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片机的射频卡读卡器
基于单片机的射频卡读卡器[20191213092136]
摘 要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又称电子标签(E—Tag),是一种利用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信息的技术。随着技术的进步,RFID应用领域日益扩大。现已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将成为未来信息社会建设的一项基础技术。目前。RFID已成为IT业界的研究热点。被视为IT业的下一个“金矿”。各大软硬件厂商,包括IBM、Motorola、Philips、TI、Microsoft,Oracle、Sun、BEA、SAP等在内的各家企业都对RFID技术及其应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相继投入大量研发经费,推出了各自的软件或硬件产品及系统应用解决方案。
本文首先分析了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研究方向和应用情况。并针对目前正在逐步得到更广泛应用的射频卡进行了专题研究,在充分研究了射频卡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国际相关标准后,进而提出了基于STC89C52单片机和MF RC522模组的Mifare卡射频读卡器系统的设计方法。设计采用MF RC522射频读写模组在STC89C52单片机的控制下实现对Mifare卡的读/写访问操作。其次本文阐述了射频读卡器系统各部分电路的设计原理,包括了电源部分、STC89C52单片机部分,MF RC522部分、高频电路(天线)部分。然后讨论了软件实现读卡器与Mifare卡之间通信所要求的请求应答、防冲突、选卡片、认证、读/写等功能模块的实现原理。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STC89C52单片机;RC522读卡器;Mifare卡;射频卡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1
第1章 绪论 1
1.1 射频技术发展及对未来的展望 1
1.1.1 物流管理 2
1.1.2 商品防伪 3
1.1.3 门禁 3
1.1.4 军事领域 3
1.2 射频设备技术的优点 4
第2章 方案论证 5
2.1 工作原理 5
2.2 硬件设计与实现 5
第3章 硬件实现 6
3.1 MIFARE射频卡 7
3.1.1 接触式与非接触式IC卡之比较 8
3.1.2 非接触卡的优点 8
3.1.3 MIFARE非接触式IC卡的标准 9
3.1.4 非接触射频卡的应用前景 9
3.1.5射频卡的结构 10
3.1.6 MIFARE卡工作原理 10
3.1.7 MIFARE卡的组成及存储结构 10
3.1.8 MIFARE特性 14
3.2 MFRC522芯片 14
3.2.1 RC522芯片的简介 14
3.2.2 MFRC522内部结构 15
3.2.3 MFRC522引脚说明 18
3.2.4 芯片主要特性及应用 19
3.3 MCU主控模块 20
3.3.1 单片机简介 20
3.3.2 单片机的分类 22
3.3.3 单片机的工作过程 23
3.3.4 单片机的硬件特性 23
3.3.5 STC89C52RC单片机的介绍 24
3.4 键盘扫描电路 26
3.5 LCD 液晶显示电路 27
3.6 射频接口模块 28
3.7 天线设计部分 29
3.7.1 高频滤波电路 29
3.7.2 天线及匹配电路 29
3.7.3 接收电路 31
3.8 电源与存储模块 31
3.8.1 电源电路 31
3.8.2 存储电路 31
3.9人机交互界面模块 32
第4章 读写器软件系统设计 34
4.1 IS0 14443A标准的相关规定 35
4.1.1物理特性 35
4.1.2射频接口 35
4.1.3初始化与防冲突 36
4.1.4传输协议 36
4.2系统初始化 37
4.3 MF RC522初始化 38
4.4请求应答操作 38
4.5防冲突操作 38
4.6选卡片操作 39
4.7认证操作 39
4.8读操作 39
4.9写操作 40
4.10软硬件的联合测试运行 40
参考文献 41
总结 42
致 谢 43
第1章 绪论
无线电频率识别(RFID,射频识别)技术,通常是微小的无线收发器的标记(tag)来标记一个对象,该对象的RFID技术通常被称为对象。账面标签上的对象数据,作为一个标签发射到附近的读取器,这些数据通过无线电波的无线收发器。可以收集和处理这些数据的阅读器,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的处理,并提供他们。
