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F框架下小型分布式服务系统
WCF框架下小型分布式服务系统[20191214193627]
摘 要
面向服务编程的分布式软件开发思想正以一种架构形式被衍生出来。该架构以其好的松耦合性和以平台无关性,真正解决了系统的灵活性与互操作性的性能问题。本文讲述了以面向服务架构为蓝本,结合Windows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WCF)技术,如何实现了一款企业人事、权限管理的分布式系统;以及论述了选择WCF框架技术和本课题设计系统之间的必然联系,并阐述该系统在WCF支持下获得的信息安全共享,支持多平台,具备自恢复能力,互操作性强等的功能优势。
本文首先描述了软件工程发展现状,技术原理,得到实现课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结论。随后,本文着重从整体系统设计框架谈到了设计思想,阐述了设计目的及意图;以及从分模块分重点详细介绍了本文所述系统的设计步骤和方法。本文还在接下来的章节中讲到本系统在企业门户网站,以及办公自动化等软件设计领域的广大应用前景,如作为插件进行功能扩展或作为框架直接进行二次开发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同时结合目前工作现状本文还谈到系统的几点不足作为以后开发方向指导。
最后本文所有阐述都是在系统以.NET 4.0框架为开发平台,使用C#语言,结合SQL Server 2008数据库管理技术为基本开发前提进行的。只有在此前提之下,本文所述系统才能按照面向服务架构思想,使软件在Windows环境下稳定运行。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分布式;面向服务;管理系统;WCF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第1章 绪论 1
1.1 课题背景 1
1.2 课题目标 1
1.3 软件工程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2
1.4 论文结构安排 4
第2章 技术原理简述 5
2.1 WCF基础概念介绍 5
2.1.1 关于WCF 5
2.1.2 契约(Contract) 6
2.1.3 绑定(Binding) 7
2.1.4 地址(Address) 10
2.2 分布式设计理论 11
2.2.1 分布式系统概念 11
2.2.2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11
2.3 小结 12
第3章 WCF框架下权限管理系统设计 13
3.1 开发工具与开发平台 13
3.2 系统整体结构 18
3.3 系统总体流程 19
3.4 系统数据结构 19
3.5 小结 22
第4章 WCF框架下权限管理系统模块设计 23
4.1 服务模块设计 23
4.1.1 服务发布模块设计 23
4.1.2 服务实现模块设计 26
4.2 客户端模块设计 28
4.2.1 客户端登陆模块设计 28
4.2.2 客户端用户管理模块 30
4.2.3 客户端权限管理模块 32
4.3 小结 33
第5章 系统集成调试 34
5.1 系统测试 34
5.2 存在不足与解决措施 35
5.3 小结 35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36
6.1 总结 36
6.2 展望 36
参考文献 38
致谢.... 39
附录 40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深入发展,企业信息的获取与共享能力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对此,每个企业对门户网站、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OA)管理系统等信息获取与共享工具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几乎对于每个OA系统都涉及到企业组织或部门的显示设计和企业人员的详细信息管理以及权限分配管理。同样,据估计近60%的企业门户网站的设计也涉及企业组织或部门,人员信息管理和权限分配管理三方面的内容。由此看出,各企业对企业组织或部门结构,人事信息的管理以及权限管理就有不可缺少的需求。
本课题就旨在解决大量门户网站或OA系统等类似企业集成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对企业组织或部门的显示、人员信息管理以及权限分配管理的大量重复性的设计问题。课题拟实现一款企业权限软件管理系统,对任意企业的组织或部门进行随意的模拟现实,和对企业人事信息详细进行管理以及智能的实现企业既定的权限划分进行权限管理。
1.2 课题目标
