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多专业的电子设计与制造实训中心运行机制的构件设计
面向多专业的电子设计与制造实训中心运行机制的构件设计[20200406105958]
摘 要
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现代的电子技术将会持续快速地发展,应用领域也将深入到各行各业,企业对相关多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际岗位需求要求培养具有现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等技术性复合人才。
本课题紧紧围绕“面向多专业”这一核心,探索建立“模块化、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开放的运行机制”;对“教学队伍建设、管理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社会人才培训服务”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同时对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国家也将会进一步扶持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的建设以面向现代社会相关行业。
本文论述了电子设计与制造实训中心运行机制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实训中心电子设计与制造面向多专业
目 录
1绪论 1
1.1本课题的背景 1
1.1.1现状 1
1.1.2趋势 1
1.2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2
1.2.1目的 2
1.2.2意义 2
1.3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3
2目前电子设计与制造实训中心普遍存在的问题 5
2.1 实践与理论脱节 5
2.2 实践与专业脱节 5
2.3 实践与社会脱节 5
2.4 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单一 5
3本课题的改革 6
3.1 优化教学的内容 6
3.2 改进实训考核的方法 6
3.3 将EDA 软件引入教学 6
3.4 分层次分专业分模块的教学 7
4本课题的研究设计 8
4.1课题研究的重点 8
4.2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8
4.3在新形势下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9
4.4课题研究的方案设计 9
5课题研究基础的保证措施 12
6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3
7结束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7
1绪论
1.1本课题的背景
1.1.1现状
本课题围绕国内外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相关电子类实训中心以及相关教学改革情况,从而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分析。
目前,各类高校都在大力发展新兴的电子类的实训中心,实验室引进了大量的先进的生产设备,先进、高端、完整和创新往往成为此类实训中心的代名词。经过多年的发展,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实训中心的硬件设施各有特色,然而虽然各有特色,但在相配合惊醒的教学改革建设和运行机制的构建上,建设者的想法却都是类似的,他们都更专注于“理论结合实践”、“校企合作”以及“创新训练”等其他一些常规的教学改革上。对于本专业的学生的工程训练课程方面固然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都局限在:专业实训室用来培养专业人才的范围,然而随着电子技术应用领域的高速发展,各个行业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电类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例如,汽车服务工程方面的学生还需要掌握汽车电子系统测试和检验技术,当前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逐渐地不适应这个行业的发展,也渐渐的对向下游应用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也会切实导致学生就业以及企业单位招聘人才时的尖锐矛盾。
1.1.2趋势
1现代电子技术将会持续快速地发展,应用领域深入到了各行各业, 对相关多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让每个学生掌握一定的电类知识和职业技能,那么无论将来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将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时代的潮流,是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大趋所势。
2校企合作将进一步深化,国家将进一步支持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
深厚的专业功底来自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应用与实践经验的积累成就了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对各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为使学校教学可以更有效地结合当今先进的、典型的生产技术,使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从而与企业的岗位能够无缝对接,务必让学生驾驭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企业工作的经验。目前结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由教育厅大力扶持,在各大高校纷纷建立起实验教学和实践教育中心,进一步说明了国家对高等教育院校中校企合作方面的重视,这也是近年来发展的大趋势。
1.2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1.2.1目的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企业实际需求、适应现代社会相关产业的需要,培养既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肯定包括在技术应用中的不可缺少的电类的知识,以及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高技术人才为目标。围绕“面向多专业”的核心,形成“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开放的运行机制”,抓好“教学队伍建设、管理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实现模块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的体系,做好“社会人员培训服务”。在两年内,把的现代电子设计和制造中心建设成为领先的资源开放、管理科学、教学领先、独特的现代实践教学基地。
1.2.2意义
通过实训中心的建设,能够加快实践教育中心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大学和当地政府、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发展合作培训教育平台,创建新的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深化地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得以提高,造就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使企业的需求得以满足。推广具有特色形式的应用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其示范作用推动我们学校实验室的发展,为同类院校的实验室建设提供参考。具体而言:
1.建设理念需要进一步的更新。