无线射频识别(RFID)是结合了无线电、芯片制造及计算机等多学科的新技术,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全新形式。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利用感应,无线电波或者微波能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达到识别及数据交换目的的自动识别系统。一套完整的RFID系统, 是由阅读器,电子标签(也就是所谓的应答器),天线及应用软件系统三个部分所组成, 其工作原理是阅读器发射一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给应答器, 用以驱动应答器电路将内部的数据送出,此时阅读器便依序接收解读数据, 送给应用程序做相应的处理。RFID小可用于门禁控制、文件管理;大可用于提高供应链的可视化程度,确保国家、军队的物资供应;日常生活中可用于身份识别、电子付费;生产中可用于装配线的自动化。
1.1 射频技术发展及对未来的展望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又称电子标签(E—Tag),是一种利用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信息的技术。RFID最早的应用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用于区分联军和纳粹飞机的“敌我辨识”系统。自1948年Harry Srockman提出的“利用能量反射的方式进行通信” 奠定射频识别技术理论基础以来,在1950~2000年,该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式各样的RFID产品已然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接触式IC卡技术。随着技术的进步,RFID应用领域日益扩大。现已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将成为未来信息社会建设的一项基础技术。同时为了保证RFID技术同各个系统间的兼容,人们也意识到了建立一个RFID技术标准的重要性。于是由UCC(北美统一码协会)和EAN(欧洲商品编码协会)共同组建的专门负责RFID技术标准的机构——EPCglobal(全球电子产品码协会)编应运而生了。而近几年来,RFID技术仍然保持着高效的增长势头,特别是RFID技术在商品流通,物流管理以及跟踪方面的应用,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且其技术也越来越完善。这一态势也促使我国加大了RFID技术的发展力度,尤其是大型企业对RFID技术的需求,更大大的推动了RFID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在政府的推动支持下,第二代身份证嵌入了RFID标签。射频识别技术在当今各行各业中的实际应用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1.1 物流管理
实物互联网是通过给所有物品贴上RFID标签,在现有互连网基础之上构建所有参与流通的物品信息网络。实物互联网的建立将对生产制造、销售、运输、使用、回收等物品流通的各个环节,并将对政府、企业和个人行为带来深刻影响。通过实物互联网,世界上任何物品都可以随时随地按需的被标识、追踪和监控。实物互联网被视为继Internet后IT业的又一次革命。
目前射频识别技术在物流,特别是在供应链方面的应用,可以让商场管理者很好的管理自己的库存,使得不会出现商品脱销的情况,针对商品的销售情况还可以让商家提前做出一些销售策略,通知商家什么时候该跟供应商联系等。射频识别技术是否能够成功的应用于物流与供应链的管理在于能否将射频识别技术整合到物质基础之上,而这又要考虑到被识别物体的形状、物理性质、移动的速度、标签的成本以及系统所处的环境等问题。
①如果被识别物体的形状是规则的,那么标签的安装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只要方向正确,阅读器在读卡的时候就不会出现错误;对于形状不规则的被识别物体,安装完标签后可能会影响系统的读卡方向,导致读卡出现错误。