本课题的任务是基于软件工程学科基础之上,利用合理的软件开发技术实现一款管理系统。该系统是针对当今企业系统集成中对企业组织或部门结构显示,人事详细信息管理以及企业划分的权限进行管理所实现的软件系统。该系统完成具有以下功能:
(1)企业组织或部门结构显示:对任意企业的任意组织部门结构都能实现树形显示;能对企业组织部门结构进行维护和任意调整;组织或部门之间按层次进行划分不同等级以形成树形的企业结构。
(2)人事信息管理:对企业任意组织部门结构下的成员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包括人员信息的添加,删除,修改,查找显示等维护功能。具有对每个成员进行权限维护功能。
(3)权限划分与管理:每个企业都能按照自己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权限划分,同时以树形结构显示并维护。可以把权限分配给具体的某个部门,也可以分配给具体某个公司成员。
另外,该系统完成后还具有以下特性:
(1)数据信息分离:系统采用面向服务思想编程,实现了企业所有数据信息与数据操作平台分离。系统分以服务方式发布数据,并对客户端对数据的访问进行限制或监控,数据安全得到保障。
(2)操作简单:系统对企业组织部门,人事的维护和权限分配等操作符合软件操作习惯,尽可能简化操作,让新用户也能很快熟练操作。同时操作简单也能使系统运行更加稳定。
(3)人机界面操作友好:软件适合众多企业使用,对此一个友好的操作界面就非常重要。另外为了尽可能满足大众的喜好,界面的多元化也是非常好的选择。
1.3 软件工程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20世纪30年代计算机兴起后,发达国家在探索计算机软件的过程中一直经受着困扰:人们开发软件的能力远远落后于计算机硬件更新换代的能力和社会对计算机软件不断改变的需求,这种情况一直阻碍着软件发展的脚步[17]。为了摆脱这种困扰,一门新的学科产生并发展起来——软件工程。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应用范围的扩大,社会对软件系统的要求和复杂度急速上升,开发人员们急需一种新的开发方法来适应这种变化,这种方法主要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为满足不断增长,日趋复杂的需求,如何进行软件的开发;二、不断膨胀的软件产品数量如何进行维护管理[1]。
“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的概念在1968年NATO会议上首次被提出后,其基本思想便成为应用计算机科学理论与技术以及软件工程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达到按照预算和进度,实现满足用户要求的软件产品的定义、开发、发布和维护的工程的最终目的[1]。传统的软件工程的发展主要沿着两个方向:管理与设计方法。 软件的管理就是把软件开发的过程作为一种实际的工程来看待,就像建造房屋一样。“瀑布式”的软件开发周期模型就是从这里诞生的[14]。软件设计方法的研究也一直在更新换代。主要有 20 世纪 70 年代很流行的PO(面向过程的开发方式),当前仍有很多人在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开发,比如C与Pascal 语言,都是用这种开发方式进行开发的[1]。
现代的软件工程中,面向对象的理念已经被提出并且迅速流行了,它的设计思想是把软件中所有的事物都看作是对象,针对这些进行开发,并且随之而来的有很多新的测试方法,还有建模语言UML,代码复用的模块化设计理念,组建开发集成的新的领域[9]。
当前的软件正在向更加简洁,高效,快速,更加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也有了很多的研究成果,比如自动生成代码,系统重用,语言优化等等[4]。软件工程界的研究者们为了达成目标,仍然在积极研究着理论方法,提出语言与工具供开发人员们使用。软件的发展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相信未来的软件工程可以成为一门更好地开发与维护计算机软件的学科[3]。
选择最佳的抽象模型已经成为构建最佳的软件最好的选择。面向对象是现今构建应用程序业务逻辑的业界公认的主流方法,但使用面向对象思想构建应用程序却不能成功构建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模型。一种较好的方法便是将各个独立功能模块之间通信构建为“服务”。面向对象的应用程序现己存在大量的支持,但将服务作为基本软件构造模块来考虑,则在业界还是一种比较新的观念。因此,专门用于创建面向服务的应用程序的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4]。
