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交换机业务局域网组网规划和设计(附件)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得到空前的发展,新技术应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自动电话交换技术在经历了步进制、纵横制、程控数字技术等几个重大的发展阶段后,进入了以软交换技术为代表的下一代网络技术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据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的主要电信运营商、制造商和其他国际化标准组织积极推荐软交换技术的发展,软交换技术的引入实现了呼叫控制和承载的分离,软交换的引入为各种新业务、数据业务、多媒体业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本文设计了使用中兴CCS2000的网络管理平台,以及IBX1000的软交换设备来组建电话业务和视屏业务。规划好数据IP ,实现局域网内的电话通信。关键词 软交换 局域网 IP规划
目录
1 绪论 1
1.1 引言 1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
1.3 本课题设计的关键技术 2
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4
2.1 总体方案概述 4
2.2 软交换业务IP规划 5
3 设备详细信息 6
3.1 ZXECS IBX1000 6
3.2 ZXA10 C320 9
3.3 ODF接线架 11
3.4 ODN(光分配网)和光纤 12
3.5 GPON ONU(ZXHN F660) 12
3.6 综合接入设备I508C 14
4 方案详细设计 15
4.1 系统拓扑 15
4.2 主要软交换配置模块: 15
5 拓展 36
5.1 部门之间的权限问题: 36
5.2外网的接入: 37
结 论 39
致 谢 40
参 考 文 献 41
附录A 实验室模拟连接图 42
1 绪论
引言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通信技术也随之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新的增值业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在传统电话组网(PSTN)中,用户信息传送和处理、业务连接级控制功能集中在单个网关设备当中,呼叫级控制与业务提供是不可分离的,他们都是在交换机的内部实现,对于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同的业务,要用相应的交换设备来完成控制呼叫的建立。这也就造成了网络利用率低、不易扩展、可靠性差的弊端,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新业务的需求,造成在传统PSTN中发展增值业务的困难。随着网络跟业务融合发展的趋势,市场竞争也逐渐由简单的网络规模竞争、价格竞争发展为高层次的业务竞争和网络服务竞争。为了顺应市场的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人们由此提出了将网络功能分布实现的理论,将交换机实现的功能分离开来,通过其他的设备来实现分离的功能,并且对于分离出来的功能做统一化的标准,新的业务可以通过此标准介入网络,达到这样的层次后,这种理论才会更加容易让人们接受。客户根本不用关心底层交换过程如何,客户关心的是能否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就是软交换技术。软交换技术可以提供更加灵活、更加多样化的增值业务,同时也可以为用户提供出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就这样,软交换技术成为了当代网络技术最为重要的一项工程技术,是实现控制与传送分离思想的具体表现,它也是构成下一代网路体系结构的关键技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软交换发展现状: 目前软交换技术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应用[1]:
虚拟中继(Virtual Trunking):可以提供电信级、7号信令端到端的大规模VoIP/ATM呼叫。Softswitch与MG之间通过MGCP/H.248通信,Softswitch可面向其他网络提供SS7,INAP,H.323,SIP等多种协议,实现NGN和PSTN,IN,H.323,SIP等网络的通信。
多媒体应用(Multimedia Applications):应用服务器向第三方提供API,并且支持第三方的应用开发。
电信级拨号接入(Carrier Class Dialin):它的多媒体网关(MG)同时具备VoIP网关和RAS两种功能,为使得全网MG能被统一管理,可以选择Softswitch控制,同时用户也可以进行拨号上网数据旁路,利用L2TP支持多ISP方案。
下一代本地交换系统(Next Generation Local Switch):软交换在这个方面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应用于个人或者本地用户,方便简洁的提供终端与传统电话组网的衔接,同时支持对个体用户、企业用户以及不同网络(H.323/SIP)的接入。
2,局域网现状:现阶段使用范围最广,实用性最强的一种网络技术。这种技术投资成本低,可以快速的满足客户需求,因此,在世界的各个领域中,该技术都得到了广大公司和用户的青睐。局域网同时还解决很多资源紧张的问题。
1.3 本课题设计的关键技术
软交换技术[2]:软交换的定义最早出现在美国。在当时的企业网络以及人们需求提高的环境下,用户采用了一种基于以太网的电话,通过一套基于PC服务器的呼叫控制软件,实现用户级交换机(IP PBX)所能实现的功能。对于这样的一套设备,用户不需要单独的为系统铺设网络,只需要通过与局域网共享就可以实现简单管理与维护的统一,综合成本远远低于传统的PBX。此时企业网环境对与设备的可靠性、计费和管理没有太高的需求,只需要满足客户通信的需求即可,这样的需求对于设备门槛相对而言比较低,许多设备商对这一类问题都有着独特的解决方案,因此IP PBX的理论一提出,就获得了许多企业以及个体用户的青睐。为了提高网络利用率和增加效益,使得网络的发展更加趋于合理、开放,让类似IP PBX的这一类应用更好的服务于用户。业界根据人们的需求以及顺应时代的发展,提出了这样一种思想:将传统的交换设备的功能分开进行实现,将呼叫控制与媒体处理分布来实现,二者之间采用标准协议(MGCP、H248)进行处理,并且主要使用纯软件来操作,于是,软交换技术在这个思想成长的背景下诞生了[7]。软交换技术的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图11 基于软交换的网络结构图
