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PCBs生物有效性的测定

  课题名称: 土壤中PCBs生物有效性的测定
题目简介: 
PCBs是环境中广泛分布的POPs类物质。中国表层土壤监测分析表明,包括江苏省在内的工业化程度高、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具有较高的PCBs残留,威胁土壤生态系统安全与人体健康(张志, 2010)[3]。为此,亟需以其生物有效性为基础,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价体系。PCBs同族体或异构体众多,理论上达209种,其生物有效性不能为实验手段逐一测定;针对这一现状而发展QSARs预测模型,既适应我省土壤环境保护与生态风险评价的需求,又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因此,本项目基于我省土壤(黄棕壤)环境,拟以标准模式生物-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对PCBs吸收累积的实验测定为基础,探讨土壤有机质含量、老化时间等外部因子变化对PCBs吸收累积动力学过程的影响,建立氯代程度不同的PCBs生物有效性及有效态浓度的原始数据集;基于数据分析,综合运用量子化学、分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等先进计算手段,模拟研究PCBs分子在土壤粘土矿物颗粒及有机质界面上的吸附迁移过程,构筑微观相互作用体系并比较相互作用能,即吸附能;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对PCBs静态电子性质的计算,深入挖掘包括土壤、有机质界面吸附能在内的有效结构描述符,建立关于生物有效性的定量构效关系,探索污染物在多相界面迁移过程中的化学动力,合理阐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机制,实现准确预测PCBs生物有效性的目的,为科学评价我省土壤环境中PCBsPOPs类物质的潜在生态风险提供理论指导。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ktbg/21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