微软公司用于构建面向服务应用程序的框架,正好改变了这一状况,它允许目前开发面向对象应用程序的开发人员使用.NET Framework框架以相似的方式来创建面向服务的应用程序[5]。为了让应用程序能够与运行在Windows和其他平台上的应用程序有效安全地进行交互通信,它还实现了SOAP和其他Web服务技术,这样软件开发人员就可以创建可靠、安全且能够与运行在其他系统上的软件实现互操作的事务型服务[16]。随着 .NETFramework3.O的正式发布,微软正式更名Indign框架为WCF,并成为微软公司.NET平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WCF成为 WindowsServerZO08操作系统和WindowsVista操作系统的一部分[6]。
纵观国内现状,自从WCF推出之后,国内很多编程社区和广大程序员也纷纷技术跟进,发表了大量的技术分析文章或论文,并开发了功能强大的基于WCF框架的应用程序,同时对WCF框架技术的外文图书的翻译也在进行中[13]。总体而言,国内WCF框架技术的研究工作与国外相差不远或者说基本保持同步,但在WCF框架应用实现上相对较少,相信随着微软系列软件工具的发布,WCF框架的应用也必定会增加[18]。
1.4 论文结构安排
论文总共六章,每章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绪论简单介绍了软件工程发展历程及现状,结合发展现状提出了本研究课题的背景以及课题最终的研究目标。
第二章,技术原理简述。本章介绍了面向服务框架用到的WCF技术和框架的分布式原理。对WCF的契约,绑定,终结点三个核心技术点进行了展开介绍。同时从概念到软件系统,到数据库系统两方面阐述了分布式在本论文的应用原理。
第三章,WCF框架下权限管理软件系统整体方案设计。本章从整体角度阐述了WCF框架下权限管理软件系统整体设计思路,开发平台,开发语言,以及数据库表结构的设计方案。
第四章,WCF框架下权限管理软件系统模块方案设计。本章结合系统具体模块设计,详细分析了系统每个模块的功能点,作用关系,设计实现方式以及操作界面。阐述了整个软件系统的数据流在模块间的流动顺序。
第五章,系统集成调试。本章对系统代码检测,单体测试,联合测试以及实地模拟测试进行了详细记述。并分析得出系统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案。
第六章,应用前景与展望。展望该系统在众多企业网站,管理系统等系统上的应用前景。
第2章 技术原理简述
2.1 WCF基础概念介绍
2.1.1 关于WCF
WCF框架是微软公司为构建面向服务的应用程序系统所提供的框架,框架采用分布式服务策略,它整合利用了ASP .NET、Com+、.Net Remoting、WebService等现有技术的优点,十分方便的用其构建具有运行跨平台性,信息安全性,使用可靠性,以及支持事务处理的企业级互联应用解决方案[1]。WCF 的分层体系结构十分灵活,具体表现在它的目标是在单个框架中提供代码编写、委托管理、消息传递通信模式、网络连接、安全性和互操作性,这有助于简化分布式应用程序的开发[2]。
WCF服务通过端点通信的方式实现通信。WCF服务的端点就像网关实现与其他应用程序的通信一样,它包含有发送或接收消息的位置信息,包含交换消息所需的所有协议信息。每个端点都由地址、绑定以及契约三部分组成[3]。WCF客户端通过引用指定URL的终结点(端点)来访问服务端发布的WCF服务,且一个服务端必须提供至少一个终结点供客户端的使用,否则没有任何端点供客户端与服务端通信。服务端的终结点,形象讲由“ABC”构成,即Address(地址):解决在哪里找到服务的问题,一般为URL地址;Binding(绑定):解决了与服务进行通讯的方式问题,包括信道传输中使用的协议、消息编码格式,传输可靠性,信息安全性、信道通信模式、以及事务传播等相关消息传输协议内容;Contract(契约):解决服务是做什么的问题,它包括服务的接口的定义,接口的具体实现等内容,契约实现运行在服务端,且只有契约存在的情况下客户端与服务端通信才存在意义。
WCF框架有三项突出的特性或功能:首先与多种现有 微软提供或支持的技术的统一性,对跨供应商平台的互操作性的支持,以及显式的面向服务特性。对于与多种现有Microsoft技术的统一, WCF框架集成并发展了以前分布式技术的所有的特性或功能,因而对于建立分布式应用程序软件更加的灵活和全面。例如以前要构建可互操作的Web服务,最佳技术是选择ASP.NET Web服务(ASMX);如果要在多个.NET Framework的应用程序之间建立通信连接,应选择.NET Remoting技术;要开发基于消息的队列式应用程序,基于Windows系统的开发人员则会使用 Microsoft 消息队列(MSMQ)。相比较以前, 现在只需要使用WCF框架就可以轻松解决对以上所有特性的需求而不受单一技术本身限制。对于互操作性,由于WCF框架的基本通信机制是SOAP(即面向服务),因此WCF框架下实现的应用程序可与大量运行于Windows环境的其它软件进行通信。另外WCF遵循架构共享、服务自主性、显示边界、采用基于策略的兼容性四项基本原则,致使对面向服务的开发显示支持成为可能。
摘 要