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针对电类课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教学改革上的逐步深入,人们已经逐步地意识到工程专业上必须把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放在相同重要的地位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计划,而是教育理念的深层次变革。强化实践教学不仅是改变实践方法和实践内容,增加设计性以及综合性实践所占的比例,还包括实训管理和实验体系的改革,使实训室和实验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实践中心。让每一个学生在练习中得到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锻炼机会,得以巩固并且深化理论的知识,使他们在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以提高。
2.形成有利于优化整合实践教学资源的良性运行机制。
实训中心服务于全校,根据学校的统一规划,初步形成了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但是也需要基于学校和学科的特点,根据专业发展的规划,根据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既要考虑到学科的共性需要,也要考虑到各种专业的特殊要求,进一步优化整合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理顺管理体制,创新机制,加强整体管理,实现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共享,形成服务于多课程、多学科的教学运行机制,促进实验以及实训室的建设并且促进实践教学的改革产生良性的互动。
3. 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结构、逐步形成特色的需要。
作为一个新升本的院校,处在从专科教育过渡到本科教育的阶段,教学的模式应该适应学校对应用型本科的定位对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应该加强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科学研究以及各类社会应用实践的紧密联系,使其既具有设计性、应用型、综合性同时又具有系统性。不仅不同于重点本科院校,并且区别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实践体系,形成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特点。
4. 形成网络化、开放化的管理模式的需要。
实训中心虽然已经有多个试验和实训室尝试进行了多种形式开放,积累了经验, 具备了实行实验和实训室信息化管理的条件,使基本得工作信息和设备仪器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工作。但还是需要通过建设,进一步健全实验和实训室开放运行的政策与机制,实现中心化的网络管理体制。不断地完善开放的环境下的实践教学和实践管理的考核方法,使大学生基于兴趣和爱好,为业余时间独立实验创造良好的环境,得以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5. 需要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
使用电子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的政策支持,积极引入丰富的工程经验以及拥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的骨干教师来充实的教学团队,为实验和实训室创造条件,引导拥有先进的理论课的、研究能力强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丰富的实践教学和管理队伍。
1.3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本文论述了电子设计与制造实训中心向面向多专业这一新的运行机制的重要性,讲述了当前电子设计与制造实训中心的局限性及其中所存在的一些类似实践与理论脱节、实践与专业脱节、实践与社会脱节以及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单一等问题,同时为解决当前实训中心所产生的问题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如教学的内容、考核的方法、教学的方式以及教学的对象这四个方面。本课题以当前社会所需为背景,提出了当前电子设计与制造实训中心的弊端,并对此提出改革方案,来实现电子设计与制造实训中心的面向多专业,更充分的利用了实训中心,提高了实践性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以改革当前实训中心的现状。
摘 要
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现代的电子技术将会持续快速地发展,应用领域也将深入到各行各业,企业对相关多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际岗位需求要求培养具有现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等技术性复合人才。
本课题紧紧围绕“面向多专业”这一核心,探索建立“模块化、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开放的运行机制”;对“教学队伍建设、管理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社会人才培训服务”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同时对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国家也将会进一步扶持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的建设以面向现代社会相关行业。
本文论述了电子设计与制造实训中心运行机制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实训中心电子设计与制造面向多专业
目 录
1绪论 1
1.1本课题的背景 1
1.1.1现状 1
1.1.2趋势 1
1.2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2
1.2.1目的 2
1.2.2意义 2
1.3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3
2目前电子设计与制造实训中心普遍存在的问题 5
2.1 实践与理论脱节 5
2.2 实践与专业脱节 5
2.3 实践与社会脱节 5
2.4 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单一 5
3本课题的改革 6
3.1 优化教学的内容 6
3.2 改进实训考核的方法 6
3.3 将EDA 软件引入教学 6
3.4 分层次分专业分模块的教学 7
4本课题的研究设计 8
4.1课题研究的重点 8
4.2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8
4.3在新形势下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9
4.4课题研究的方案设计 9
5课题研究基础的保证措施 12
6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3
7结束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7
1绪论
1.1本课题的背景
1.1.1现状
本课题围绕国内外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相关电子类实训中心以及相关教学改革情况,从而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分析。
目前,各类高校都在大力发展新兴的电子类的实训中心,实验室引进了大量的先进的生产设备,先进、高端、完整和创新往往成为此类实训中心的代名词。经过多年的发展,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实训中心的硬件设施各有特色,然而虽然各有特色,但在相配合惊醒的教学改革建设和运行机制的构建上,建设者的想法却都是类似的,他们都更专注于“理论结合实践”、“校企合作”以及“创新训练”等其他一些常规的教学改革上。对于本专业的学生的工程训练课程方面固然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都局限在:专业实训室用来培养专业人才的范围,然而随着电子技术应用领域的高速发展,各个行业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电类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例如,汽车服务工程方面的学生还需要掌握汽车电子系统测试和检验技术,当前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逐渐地不适应这个行业的发展,也渐渐的对向下游应用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也会切实导致学生就业以及企业单位招聘人才时的尖锐矛盾。
1.1.2趋势
