了“大海,画画。衣着变化”的象征含义。从对作品风格角度看,主要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地方色彩等方面对作品剖析,如张丽在肖邦的<觉醒>:超越地方色彩的叙事技巧 (2010)中提到“肖邦的小说觉醒反映了美国南方路易斯安那州19世纪末的克里奥尔的风土人情、文化意识,肖邦以其具有地方色彩的写作技巧把这一地区特有的人们生活栩栩如生地融入小说中,反映了当时女性生活的困境,揭示了普遍的男权社会的女性问题:婚姻、自由、独立等超越地方色彩的现代意识。”
正如肖邦探究专家伯纳德·科洛斯克(Bernard Koloski)(2009)所说,“美国文学史上找不出其他的经典作品,被污蔑和忽视了这么长时间但又迅速被热烈地追捧。也没有一本书像觉醒这样被重新定位并得到盛赞。”
课题探究目的:
凯特·肖邦在觉醒一书中用独特的写作方法以及刻意的情节安排,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埃德娜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觉醒,又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过程。肖邦对新女性埃德娜的塑造彻底颠覆了传统主义思想,而这正是由于19世纪美国女性主义的出现导致的,新女性独立,反叛,蔑视传统,作者是在借助主人公传达自己的新女性观。本文诣在通过剖析主人公埃德娜的经历、生活和思想来探讨肖邦的新女性观,对比肖邦和女主人公相似的经历和思想,我们能将两者结合起来,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ktbg/32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