面向服务编程的分布式软件开发思想正以一种架构形式被衍生出来。该架构以其好的松耦合性和以平台无关性,真正解决了系统的灵活性与互操作性的性能问题。本文讲述了以面向服务架构为蓝本,结合Windows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WCF)技术,如何实现了一款企业人事、权限管理的分布式系统;以及论述了选择WCF框架技术和本课题设计系统之间的必然联系,并阐述该系统在WCF支持下获得的信息安全共享,支持多平台,具备自恢复能力,互操作性强等的功能优势。
本文首先描述了软件工程发展现状,技术原理,得到实现课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结论。随后,本文着重从整体系统设计框架谈到了设计思想,阐述了设计目的及意图;以及从分模块分重点详细介绍了本文所述系统的设计步骤和方法。本文还在接下来的章节中讲到本系统在企业门户网站,以及办公自动化等软件设计领域的广大应用前景,如作为插件进行功能扩展或作为框架直接进行二次开发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同时结合目前工作现状本文还谈到系统的几点不足作为以后开发方向指导。
最后本文所有阐述都是在系统以.NET 4.0框架为开发平台,使用C#语言,结合SQL Server 2008数据库管理技术为基本开发前提进行的。只有在此前提之下,本文所述系统才能按照面向服务架构思想,使软件在Windows环境下稳定运行。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分布式;面向服务;管理系统;WCF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第1章 绪论 1
1.1 课题背景 1
1.2 课题目标 1
1.3 软件工程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2
1.4 论文结构安排 4
第2章 技术原理简述 5
2.1 WCF基础概念介绍 5
2.1.1 关于WCF 5
2.1.2 契约(Contract) 6
2.1.3 绑定(Binding) 7
2.1.4 地址(Address) 10
2.2 分布式设计理论 11
2.2.1 分布式系统概念 11
2.2.2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11
2.3 小结 12
第3章 WCF框架下权限管理系统设计 13
3.1 开发工具与开发平台 13
3.2 系统整体结构 18
3.3 系统总体流程 19
3.4 系统数据结构 19
3.5 小结 22
第4章 WCF框架下权限管理系统模块设计 23
4.1 服务模块设计 23
4.1.1 服务发布模块设计 23
4.1.2 服务实现模块设计 26
4.2 客户端模块设计 28
4.2.1 客户端登陆模块设计 28
4.2.2 客户端用户管理模块 30
4.2.3 客户端权限管理模块 32
4.3 小结 33
第5章 系统集成调试 34
5.1 系统测试 34
5.2 存在不足与解决措施 35
5.3 小结 35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36
6.1 总结 36
6.2 展望 36
参考文献 38
致谢.... 39
附录 40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深入发展,企业信息的获取与共享能力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对此,每个企业对门户网站、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OA)管理系统等信息获取与共享工具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几乎对于每个OA系统都涉及到企业组织或部门的显示设计和企业人员的详细信息管理以及权限分配管理。同样,据估计近60%的企业门户网站的设计也涉及企业组织或部门,人员信息管理和权限分配管理三方面的内容。由此看出,各企业对企业组织或部门结构,人事信息的管理以及权限管理就有不可缺少的需求。
本课题就旨在解决大量门户网站或OA系统等类似企业集成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对企业组织或部门的显示、人员信息管理以及权限分配管理的大量重复性的设计问题。课题拟实现一款企业权限软件管理系统,对任意企业的组织或部门进行随意的模拟现实,和对企业人事信息详细进行管理以及智能的实现企业既定的权限划分进行权限管理。
1.2 课题目标
本课题的任务是基于软件工程学科基础之上,利用合理的软件开发技术实现一款管理系统。该系统是针对当今企业系统集成中对企业组织或部门结构显示,人事详细信息管理以及企业划分的权限进行管理所实现的软件系统。该系统完成具有以下功能:
