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图审查云平台设计与实现Web开发
施工图审查云平台设计与实现Web开发[20200101205011]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工程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此同时,传统的施工图审查采用的仍是陈旧的工作方式,每个环节都需要靠人工来完成,使得审查工作进行得十分迟缓。于是为施工图审查机构设计出一套较为规范、比较合理的施工图审查系统就变得尤为迫切。本文正是阐述了设计的施工图审查系统,符合实际情况、较为有效地解决传统的纯手工操作对施工图审查工作造成的不足,使得任务接审的不及时,任务分配的不到位、不合理,任务审批的不合法,信息查询的不准确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符合社会经济建设工程发展的需要。对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审查通过计算机网络、应用软件进行程序化的管理,方便建设工程事务的管理,也方便了建设工程工作顺利、高效的开展,使得整个施工图审查系统的有效实施,提高了审查机构对施工图审查工作的工作效率,促进了审查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管理,系统
目 录
1 引言 1
1.1 开发背景 1
1.2 开发意义 1
1.3 实现目标 2
2 需求分析 3
2.1 功能模块 3
2.2 功能需求 4
2.3 可行性分析 5
2.4 用例描述 6
3 总体设计 9
3.1 系统的总体架构 9
3.2 系统开发平台及主要技术 10
3.3 数据库设计 11
4 详细设计 15
4.1 系统登录和注册模块 16
4.2 系统管理员模块 17
4.3 建设单位模块 27
4.4 系统员工模块 33
4.5 审图专家模块 44
5 难点与解决方案 46
5.1 申报任务详细信息的打印问题与解决 46
5.2 审图信息如何及时告知建设单位问题与解决 47
6 运行环境 49
6.1 软件环境 49
6.2 硬件环境 49
7 测试 49
7.1 单元测试 49
7.2 集成测试 51
结 论 53
致 谢 54
参 考 文 献 55
1 引言
1.1 开发背景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发展。计算机诞生于20世纪中叶,是信息处理的重要工具,是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发明之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涉及到了社会各界的各方面,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计算机应用系统分布式的处理,资源之间的共享和相互之间通信功能的实现。计算机技术正逐步改变着传统意义上人们的生活方式,推进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领域势必更加宽阔和长远[1]。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在世界范围内众多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促进了整个世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且在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建设工程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此同时,如何对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庞大的业务量、各类复杂的统计工作、混乱的审查流程、建设单位的不同水平等问题进行处理,施工图审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施工图审查指的是相关审查机构对建设工程进行管理上的监督、设计质量上的勘察,在基本建设当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关部门在工程建设中需要认真、仔细地施行这一环节,于是为施工图审查机构设计出一套较为规范、比较合理的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系统就尤为迫切。
为了适应建设工程市场审查工作的需求,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建设工程的施工图进行审查是相关审查机构对建设工程进行设计质量的勘察、管理上的监督,在基本建设当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不过在施工图审查工作展开前期,审查工作主要是采用陈旧的工作方式,每个环节都需要靠人工来完成,使得审查工作进行的非常迟缓。建设单位在建设工程中需要来往于勘察设计单位与审查机构之间,以便获得审查的进展情况、查询审查的意见,从而给建设单位造成了很多的麻烦,影响了工程建设的工作进度,可见传统的手工操作有碍于审查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此背景下,开发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系统是必然的选择。
1.2 开发意义
施工图审查,全称是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是指施工图审查机构,相关管理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施工图设计在建设工程不同的强制性标准内容的进行下进行合理地审查。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系统的产生,符合实际情况、较为有效地解决传统的纯手工操作对施工图审查工作造成的不足,使得任务接审的不及时,任务分配的不到位、不合理,任务审批的不合法,信息查询的不准确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符合社会经济建设工程发展的需要[3]。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系统旨在实现建设单位在进行勘察设计和审查工作时不再受地域的限制,而且能够及时有效的将信息公布,不影响建设工程的工作进度,使得施工图从任务接审、任务分配、专家审查、任务复审、意见录入到最终的颁证等过程一体化,实现无纸化办公。