目录
1 绪论 1
1.1 引言 1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
1.3 本课题设计的关键技术 2
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4
2.1 总体方案概述 4
2.2 软交换业务IP规划 5
3 设备详细信息 6
3.1 ZXECS IBX1000 6
3.2 ZXA10 C320 9
3.3 ODF接线架 11
3.4 ODN(光分配网)和光纤 12
3.5 GPON ONU(ZXHN F660) 12
3.6 综合接入设备I508C 14
4 方案详细设计 15
4.1 系统拓扑 15
4.2 主要软交换配置模块: 15
5 拓展 36
5.1 部门之间的权限问题: 36
5.2外网的接入: 37
结 论 39
致 谢 40
参 考 文 献 41
附录A 实验室模拟连接图 42
1 绪论
引言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通信技术也随之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新的增值业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在传统电话组网(PSTN)中,用户信息传送和处理、业务连接级控制功能集中在单个网关设备当中,呼叫级控制与业务提供是不可分离的,他们都是在交换机的内部实现,对于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同的业务,要用相应的交换设备来完成控制呼叫的建立。这也就造成了网络利用率低、不易扩展、可靠性差的弊端,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新业务的需求,造成在传统PSTN中发展增值业务的困难。随着网络跟业务融合发展的趋势,市场竞争也逐渐由简单的网络规模竞争、价格竞争发展为高层次的业务竞争和网络服务竞争。为了顺应市场的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人们由此提出了将网络功能分布实现的理论,将交换机实现的功能分离开来,通过其他的设备来实现分离的功能,并且对于分离出来的功能做统一化的标准,新的业务可以通过此标准介入网络,达到这样的层次后,这种理论才会更加容易让人们接受。客户根本不用关心底层交换过程如何,客户关心的是能否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就是软交换技术。软交换技术可以提供更加灵活、更加多样化的增值业务,同时也可以为用户提供出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就这样,软交换技术成为了当代网络技术最为重要的一项工程技术,是实现控制与传送分离思想的具体表现,它也是构成下一代网路体系结构的关键技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软交换发展现状: 目前软交换技术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应用[1]:
虚拟中继(Virtual Trunking):可以提供电信级、7号信令端到端的大规模VoIP/ATM呼叫。Softswitch与MG之间通过MGCP/H.248通信,Softswitch可面向其他网络提供SS7,INAP,H.323,SIP等多种协议,实现NGN和PSTN,IN,H.323,SIP等网络的通信。
多媒体应用(Multimedia Applications):应用服务器向第三方提供API,并且支持第三方的应用开发。
电信级拨号接入(Carrier Class Dialin):它的多媒体网关(MG)同时具备VoIP网关和RAS两种功能,为使得全网MG能被统一管理,可以选择Softswitch控制,同时用户也可以进行拨号上网数据旁路,利用L2TP支持多ISP方案。
下一代本地交换系统(Next Generation Local Switch):软交换在这个方面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应用于个人或者本地用户,方便简洁的提供终端与传统电话组网的衔接,同时支持对个体用户、企业用户以及不同网络(H.323/SIP)的接入。
2,局域网现状:现阶段使用范围最广,实用性最强的一种网络技术。这种技术投资成本低,可以快速的满足客户需求,因此,在世界的各个领域中,该技术都得到了广大公司和用户的青睐。局域网同时还解决很多资源紧张的问题。
1.3 本课题设计的关键技术
软交换技术[2]:软交换的定义最早出现在美国。在当时的企业网络以及人们需求提高的环境下,用户采用了一种基于以太网的电话,通过一套基于PC服务器的呼叫控制软件,实现用户级交换机(IP PBX)所能实现的功能。对于这样的一套设备,用户不需要单独的为系统铺设网络,只需要通过与局域网共享就可以实现简单管理与维护的统一,综合成本远远低于传统的PBX。此时企业网环境对与设备的可靠性、计费和管理没有太高的需求,只需要满足客户通信的需求即可,这样的需求对于设备门槛相对而言比较低,许多设备商对这一类问题都有着独特的解决方案,因此IP PBX的理论一提出,就获得了许多企业以及个体用户的青睐。为了提高网络利用率和增加效益,使得网络的发展更加趋于合理、开放,让类似IP PBX的这一类应用更好的服务于用户。业界根据人们的需求以及顺应时代的发展,提出了这样一种思想:将传统的交换设备的功能分开进行实现,将呼叫控制与媒体处理分布来实现,二者之间采用标准协议(MGCP、H248)进行处理,并且主要使用纯软件来操作,于是,软交换技术在这个思想成长的背景下诞生了[7]。软交换技术的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图11 基于软交换的网络结构图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dzxx/txgc/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