(1)企业组织或部门结构显示:对任意企业的任意组织部门结构都能实现树形显示;能对企业组织部门结构进行维护和任意调整;组织或部门之间按层次进行划分不同等级以形成树形的企业结构。
(2)人事信息管理:对企业任意组织部门结构下的成员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包括人员信息的添加,删除,修改,查找显示等维护功能。具有对每个成员进行权限维护功能。
(3)权限划分与管理:每个企业都能按照自己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权限划分,同时以树形结构显示并维护。可以把权限分配给具体的某个部门,也可以分配给具体某个公司成员。
另外,该系统完成后还具有以下特性:
(1)数据信息分离:系统采用面向服务思想编程,实现了企业所有数据信息与数据操作平台分离。系统分以服务方式发布数据,并对客户端对数据的访问进行限制或监控,数据安全得到保障。
(2)操作简单:系统对企业组织部门,人事的维护和权限分配等操作符合软件操作习惯,尽可能简化操作,让新用户也能很快熟练操作。同时操作简单也能使系统运行更加稳定。
(3)人机界面操作友好:软件适合众多企业使用,对此一个友好的操作界面就非常重要。另外为了尽可能满足大众的喜好,界面的多元化也是非常好的选择。
1.3 软件工程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20世纪30年代计算机兴起后,发达国家在探索计算机软件的过程中一直经受着困扰:人们开发软件的能力远远落后于计算机硬件更新换代的能力和社会对计算机软件不断改变的需求,这种情况一直阻碍着软件发展的脚步[17]。为了摆脱这种困扰,一门新的学科产生并发展起来——软件工程。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应用范围的扩大,社会对软件系统的要求和复杂度急速上升,开发人员们急需一种新的开发方法来适应这种变化,这种方法主要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为满足不断增长,日趋复杂的需求,如何进行软件的开发;二、不断膨胀的软件产品数量如何进行维护管理[1]。
“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的概念在1968年NATO会议上首次被提出后,其基本思想便成为应用计算机科学理论与技术以及软件工程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达到按照预算和进度,实现满足用户要求的软件产品的定义、开发、发布和维护的工程的最终目的[1]。传统的软件工程的发展主要沿着两个方向:管理与设计方法。 软件的管理就是把软件开发的过程作为一种实际的工程来看待,就像建造房屋一样。“瀑布式”的软件开发周期模型就是从这里诞生的[14]。软件设计方法的研究也一直在更新换代。主要有 20 世纪 70 年代很流行的PO(面向过程的开发方式),当前仍有很多人在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开发,比如C与Pascal 语言,都是用这种开发方式进行开发的[1]。
现代的软件工程中,面向对象的理念已经被提出并且迅速流行了,它的设计思想是把软件中所有的事物都看作是对象,针对这些进行开发,并且随之而来的有很多新的测试方法,还有建模语言UML,代码复用的模块化设计理念,组建开发集成的新的领域[9]。
当前的软件正在向更加简洁,高效,快速,更加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也有了很多的研究成果,比如自动生成代码,系统重用,语言优化等等[4]。软件工程界的研究者们为了达成目标,仍然在积极研究着理论方法,提出语言与工具供开发人员们使用。软件的发展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相信未来的软件工程可以成为一门更好地开发与维护计算机软件的学科[3]。
选择最佳的抽象模型已经成为构建最佳的软件最好的选择。面向对象是现今构建应用程序业务逻辑的业界公认的主流方法,但使用面向对象思想构建应用程序却不能成功构建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模型。一种较好的方法便是将各个独立功能模块之间通信构建为“服务”。面向对象的应用程序现己存在大量的支持,但将服务作为基本软件构造模块来考虑,则在业界还是一种比较新的观念。因此,专门用于创建面向服务的应用程序的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4]。