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系统,实现对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进行程序化的管理,对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审查通过计算机网络、应用软件进行,方便建设工程事务的管理,也方便了建设工程的工作顺利、高效的开展。它包括施工图从任务接审、任务分配、专家审查、任务复审、意见录入到最终的颁证等功能环节,整个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系统的有效实施,提高了建设工程的工作效率[4~6]。
1.3 实现目标
本系统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1) 建设单位预申报任务,添加对应的项目,对还未接审的任务和项目可以进行修改,可以查询本单位申报任务的审查进展情况。
2) 任务接审员根据相关标准对任务进行接审,对相关任务进行修改或者长期搁置的实行挂起操作,以及补齐材料等功能。
3) 任务分配员根据任务对应的专业对已接审的任务进行分配专家任务,统计详
细任务的审查情况,对任务进行统计,对专家审查工作状态进行统计。
4) 任务复审员负责对各个专业已经审查完成的相关任务进行复审、并且对图纸进行盖章。
5) 会计对已经盖章的相关任务进行费用的缴纳,并且对已经缴费的相关任务进行任务的颁证。
6) 各专业审图专家负责对分配到的任务和相关的项目,对相关专业输入审查结果和意见。
7) 审图意见输入员协助任务中对应的还未录入审查结果和意见的各专业的审图专家输入对任务相关专业审查的结果和意见。
8) 系统管理员负责对系统进行管理、信息的维护、用户信息的管理。
2 需求分析
2.1 功能模块
本系统根据审查工作内容的不同划分,每一个操作人员都对应着不同的角色和权限,而且也有着对应角色的功能模块[7],系统功能模块图如图2.1:
图2.1系统功能模块图
1)系统管理员模块
①系统员工信息的维护:由于系统内部员工的职位变动,内部员工个人信息的改变,系统管理员也常常需要对系统员工的信息进行添加、修改、查询、删除等。
②审图专家信息的维护:由于审图专家的职位变动,审图专家个人信息的改变,系统管理员也常常需要对审图专家的信息进行添加、修改、查询、删除等。
③建设单位信息的维护:由于建设单位的单位变动,建设单位单位信息的改变,系统管理员也常常需要对建设单位信息进行添加、修改、查询、删除等。
④勘察单位信息的维护:由于勘察单位的单位变动,勘察单位单位信息的改变,系统管理员也常常需要对勘察单位信息进行添加、修改、查询、删除等。
⑤设计单位信息的维护:由于设计单位的单位变动,设计单位单位信息的改变,系统管理员也常常需要对设计单位信息添加、修改、查询、删除等。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工程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此同时,传统的施工图审查采用的仍是陈旧的工作方式,每个环节都需要靠人工来完成,使得审查工作进行得十分迟缓。于是为施工图审查机构设计出一套较为规范、比较合理的施工图审查系统就变得尤为迫切。本文正是阐述了设计的施工图审查系统,符合实际情况、较为有效地解决传统的纯手工操作对施工图审查工作造成的不足,使得任务接审的不及时,任务分配的不到位、不合理,任务审批的不合法,信息查询的不准确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符合社会经济建设工程发展的需要。对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审查通过计算机网络、应用软件进行程序化的管理,方便建设工程事务的管理,也方便了建设工程工作顺利、高效的开展,使得整个施工图审查系统的有效实施,提高了审查机构对施工图审查工作的工作效率,促进了审查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管理,系统
目 录
1 引言 1
1.1 开发背景 1
1.2 开发意义 1
1.3 实现目标 2
2 需求分析 3
2.1 功能模块 3
2.2 功能需求 4
2.3 可行性分析 5
2.4 用例描述 6
3 总体设计 9
3.1 系统的总体架构 9
3.2 系统开发平台及主要技术 10
3.3 数据库设计 11
4 详细设计 15
4.1 系统登录和注册模块 16
4.2 系统管理员模块 17
4.3 建设单位模块 27
4.4 系统员工模块 33
4.5 审图专家模块 44
5 难点与解决方案 46
5.1 申报任务详细信息的打印问题与解决 46
5.2 审图信息如何及时告知建设单位问题与解决 47
6 运行环境 49
6.1 软件环境 49
6.2 硬件环境 49
7 测试 49
7.1 单元测试 49
7.2 集成测试 51
结 论 53
致 谢 54
参 考 文 献 55
1 引言
1.1 开发背景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发展。计算机诞生于20世纪中叶,是信息处理的重要工具,是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发明之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涉及到了社会各界的各方面,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计算机应用系统分布式的处理,资源之间的共享和相互之间通信功能的实现。计算机技术正逐步改变着传统意义上人们的生活方式,推进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领域势必更加宽阔和长远[1]。