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

1积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施研究性教学,是促进高校推进整体科学水平、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大助力。研究性教学就是以研究为基础,将课内讲授与课外时间、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等有机结合,以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以对研究性教学实施现状展开调查所得的问卷数据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已有成果,建立关于研究性教学与创新能力的结构模型,从而验证了研究性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性教学实施模式的改进意见。
目 录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2
一、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概念2
二、创新能力评价量表的构建2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2
(二)教学效果评价量表2
(三)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及评价量表3
1.创新能力量表的初选3
2.创新能力量表的探索性分析4
三、研究型教学影响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5
(一)模型适配度检核主要指标5
(二)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6
1.初始模型的建立与评价6
2.模型修正7
(三)模型解释9
四、研究性教学提升创新能力实际效果的调查分析9
五、研究性教学实施效果不佳改进建议11
致谢 11
参考文献12
图1初始模型6
图2 模型修正指数7
图3 第一次修正后的模型8
图4 最优模型9
表1 面向创新能力的研究性教学效果的测评量表2
表2 面向创新能力的研究性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初表)4
表3 面向创新能力的研究性教学效果评价量表4
表4 结构模型拟合指标(初始模型)6
表5 各路径系数估计6
表6 相关性路径系数估计7
表7 方差估计7
表8 结构模型拟合指标(第一次修正)7
表9 结构模型拟合指标(第二次修正)8表10 研究性教学前后感知对比10
研究性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统专业学生 陈璐
指导教师 郑德俊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on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Student majoring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CHEN Lu
Tutor ZHENG Dejun
Abstract:Reform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activel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is powerful assistance to promote the overall level of science of universities and enhanc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is a new teaching model which is based on research, combining curricular time and extracurricular time, teachers’ guidance and students’ selflearning,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ve spiri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pres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and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achievements of scholars to establish the structural model of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and innovative spirit, in order to verify the positive impact of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on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On this basis, propose improvements in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Key words: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Innovative Ability;Education Reform;Structural Model
研究性教学是目前国内外高校普遍开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主科研的创新能力。本文以对研究性教学实施现状展开调查所得的问卷数据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已有成果,建立关于研究性教学与创新能力的结构模型,从而验证了研究性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性教学实施模式的改进意见。
一、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概念
19世纪德国教育家洪堡所提倡的教学改革使“研究”与大学教学密切结合起来,从而影响了大学教育模式,成为今日研究性教学的起源[]。1998年,博耶委员会发表了《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该报告指出“现在所需要的是重建一个新的本科教育模式,研究性大学的教育应使本科教育成为学校整体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大学需要利用其巨大的研究生和研究项目资源来提高本科生的教育质量,而不是去努力仿效人文学院的特殊环境”,由此引发了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即研究性教学[]。一般认为,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指导学生在独立地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并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应依照以往由课本展开教学内容的方式,而是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提出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以培养创新能力。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已有一批一线教师积极投身于研究性教学中,其中开展较为成功、影响范围较广的要数南京大学的卢德馨教授及华中科技大学的李元杰教授,二者通过自己对研究性教学的理解所开发的研究性教学的模式,都在全国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两个模式的共性在于:开发新的研究性教学资源,并结合探索性的教学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意识。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是研究性教学的主要教学目的,也是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设计重点之一。
二、创新能力评价量表的构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jsjkxyjs/185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