②被识别物体的物理性质决定了应该采用甚么频段的射频识别系统进行读卡。一般来说,液体、金属性质的被识别物体一般采用的是低频段或高频段的系统,而对于其他的被识别物体(可导电的物体除外)一般采用的是超高频段的系统。
③被识别物体的移动速度体现了它在辐射场中停留的时间长短,停留的时间越长,那么标签(无源)的充电时间也就越长,在进行数据通信的时候就不会因为供电不足而导致出错,影响系统的读卡准确率。
④由于标签是一次性用品,厂家要不断的投资生产,所以标签的使用要视被识别物体本身的价值而定。例如,机场中托运行李的时候贴的行李标签和超市里商品上的标签的价格明显是不一样的。
⑤由于一些特殊环境的外界干扰比较大,或者是系统本身的要求,所以在这一类环境中的安装系统的时候,也要选取合适的频段。
1.1.2 商品防伪
在标签的制作的时候,会在它的ROM中写进一个全球唯一的序列号。利用这个显著的特点,射频识别技术可以做成一个很好的商品防伪系统;由于射频识别具有很强的穿透性,所以即使是将标签贴在商品的外包装内也可以读取标签的序列号,进行真伪的辨认。而且标签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抗腐蚀及金属摩擦能力,所以标签可以用于一些特殊的商品上,其使用寿命也更长。
1.1.3 门禁
一些公司目前所使用的考勤机和现在校园内的门禁系统就是射频识别系统。只不过区别与商场里的手持式读卡器,该系统一般将阅读器做成固定的形式。拿校园内的门禁系统来说,一般都是事先用读卡器将学生对应的信息写到射频卡的某个块中,而控制射频芯片的单片机的RAM中存有该学生的信息,该学生将卡靠近阅读器的时候,阅读器读取卡中的信息,并与单片机RAM中的信息进行比较,如果相同,单片机便控制门锁开锁;这就射频识别技术在门禁应用中的思想。
1.1.4 军事领域
射频技术脱胎与军事,当然在军事上的应用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射频识别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可以说美国是远远走在其他国家前面的。在海湾战争的时候,美国就曾把标签安装到每个士兵的袖口中,用于观察士兵的在战场上的方位,如果遇到袭击,通讯方式又被破坏的情况下,指挥中心就利用阅读器向外发出信号,根据士兵身上的标签反馈回来的数据确定其所在的位置后,就可以很快的做出反应。也可以将标签或阅读器安装到战略资源上,以确保对其的管理和安全状况。曾有一段时间听到,美国军方想将标签植入到士兵的身体内,因为这不仅可以跟踪军队的动向,还可以根据标签发送回来的数据分析士兵的身体状况。先不论该传言是否属实,我相信射频技术发展到现在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未来展望,我相信随着RFID技术的发展,其性价比会越来越高;其功能也将会越来越强大,例如,读写模块的功耗将越来越低;其天线的覆盖范围将不会存在盲区,与卡的通信距离也将会更远;而核心射频芯片及系统的兼容问题将会得到更好的解决;在外观方面,读卡器和卡也将向着便携式,小型化等方向发展。
1.2 射频设备技术的优点
IC卡按卡与外界数据传送的形式不同,分为接触式IC卡和非接触式IC卡。接触式IC卡通过8个触点从读写器获取能量和交换数据;非接触式IC卡通过射频感应从读写器获取能量和交换数据,所以非接触式IC卡又叫射频卡。现在常见的是接触式IC卡,这类卡的读写操作速度较慢,操作也不方便,每次读写时必须把卡正确地插入到读写器的口槽才能完成数据交换。这样,在需要频繁读/写卡的场合就很不方便,而且IC卡的触点暴露在外,容易损坏和搞脏而造成接触不良。非接触式IC卡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开发出来的产品。它的读写操作只需将卡片放在读写器附近一定的距离之内就能实现数据交换,无需任何接触,使用非常方便、快捷,不易损坏。目前Philips公司的Mifare卡现在是国内市场的主流产品,应用越来越广。其典型型号为Mifare1 S50,它有1K字节EEPROM用于存放数据,分成16个区,每个区都有自己独立的密码,具有完善的安全机制。
Mifare卡是一种智能卡,内建有中央微处理机等,使卡的安全保密性、认证逻辑等微操作控制有序进行。
基于MF-RC522的读卡器采用的通信标准是ISO/IEC 14443A。ISO/IEC 14443A标准是“识别卡—近耦合IC卡“Type A”的标准,用于工作频率为13.56MHz的非接触式近耦合IC卡的标准,由物理特征、射频接口、初始化和防碰撞及传输协议这几部分组成。该标准主要规定了采用改进的Miller编码的振幅健控调至作为从阅读器到IC卡数据传输的调制方法,从IC卡到阅读器则采用副载波的负载调制方法,其调制是通过对曼切斯特编码的数据流的负载波的振幅键控来完成的。
第2章 方案论证
