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波长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鲫鱼和罗非鱼胆汁中的多环芳烃代谢物
题目简介: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简称PAHs)是一类二个以上的六环碳苯环稠合在一起的一系列芳烃及其衍生物,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毒性。按其环数可分为二环PAHs(如萘)、三环PAHs(如蒽、菲)、四环PAHs(芘)、五环PAHs(如苯并芘)等。PAHs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来源主要分为石油源(petrogenic)和热解源(pyrogenic)。其中石油源主要来自于原油形成进程中的高温高压下的有机物质的缓慢分解,而热解源主要来自于不完全燃烧的过程。
虽然高分子量的PAHs被认为是疏水化合物,可以在水体悬浮物、底泥和生物体内富集,但鱼类等脊椎动物体内活跃的P450酶系统可以将其代谢。肝脏是解毒的靶器官。经肝脏解毒形成的PAHs代谢物经肝肠循环作用长期停留在胆囊。基于此原理,芳烃类物质的荧光特性使得利用固定波长荧光分光光度法(Fixed-wavelength fluorescence,简称FF法)测定胆汁中PAHs代谢物成为可能。与传统的HPLC-F法相比,FF法具有快速、成本低等优点,可用于鱼体内PAHs代谢物的初步判断。并且两个方法所测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很好,得到的均值也相似,用FF法来估计胆汁中的PAHs代谢物的量,可以成为环境评估终点的常规检测方法,也可作为PAHs生物监测的生物标志物之一。
但是FF法的使用受限于以下几个因素: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环数PAHs的激发/发散波长对(excitation/emission pairs、喂食状态(feed state)[8]以及内滤效应(inner filter effect)。前两个因素可以通过调整适当的实验条件来避开,而内滤效应的存在直接影响到用于测定的胆汁的稀释倍数。内滤效应是指胆汁中除PAHs外的组分也可能产生吸收波长的荧光特性,可干扰FF法测定PAHs代谢物的准确性。胆汁浓度越高,内滤效应越强,通过逐步扩大稀释倍数的方法将内滤效应屏蔽掉是方法之一,但该方法也容易相应地提高实验组内测定数据的变异;方法之二是利用FF法测定的荧光值除以胆汁浓度,将其标准化,该方法假定了内滤效应的存在,而且更容易受到喂食状态因素的影响。恰当使用FF法,将比EROD等生物标志物更加灵敏地反映生物体所受的PAHs的暴露水平。
水环境是污染物的最终归趋之一。一般水产养殖用水来源于周围大水体的水源,养殖鱼类胆汁内PAHs代谢物的水平也能够很好地反映周围环境中PAHs的暴露水平。本课题拟利用FF法测定太湖周围养殖场的罗非鱼和洪泽湖周围养殖场的鲫鱼胆汁中的PAHs代谢物的水平,研究目的如下:1、考察内滤效应是否存在,并确定最佳的胆汁稀释倍数;2、研究胆汁在逐步扩大稀释过程中数据的变异趋势,并利用功效分析的方法计算最佳的样本量;3、初步判断太湖和洪泽湖两个养殖场PAHs的主要来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ktbg/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