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寒暄语的文化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探究现状:
寒暄语(PHATIC COMMUNION)由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在探究特洛布兰德群岛(TROBRIAND ISLANDS)语言的功能时首次提出,它是在“自由的、无目的社会交谈中”使用的语言。这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DS)语言的功能时首次提出,它是在“自由的、无目的社会交谈中”使用的语言。这种语言的意义来自社会交往的气氛。在人与人日常生活的见面,分别及各种交往中,根据对方的衣食住行、心情起伏等情况的利害关系,为向对方致以问候或表示感谢、道歉等客套礼节而使用的一种习惯用语。寒暄语是在与人交往中应首先使用的体贴对方的起居冷暖以及忧欢心情的语言表达形式,因此,具有一种密切相互关系、加深和融洽相互感情,从而实现相互尊重、以礼相待、友好相处的润滑油作用。作为一种表示应酬的辅助语言,寒暄语具有缩短交际者之间社会距离和维持人际关系的社会功能,也是社会生活和文化的真实反映。 寒暄(PHATIC)概念最早由人类学家BRONISLAW MALINOWSKI提出。1923年,他在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原始语言中的意义问题论文中首次提出“寒暄语”这一概念:他将不以信息交换为目的,而以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为目的的话语统称为PHATIC COMMUNION(寒暄语)。此后,寒暄语才被世人所关注。在MALINOWSKI之后,西方的语言学家逐渐接受了这个观点,并将SMALL TALK(小对话)、GREETINGS(问候)、OFF-CENTER(非中心话题)等等都归入到寒暄的探究中。国内一般把PHATIC COMMUNION翻译为“寒暄语”或“应酬语”。 国内对寒暄语的探究起步比较晚,在功能语言学逐渐兴起后,人们对于交际语言的探究也逐渐重视起来,对于寒暄语的探究也逐渐多了起来,但总体来说,多是从功能角度来探究。从历时探究角度看,最初将寒暄语和社会文化相联系,到语用探究,再到应用探究中,如寒暄语在跨文化交际和语种间翻译的探究。现在,寒暄语的应用探究比较丰富,通过语用剖析也比较受学者的欢迎。 徐晓霞(2007)认为,寒暄语对建立、协调和保持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是日常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有其独特的寒暄方式,不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寒暄方式及其背后的民族文化,就会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 陈亚斐、雷旭辉(2008)认为,跨文化交际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下,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而翻译则是这种交际的纽带和桥梁。又因为寒暄语在特定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表达形式,所以寒暄语翻译的好坏就成了决定跨文化交际成败的第一步。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寒暄语翻译的影响十分微妙,对它意识不到或稍不留心,就会产生误解甚至冲突。应该在剖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寒暄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进行了很多探究,并且都已取得重要的探究成果。本文将进一步探究中西寒暄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课题探究目的:
由于中西方语言本身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气候、历史传统、文化时代、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诸多的不同有着天壤之别,自然人们寒暄目的、方式、内容或习惯也不尽相同。有些初学外语或者缺乏对外交往经验的人,由于不太了解寒暄语的文化差异,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许多误会甚至发生不愉快的文化冲突。又因为寒暄语在特定文化中所具有的特殊的表达形式,因此,探究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的寒暄语翻译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寒暄语的定义、特点及分类,探究中西寒暄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课题探究要点:
1. 引言 2. 中西寒暄语的文化差异 2.1 中西寒暄语的含义和目的不同 2.2 英语“PRIVACY”和汉语“隐私”所指内容有别 3. 中西寒暄语的文化冲突 3.1 寒暄语引起文化冲突的表现 3.1.1 外国人认为我国人爱打探和干涉他人的“私事” 3.1.2 外国人认为我国人爱问毫无意义的问题或说毫无意义的大实话 3.1.3 外国人认为我国人爱下命令,喜欢以命令口吻说教他人 3.2 寒暄语引起文化冲突的因素 3.2.1 中西生活方式差异的影响 3.2.2 中西认知方式差异的影响 3.2.3 中西价值观差异的影响 4. 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的寒暄语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ktbg/23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