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在世界范围内众多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促进了整个世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且在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建设工程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此同时,如何对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庞大的业务量、各类复杂的统计工作、混乱的审查流程、建设单位的不同水平等问题进行处理,施工图审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施工图审查指的是相关审查机构对建设工程进行管理上的监督、设计质量上的勘察,在基本建设当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关部门在工程建设中需要认真、仔细地施行这一环节,于是为施工图审查机构设计出一套较为规范、比较合理的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系统就尤为迫切。
为了适应建设工程市场审查工作的需求,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建设工程的施工图进行审查是相关审查机构对建设工程进行设计质量的勘察、管理上的监督,在基本建设当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不过在施工图审查工作展开前期,审查工作主要是采用陈旧的工作方式,每个环节都需要靠人工来完成,使得审查工作进行的非常迟缓。建设单位在建设工程中需要来往于勘察设计单位与审查机构之间,以便获得审查的进展情况、查询审查的意见,从而给建设单位造成了很多的麻烦,影响了工程建设的工作进度,可见传统的手工操作有碍于审查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此背景下,开发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系统是必然的选择。
1.2 开发意义
施工图审查,全称是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是指施工图审查机构,相关管理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施工图设计在建设工程不同的强制性标准内容的进行下进行合理地审查。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系统的产生,符合实际情况、较为有效地解决传统的纯手工操作对施工图审查工作造成的不足,使得任务接审的不及时,任务分配的不到位、不合理,任务审批的不合法,信息查询的不准确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符合社会经济建设工程发展的需要[3]。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系统旨在实现建设单位在进行勘察设计和审查工作时不再受地域的限制,而且能够及时有效的将信息公布,不影响建设工程的工作进度,使得施工图从任务接审、任务分配、专家审查、任务复审、意见录入到最终的颁证等过程一体化,实现无纸化办公。
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系统,实现对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进行程序化的管理,对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审查通过计算机网络、应用软件进行,方便建设工程事务的管理,也方便了建设工程的工作顺利、高效的开展。它包括施工图从任务接审、任务分配、专家审查、任务复审、意见录入到最终的颁证等功能环节,整个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系统的有效实施,提高了建设工程的工作效率[4~6]。
1.3 实现目标
本系统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1) 建设单位预申报任务,添加对应的项目,对还未接审的任务和项目可以进行修改,可以查询本单位申报任务的审查进展情况。
2) 任务接审员根据相关标准对任务进行接审,对相关任务进行修改或者长期搁置的实行挂起操作,以及补齐材料等功能。
3) 任务分配员根据任务对应的专业对已接审的任务进行分配专家任务,统计详
细任务的审查情况,对任务进行统计,对专家审查工作状态进行统计。
4) 任务复审员负责对各个专业已经审查完成的相关任务进行复审、并且对图纸进行盖章。
5) 会计对已经盖章的相关任务进行费用的缴纳,并且对已经缴费的相关任务进行任务的颁证。
6) 各专业审图专家负责对分配到的任务和相关的项目,对相关专业输入审查结果和意见。
7) 审图意见输入员协助任务中对应的还未录入审查结果和意见的各专业的审图专家输入对任务相关专业审查的结果和意见。
8) 系统管理员负责对系统进行管理、信息的维护、用户信息的管理。
2 需求分析
2.1 功能模块
本系统根据审查工作内容的不同划分,每一个操作人员都对应着不同的角色和权限,而且也有着对应角色的功能模块[7],系统功能模块图如图2.1:
图2.1系统功能模块图
1)系统管理员模块
①系统员工信息的维护:由于系统内部员工的职位变动,内部员工个人信息的改变,系统管理员也常常需要对系统员工的信息进行添加、修改、查询、删除等。
②审图专家信息的维护:由于审图专家的职位变动,审图专家个人信息的改变,系统管理员也常常需要对审图专家的信息进行添加、修改、查询、删除等。
③建设单位信息的维护:由于建设单位的单位变动,建设单位单位信息的改变,系统管理员也常常需要对建设单位信息进行添加、修改、查询、删除等。
④勘察单位信息的维护:由于勘察单位的单位变动,勘察单位单位信息的改变,系统管理员也常常需要对勘察单位信息进行添加、修改、查询、删除等。
⑤设计单位信息的维护:由于设计单位的单位变动,设计单位单位信息的改变,系统管理员也常常需要对设计单位信息添加、修改、查询、删除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rjgc/1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