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信息不对称条件下P2P网络融资模式的风险规避研究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P2P网络融资模式的风险规避研究[20200209202437]
摘要:自从P2P网络融资模式2007年进入中国,我国掀起了“P2P网络融资的浪潮”,短短7年时间,P2P网络融资发展迅速。2012年前,我国P2P网络融资平台不到100家,而截至2014年12月30日,全国P2P网络融资平台已有2358家,参与P2P投资的人数日均7.63万人,P2P网络融资全年成交额突破3000亿元。由于P2P网络融资平台在国内起步较晚,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加上国内的网络技术和政策监管体系的不健全等因素,从而导致了在网络融资规模不断增加的同时,随之而来的风险日益显著。网络的虚拟性和可复制性,市场诚信的缺失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网络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目前关于网络融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甚少,本文通过收集相关的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文献和相关学者对P2P网络融资行业的研究,来进行参考和学习。
关键词:P2P网络融资; 信息不对称; 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一、文献综述*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1970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 )在他的《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的经典论文中提出“柠檬”问题,“柠檬”在美国俚语里表示次品,也是对“缺陷车”、“二手车”的称呼。在他的文章中,通过对美国旧车市场进行分析,得出了“柠檬”原理。阿克洛夫指出,在旧车市场上,卖者和关心旧车质量的买者之间存在着信息非对称性,卖者知道车的真实质量,买者却不知道,在他不能确定所购车辆的内在质量的前提下,他愿意接受的价格只能是所有旧车价值按概率加权计算的一个平均值,因而他只愿意根据平均值来支付价格。但这样一来,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旧车就会退出市场,质量低的旧车便进入或留在市场。就如“劣币驱逐良币”一样,市场上的旧车质量逐步下降,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也进一步下降,低质量旧汽车将高质量旧汽车挤出交易市场。买卖双方对交易的商品所包含的信息有一方比另一方知道的更多的情况下(即信息不对称)。买方对商品的支付价格高于商品的实际价格后,这一被购买的商品就被称作一个“柠檬”。由于买卖双方对商品存在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正常市场价格机制的失灵,就称之为“柠檬问题”。
“柠檬”问题使得信息不对称现象开始受到经济学界的关注,之后经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迈克尔·斯彭斯的深入研究和相关学者不断完善,信息不对称理论更加丰富和完整,并成为了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
该理论大致可概括为:信息不对称在消费市场交易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对于交易个体行为而言,他所掌握的与某一交易行为和交易结果有关的信息都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所有行为者或当事人双方都了解的信息,我们称之为“公共信息”;另一部分则是只有某个行为者自己知道,其他行为者或对方当事人所不了解的信息,我们称之为“私人信息”。如果当事人双方各拥有自己的“私人信息”,就形成了信息不对称。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在交易双方签约之前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即占据信息优势的一方隐藏了不利于自己的信息(或知识),从而使对方更容易选择到次品,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交易双方签约之后会产生道德风险:即占据信息优势的一方隐藏了交易后的行动,不按约定行事;而这两种形式的隐藏对另一方都是不利的。该理论认为: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市场信号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激励机制可以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
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弊病,这一理论为很多学者研究市场现象如股市沉浮、就业与失业、信贷配给、商品促销、商品的市场占有等提供了解释,被广泛应用到从传统的农产品市场到现代金融市场等各个领域。下面是一些学者对理论的研究和运用:
1987年,Helhvig和Bester从现金流量的角度解析了银行的道德风险。因为技术方案的优劣,银行并不知道,只能要求达到平均收益。这样就借款人来说,劣的技术方案加入成功,可以带来更高的现金流。但是,对于银行来说,风险相对就更高。
曾国安(1999)在其《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与经济后果》中认为,信息不对称产生是因为交易者的知识能力是有限的,搜寻信息要花费成本和信息的优势方对信息的垄断。因此会导致劣货驱逐良货,使市场不存在或市场缩小,损害生产效率的提高,导致生产劣货竞争,造成需求缺口与供给过剩并存等问题。
辛林(2001)在其《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中指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给市场运作造成极大的破坏。并结合劳动力市场模型,就信息不对称理论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规避作了系统的讨论。 对于逆向选择问题,不同领域相应的措施是市场信号(信号传递和信号筛选)、第二价格拍卖、最佳所得税制等。对于道德风险问题,应对措施包括效率工资、风险分担机制、奖励政策等。
杨利娟(2009)在其发表的《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中》总结,要想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危害,政府应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要进行信息方面的调控,增加市场的“透明度”。另外,要建立健全法规,约束企业行为。在法律未涉及的部分,可以与行业协会合作。同时,必须加强道德教育和社会监督,对公民进行诚信道德教育,通过媒体与社会舆论约束个人和企业。
(二)P2P网络融资的相关研究
由于P2P网络融资模式在国内起步较晚,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加上其基于互联网发展变化较快,专门针对国内P2P网络融资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很少。国内学者研究多数是关于P2P网络融资的发展现状和风险防范,对信息不对称现象也是简短描述。以下总结了一些学者研究的观点:
吴晓光(2011)在其《浅谈网络融资业务在我国的发展与监管》中,通过分析中小企业网络融资的集中基本模式、积极意义与发展思路,并指出中小企业网络融资在未来发展上将面临着技术风险、市场信号风险以及信用风险。提出应该着眼于市场准入制度、构建安全体系、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客户保护力度和加快人才培养这几个方面来不断完善网络融资方式。
马运全(2012)在其《P2P网络融资的发展、风险与行为矫正》中指出,在业务流程上,网络融资公司大同小异,总体上风险控制水平不高。实际运作中,还存在资金安全缺乏保障、个人信息泄露、涉嫌非法集资等隐患。其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