摘 要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又称电子标签(E—Tag),是一种利用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信息的技术。随着技术的进步,RFID应用领域日益扩大。现已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将成为未来信息社会建设的一项基础技术。目前。RFID已成为IT业界的研究热点。被视为IT业的下一个“金矿”。各大软硬件厂商,包括IBM、Motorola、Philips、TI、Microsoft,Oracle、Sun、BEA、SAP等在内的各家企业都对RFID技术及其应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相继投入大量研发经费,推出了各自的软件或硬件产品及系统应用解决方案。
本文首先分析了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研究方向和应用情况。并针对目前正在逐步得到更广泛应用的射频卡进行了专题研究,在充分研究了射频卡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国际相关标准后,进而提出了基于STC89C52单片机和MF RC522模组的Mifare卡射频读卡器系统的设计方法。设计采用MF RC522射频读写模组在STC89C52单片机的控制下实现对Mifare卡的读/写访问操作。其次本文阐述了射频读卡器系统各部分电路的设计原理,包括了电源部分、STC89C52单片机部分,MF RC522部分、高频电路(天线)部分。然后讨论了软件实现读卡器与Mifare卡之间通信所要求的请求应答、防冲突、选卡片、认证、读/写等功能模块的实现原理。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STC89C52单片机;RC522读卡器;Mifare卡;射频卡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1
第1章 绪论 1
1.1 射频技术发展及对未来的展望 1
1.1.1 物流管理 2
1.1.2 商品防伪 3
1.1.3 门禁 3
1.1.4 军事领域 3
1.2 射频设备技术的优点 4
第2章 方案论证 5
2.1 工作原理 5
2.2 硬件设计与实现 5
第3章 硬件实现 6
3.1 MIFARE射频卡 7
3.1.1 接触式与非接触式IC卡之比较 8
3.1.2 非接触卡的优点 8
3.1.3 MIFARE非接触式IC卡的标准 9
3.1.4 非接触射频卡的应用前景 9
3.1.5射频卡的结构 10
3.1.6 MIFARE卡工作原理 10
3.1.7 MIFARE卡的组成及存储结构 10
3.1.8 MIFARE特性 14
3.2 MFRC522芯片 14
3.2.1 RC522芯片的简介 14
3.2.2 MFRC522内部结构 15
3.2.3 MFRC522引脚说明 18
3.2.4 芯片主要特性及应用 19
3.3 MCU主控模块 20
3.3.1 单片机简介 20
3.3.2 单片机的分类 22
3.3.3 单片机的工作过程 23
3.3.4 单片机的硬件特性 23
3.3.5 STC89C52RC单片机的介绍 24
3.4 键盘扫描电路 26
3.5 LCD 液晶显示电路 27
3.6 射频接口模块 28
3.7 天线设计部分 29
3.7.1 高频滤波电路 29
3.7.2 天线及匹配电路 29
3.7.3 接收电路 31
3.8 电源与存储模块 31
3.8.1 电源电路 31
3.8.2 存储电路 31
3.9人机交互界面模块 32
第4章 读写器软件系统设计 34
4.1 IS0 14443A标准的相关规定 35
4.1.1物理特性 35
4.1.2射频接口 35
4.1.3初始化与防冲突 36
4.1.4传输协议 36
4.2系统初始化 37
4.3 MF RC522初始化 38
4.4请求应答操作 38
4.5防冲突操作 38
4.6选卡片操作 39
4.7认证操作 39
4.8读操作 39
4.9写操作 40
4.10软硬件的联合测试运行 40
参考文献 41
总结 42
致 谢 43
第1章 绪论
无线电频率识别(RFID,射频识别)技术,通常是微小的无线收发器的标记(tag)来标记一个对象,该对象的RFID技术通常被称为对象。账面标签上的对象数据,作为一个标签发射到附近的读取器,这些数据通过无线电波的无线收发器。可以收集和处理这些数据的阅读器,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的处理,并提供他们。