1现代电子技术将会持续快速地发展,应用领域深入到了各行各业, 对相关多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让每个学生掌握一定的电类知识和职业技能,那么无论将来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将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时代的潮流,是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大趋所势。
2校企合作将进一步深化,国家将进一步支持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
深厚的专业功底来自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应用与实践经验的积累成就了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对各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为使学校教学可以更有效地结合当今先进的、典型的生产技术,使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从而与企业的岗位能够无缝对接,务必让学生驾驭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企业工作的经验。目前结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由教育厅大力扶持,在各大高校纷纷建立起实验教学和实践教育中心,进一步说明了国家对高等教育院校中校企合作方面的重视,这也是近年来发展的大趋势。
1.2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1.2.1目的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企业实际需求、适应现代社会相关产业的需要,培养既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肯定包括在技术应用中的不可缺少的电类的知识,以及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高技术人才为目标。围绕“面向多专业”的核心,形成“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开放的运行机制”,抓好“教学队伍建设、管理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实现模块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的体系,做好“社会人员培训服务”。在两年内,把的现代电子设计和制造中心建设成为领先的资源开放、管理科学、教学领先、独特的现代实践教学基地。
1.2.2意义
通过实训中心的建设,能够加快实践教育中心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大学和当地政府、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发展合作培训教育平台,创建新的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深化地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得以提高,造就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使企业的需求得以满足。推广具有特色形式的应用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其示范作用推动我们学校实验室的发展,为同类院校的实验室建设提供参考。具体而言:
1.建设理念需要进一步的更新。
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针对电类课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教学改革上的逐步深入,人们已经逐步地意识到工程专业上必须把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放在相同重要的地位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计划,而是教育理念的深层次变革。强化实践教学不仅是改变实践方法和实践内容,增加设计性以及综合性实践所占的比例,还包括实训管理和实验体系的改革,使实训室和实验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实践中心。让每一个学生在练习中得到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锻炼机会,得以巩固并且深化理论的知识,使他们在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以提高。
2.形成有利于优化整合实践教学资源的良性运行机制。
实训中心服务于全校,根据学校的统一规划,初步形成了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但是也需要基于学校和学科的特点,根据专业发展的规划,根据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既要考虑到学科的共性需要,也要考虑到各种专业的特殊要求,进一步优化整合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理顺管理体制,创新机制,加强整体管理,实现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共享,形成服务于多课程、多学科的教学运行机制,促进实验以及实训室的建设并且促进实践教学的改革产生良性的互动。
3. 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结构、逐步形成特色的需要。
作为一个新升本的院校,处在从专科教育过渡到本科教育的阶段,教学的模式应该适应学校对应用型本科的定位对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应该加强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科学研究以及各类社会应用实践的紧密联系,使其既具有设计性、应用型、综合性同时又具有系统性。不仅不同于重点本科院校,并且区别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实践体系,形成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特点。
4. 形成网络化、开放化的管理模式的需要。
实训中心虽然已经有多个试验和实训室尝试进行了多种形式开放,积累了经验, 具备了实行实验和实训室信息化管理的条件,使基本得工作信息和设备仪器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工作。但还是需要通过建设,进一步健全实验和实训室开放运行的政策与机制,实现中心化的网络管理体制。不断地完善开放的环境下的实践教学和实践管理的考核方法,使大学生基于兴趣和爱好,为业余时间独立实验创造良好的环境,得以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5. 需要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
使用电子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的政策支持,积极引入丰富的工程经验以及拥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的骨干教师来充实的教学团队,为实验和实训室创造条件,引导拥有先进的理论课的、研究能力强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丰富的实践教学和管理队伍。
1.3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本文论述了电子设计与制造实训中心向面向多专业这一新的运行机制的重要性,讲述了当前电子设计与制造实训中心的局限性及其中所存在的一些类似实践与理论脱节、实践与专业脱节、实践与社会脱节以及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单一等问题,同时为解决当前实训中心所产生的问题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如教学的内容、考核的方法、教学的方式以及教学的对象这四个方面。本课题以当前社会所需为背景,提出了当前电子设计与制造实训中心的弊端,并对此提出改革方案,来实现电子设计与制造实训中心的面向多专业,更充分的利用了实训中心,提高了实践性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以改革当前实训中心的现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dzxx/dzkxyjs/2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