摘要:自从P2P网络融资模式2007年进入中国,我国掀起了“P2P网络融资的浪潮”,短短7年时间,P2P网络融资发展迅速。2012年前,我国P2P网络融资平台不到100家,而截至2014年12月30日,全国P2P网络融资平台已有2358家,参与P2P投资的人数日均7.63万人,P2P网络融资全年成交额突破3000亿元。由于P2P网络融资平台在国内起步较晚,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加上国内的网络技术和政策监管体系的不健全等因素,从而导致了在网络融资规模不断增加的同时,随之而来的风险日益显著。网络的虚拟性和可复制性,市场诚信的缺失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网络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目前关于网络融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甚少,本文通过收集相关的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文献和相关学者对P2P网络融资行业的研究,来进行参考和学习。
关键词:P2P网络融资; 信息不对称; 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一、文献综述*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1970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 )在他的《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的经典论文中提出“柠檬”问题,“柠檬”在美国俚语里表示次品,也是对“缺陷车”、“二手车”的称呼。在他的文章中,通过对美国旧车市场进行分析,得出了“柠檬”原理。阿克洛夫指出,在旧车市场上,卖者和关心旧车质量的买者之间存在着信息非对称性,卖者知道车的真实质量,买者却不知道,在他不能确定所购车辆的内在质量的前提下,他愿意接受的价格只能是所有旧车价值按概率加权计算的一个平均值,因而他只愿意根据平均值来支付价格。但这样一来,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旧车就会退出市场,质量低的旧车便进入或留在市场。就如“劣币驱逐良币”一样,市场上的旧车质量逐步下降,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也进一步下降,低质量旧汽车将高质量旧汽车挤出交易市场。买卖双方对交易的商品所包含的信息有一方比另一方知道的更多的情况下(即信息不对称)。买方对商品的支付价格高于商品的实际价格后,这一被购买的商品就被称作一个“柠檬”。由于买卖双方对商品存在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正常市场价格机制的失灵,就称之为“柠檬问题”。
“柠檬”问题使得信息不对称现象开始受到经济学界的关注,之后经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迈克尔·斯彭斯的深入研究和相关学者不断完善,信息不对称理论更加丰富和完整,并成为了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
该理论大致可概括为:信息不对称在消费市场交易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对于交易个体行为而言,他所掌握的与某一交易行为和交易结果有关的信息都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所有行为者或当事人双方都了解的信息,我们称之为“公共信息”;另一部分则是只有某个行为者自己知道,其他行为者或对方当事人所不了解的信息,我们称之为“私人信息”。如果当事人双方各拥有自己的“私人信息”,就形成了信息不对称。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在交易双方签约之前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即占据信息优势的一方隐藏了不利于自己的信息(或知识),从而使对方更容易选择到次品,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交易双方签约之后会产生道德风险:即占据信息优势的一方隐藏了交易后的行动,不按约定行事;而这两种形式的隐藏对另一方都是不利的。该理论认为: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市场信号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激励机制可以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
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弊病,这一理论为很多学者研究市场现象如股市沉浮、就业与失业、信贷配给、商品促销、商品的市场占有等提供了解释,被广泛应用到从传统的农产品市场到现代金融市场等各个领域。下面是一些学者对理论的研究和运用:
1987年,Helhvig和Bester从现金流量的角度解析了银行的道德风险。因为技术方案的优劣,银行并不知道,只能要求达到平均收益。这样就借款人来说,劣的技术方案加入成功,可以带来更高的现金流。但是,对于银行来说,风险相对就更高。
曾国安(1999)在其《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与经济后果》中认为,信息不对称产生是因为交易者的知识能力是有限的,搜寻信息要花费成本和信息的优势方对信息的垄断。因此会导致劣货驱逐良货,使市场不存在或市场缩小,损害生产效率的提高,导致生产劣货竞争,造成需求缺口与供给过剩并存等问题。
辛林(2001)在其《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中指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给市场运作造成极大的破坏。并结合劳动力市场模型,就信息不对称理论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规避作了系统的讨论。 对于逆向选择问题,不同领域相应的措施是市场信号(信号传递和信号筛选)、第二价格拍卖、最佳所得税制等。对于道德风险问题,应对措施包括效率工资、风险分担机制、奖励政策等。
杨利娟(2009)在其发表的《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中》总结,要想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危害,政府应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要进行信息方面的调控,增加市场的“透明度”。另外,要建立健全法规,约束企业行为。在法律未涉及的部分,可以与行业协会合作。同时,必须加强道德教育和社会监督,对公民进行诚信道德教育,通过媒体与社会舆论约束个人和企业。
(二)P2P网络融资的相关研究
由于P2P网络融资模式在国内起步较晚,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加上其基于互联网发展变化较快,专门针对国内P2P网络融资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很少。国内学者研究多数是关于P2P网络融资的发展现状和风险防范,对信息不对称现象也是简短描述。以下总结了一些学者研究的观点:
吴晓光(2011)在其《浅谈网络融资业务在我国的发展与监管》中,通过分析中小企业网络融资的集中基本模式、积极意义与发展思路,并指出中小企业网络融资在未来发展上将面临着技术风险、市场信号风险以及信用风险。提出应该着眼于市场准入制度、构建安全体系、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客户保护力度和加快人才培养这几个方面来不断完善网络融资方式。
马运全(2012)在其《P2P网络融资的发展、风险与行为矫正》中指出,在业务流程上,网络融资公司大同小异,总体上风险控制水平不高。实际运作中,还存在资金安全缺乏保障、个人信息泄露、涉嫌非法集资等隐患。其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wxzs/1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