无线射频识别(RFID)是结合了无线电、芯片制造及计算机等多学科的新技术,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全新形式。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利用感应,无线电波或者微波能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达到识别及数据交换目的的自动识别系统。一套完整的RFID系统, 是由阅读器,电子标签(也就是所谓的应答器),天线及应用软件系统三个部分所组成, 其工作原理是阅读器发射一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给应答器, 用以驱动应答器电路将内部的数据送出,此时阅读器便依序接收解读数据, 送给应用程序做相应的处理。RFID小可用于门禁控制、文件管理;大可用于提高供应链的可视化程度,确保国家、军队的物资供应;日常生活中可用于身份识别、电子付费;生产中可用于装配线的自动化。
1.1 射频技术发展及对未来的展望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又称电子标签(E—Tag),是一种利用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信息的技术。RFID最早的应用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用于区分联军和纳粹飞机的“敌我辨识”系统。自1948年Harry Srockman提出的“利用能量反射的方式进行通信” 奠定射频识别技术理论基础以来,在1950~2000年,该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式各样的RFID产品已然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接触式IC卡技术。随着技术的进步,RFID应用领域日益扩大。现已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将成为未来信息社会建设的一项基础技术。同时为了保证RFID技术同各个系统间的兼容,人们也意识到了建立一个RFID技术标准的重要性。于是由UCC(北美统一码协会)和EAN(欧洲商品编码协会)共同组建的专门负责RFID技术标准的机构——EPCglobal(全球电子产品码协会)编应运而生了。而近几年来,RFID技术仍然保持着高效的增长势头,特别是RFID技术在商品流通,物流管理以及跟踪方面的应用,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且其技术也越来越完善。这一态势也促使我国加大了RFID技术的发展力度,尤其是大型企业对RFID技术的需求,更大大的推动了RFID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在政府的推动支持下,第二代身份证嵌入了RFID标签。射频识别技术在当今各行各业中的实际应用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1.1 物流管理
实物互联网是通过给所有物品贴上RFID标签,在现有互连网基础之上构建所有参与流通的物品信息网络。实物互联网的建立将对生产制造、销售、运输、使用、回收等物品流通的各个环节,并将对政府、企业和个人行为带来深刻影响。通过实物互联网,世界上任何物品都可以随时随地按需的被标识、追踪和监控。实物互联网被视为继Internet后IT业的又一次革命。
目前射频识别技术在物流,特别是在供应链方面的应用,可以让商场管理者很好的管理自己的库存,使得不会出现商品脱销的情况,针对商品的销售情况还可以让商家提前做出一些销售策略,通知商家什么时候该跟供应商联系等。射频识别技术是否能够成功的应用于物流与供应链的管理在于能否将射频识别技术整合到物质基础之上,而这又要考虑到被识别物体的形状、物理性质、移动的速度、标签的成本以及系统所处的环境等问题。
①如果被识别物体的形状是规则的,那么标签的安装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只要方向正确,阅读器在读卡的时候就不会出现错误;对于形状不规则的被识别物体,安装完标签后可能会影响系统的读卡方向,导致读卡出现错误。
②被识别物体的物理性质决定了应该采用甚么频段的射频识别系统进行读卡。一般来说,液体、金属性质的被识别物体一般采用的是低频段或高频段的系统,而对于其他的被识别物体(可导电的物体除外)一般采用的是超高频段的系统。