微软公司用于构建面向服务应用程序的框架,正好改变了这一状况,它允许目前开发面向对象应用程序的开发人员使用.NET Framework框架以相似的方式来创建面向服务的应用程序[5]。为了让应用程序能够与运行在Windows和其他平台上的应用程序有效安全地进行交互通信,它还实现了SOAP和其他Web服务技术,这样软件开发人员就可以创建可靠、安全且能够与运行在其他系统上的软件实现互操作的事务型服务[16]。随着 .NETFramework3.O的正式发布,微软正式更名Indign框架为WCF,并成为微软公司.NET平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WCF成为 WindowsServerZO08操作系统和WindowsVista操作系统的一部分[6]。
纵观国内现状,自从WCF推出之后,国内很多编程社区和广大程序员也纷纷技术跟进,发表了大量的技术分析文章或论文,并开发了功能强大的基于WCF框架的应用程序,同时对WCF框架技术的外文图书的翻译也在进行中[13]。总体而言,国内WCF框架技术的研究工作与国外相差不远或者说基本保持同步,但在WCF框架应用实现上相对较少,相信随着微软系列软件工具的发布,WCF框架的应用也必定会增加[18]。
1.4 论文结构安排
论文总共六章,每章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绪论简单介绍了软件工程发展历程及现状,结合发展现状提出了本研究课题的背景以及课题最终的研究目标。
第二章,技术原理简述。本章介绍了面向服务框架用到的WCF技术和框架的分布式原理。对WCF的契约,绑定,终结点三个核心技术点进行了展开介绍。同时从概念到软件系统,到数据库系统两方面阐述了分布式在本论文的应用原理。
第三章,WCF框架下权限管理软件系统整体方案设计。本章从整体角度阐述了WCF框架下权限管理软件系统整体设计思路,开发平台,开发语言,以及数据库表结构的设计方案。
第四章,WCF框架下权限管理软件系统模块方案设计。本章结合系统具体模块设计,详细分析了系统每个模块的功能点,作用关系,设计实现方式以及操作界面。阐述了整个软件系统的数据流在模块间的流动顺序。
第五章,系统集成调试。本章对系统代码检测,单体测试,联合测试以及实地模拟测试进行了详细记述。并分析得出系统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案。
第六章,应用前景与展望。展望该系统在众多企业网站,管理系统等系统上的应用前景。
第2章 技术原理简述
2.1 WCF基础概念介绍
2.1.1 关于WCF
WCF框架是微软公司为构建面向服务的应用程序系统所提供的框架,框架采用分布式服务策略,它整合利用了ASP .NET、Com+、.Net Remoting、WebService等现有技术的优点,十分方便的用其构建具有运行跨平台性,信息安全性,使用可靠性,以及支持事务处理的企业级互联应用解决方案[1]。WCF 的分层体系结构十分灵活,具体表现在它的目标是在单个框架中提供代码编写、委托管理、消息传递通信模式、网络连接、安全性和互操作性,这有助于简化分布式应用程序的开发[2]。
WCF服务通过端点通信的方式实现通信。WCF服务的端点就像网关实现与其他应用程序的通信一样,它包含有发送或接收消息的位置信息,包含交换消息所需的所有协议信息。每个端点都由地址、绑定以及契约三部分组成[3]。WCF客户端通过引用指定URL的终结点(端点)来访问服务端发布的WCF服务,且一个服务端必须提供至少一个终结点供客户端的使用,否则没有任何端点供客户端与服务端通信。服务端的终结点,形象讲由“ABC”构成,即Address(地址):解决在哪里找到服务的问题,一般为URL地址;Binding(绑定):解决了与服务进行通讯的方式问题,包括信道传输中使用的协议、消息编码格式,传输可靠性,信息安全性、信道通信模式、以及事务传播等相关消息传输协议内容;Contract(契约):解决服务是做什么的问题,它包括服务的接口的定义,接口的具体实现等内容,契约实现运行在服务端,且只有契约存在的情况下客户端与服务端通信才存在意义。
WCF框架有三项突出的特性或功能:首先与多种现有 微软提供或支持的技术的统一性,对跨供应商平台的互操作性的支持,以及显式的面向服务特性。对于与多种现有Microsoft技术的统一, WCF框架集成并发展了以前分布式技术的所有的特性或功能,因而对于建立分布式应用程序软件更加的灵活和全面。例如以前要构建可互操作的Web服务,最佳技术是选择ASP.NET Web服务(ASMX);如果要在多个.NET Framework的应用程序之间建立通信连接,应选择.NET Remoting技术;要开发基于消息的队列式应用程序,基于Windows系统的开发人员则会使用 Microsoft 消息队列(MSMQ)。相比较以前, 现在只需要使用WCF框架就可以轻松解决对以上所有特性的需求而不受单一技术本身限制。对于互操作性,由于WCF框架的基本通信机制是SOAP(即面向服务),因此WCF框架下实现的应用程序可与大量运行于Windows环境的其它软件进行通信。另外WCF遵循架构共享、服务自主性、显示边界、采用基于策略的兼容性四项基本原则,致使对面向服务的开发显示支持成为可能。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dzxx/dzkxyjs/2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