③被识别物体的移动速度体现了它在辐射场中停留的时间长短,停留的时间越长,那么标签(无源)的充电时间也就越长,在进行数据通信的时候就不会因为供电不足而导致出错,影响系统的读卡准确率。
④由于标签是一次性用品,厂家要不断的投资生产,所以标签的使用要视被识别物体本身的价值而定。例如,机场中托运行李的时候贴的行李标签和超市里商品上的标签的价格明显是不一样的。
⑤由于一些特殊环境的外界干扰比较大,或者是系统本身的要求,所以在这一类环境中的安装系统的时候,也要选取合适的频段。
1.1.2 商品防伪
在标签的制作的时候,会在它的ROM中写进一个全球唯一的序列号。利用这个显著的特点,射频识别技术可以做成一个很好的商品防伪系统;由于射频识别具有很强的穿透性,所以即使是将标签贴在商品的外包装内也可以读取标签的序列号,进行真伪的辨认。而且标签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抗腐蚀及金属摩擦能力,所以标签可以用于一些特殊的商品上,其使用寿命也更长。
1.1.3 门禁
一些公司目前所使用的考勤机和现在校园内的门禁系统就是射频识别系统。只不过区别与商场里的手持式读卡器,该系统一般将阅读器做成固定的形式。拿校园内的门禁系统来说,一般都是事先用读卡器将学生对应的信息写到射频卡的某个块中,而控制射频芯片的单片机的RAM中存有该学生的信息,该学生将卡靠近阅读器的时候,阅读器读取卡中的信息,并与单片机RAM中的信息进行比较,如果相同,单片机便控制门锁开锁;这就射频识别技术在门禁应用中的思想。
1.1.4 军事领域
射频技术脱胎与军事,当然在军事上的应用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射频识别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可以说美国是远远走在其他国家前面的。在海湾战争的时候,美国就曾把标签安装到每个士兵的袖口中,用于观察士兵的在战场上的方位,如果遇到袭击,通讯方式又被破坏的情况下,指挥中心就利用阅读器向外发出信号,根据士兵身上的标签反馈回来的数据确定其所在的位置后,就可以很快的做出反应。也可以将标签或阅读器安装到战略资源上,以确保对其的管理和安全状况。曾有一段时间听到,美国军方想将标签植入到士兵的身体内,因为这不仅可以跟踪军队的动向,还可以根据标签发送回来的数据分析士兵的身体状况。先不论该传言是否属实,我相信射频技术发展到现在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未来展望,我相信随着RFID技术的发展,其性价比会越来越高;其功能也将会越来越强大,例如,读写模块的功耗将越来越低;其天线的覆盖范围将不会存在盲区,与卡的通信距离也将会更远;而核心射频芯片及系统的兼容问题将会得到更好的解决;在外观方面,读卡器和卡也将向着便携式,小型化等方向发展。
1.2 射频设备技术的优点
IC卡按卡与外界数据传送的形式不同,分为接触式IC卡和非接触式IC卡。接触式IC卡通过8个触点从读写器获取能量和交换数据;非接触式IC卡通过射频感应从读写器获取能量和交换数据,所以非接触式IC卡又叫射频卡。现在常见的是接触式IC卡,这类卡的读写操作速度较慢,操作也不方便,每次读写时必须把卡正确地插入到读写器的口槽才能完成数据交换。这样,在需要频繁读/写卡的场合就很不方便,而且IC卡的触点暴露在外,容易损坏和搞脏而造成接触不良。非接触式IC卡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开发出来的产品。它的读写操作只需将卡片放在读写器附近一定的距离之内就能实现数据交换,无需任何接触,使用非常方便、快捷,不易损坏。目前Philips公司的Mifare卡现在是国内市场的主流产品,应用越来越广。其典型型号为Mifare1 S50,它有1K字节EEPROM用于存放数据,分成16个区,每个区都有自己独立的密码,具有完善的安全机制。
Mifare卡是一种智能卡,内建有中央微处理机等,使卡的安全保密性、认证逻辑等微操作控制有序进行。
基于MF-RC522的读卡器采用的通信标准是ISO/IEC 14443A。ISO/IEC 14443A标准是“识别卡—近耦合IC卡“Type A”的标准,用于工作频率为13.56MHz的非接触式近耦合IC卡的标准,由物理特征、射频接口、初始化和防碰撞及传输协议这几部分组成。该标准主要规定了采用改进的Miller编码的振幅健控调至作为从阅读器到IC卡数据传输的调制方法,从IC卡到阅读器则采用副载波的负载调制方法,其调制是通过对曼切斯特编码的数据流的负载波的振幅键控来完成的。
第2章 方案论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dzxx/txgc/2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