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中学科学实验设计探讨文献综述

中学科学实验设计探讨文献综述

——关于《水的浮力》

摘要:中学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认识科学规律、形成科学概念、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浮力是流体静力学中应用性较强的基础知识之一,也是是初中科学力学内容的重点知识。这部分内容学生普遍反应较难学,但又比较感兴趣。因此,本次的研究就基于科学的实验设计,使学生对浮力的相关知识,有着更为深刻认识,从而辅助教学。

 关键词:中学科学; 浮力; 实验设计[20200209202229]

一、文献综述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石的学科。实验作为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除了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这一传统实验教学任务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体验并养成科学思维方式,初步形成科学精神。

科学的实验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并且进一步理解基础知识,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设计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能选择合理的实验器材进行科学实验。同时应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预见性,并有相应的改进措施,这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知识应用能力和高品质的观察、分析、判断、处理能力。

“浮力”是流体静力学中应用比较强的基础知识之一,概念为:物体部分或全部浸入流体中,其表面和流体接触而受到流体的压力,物体表面各面元所受流体压力的合力,就是物体所受流体的浮力。

它是初中科学的力学内容的重点内容。在浙教版的初中科学课程中,把《水的浮力》安排在八年级上册第1章第3节(2013年6月第1版)。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认识阿基米德原理和浮沉条件,并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常见现象。因而浮力的相关知识是以浮力概念为基石,阿基米德原理为核心,以物体的浮沉条件为其表现形式的。

 本次的研究就基于科学的实验设计,使学生对浮力的相关知识,有着更为深刻认识,从而辅助教学。

在浮力的教学安排以及知识结构方面,前人总结了许多经验,我在此提一下自己的看法:

1.1国内研究

谢兴中在《浮力的教学结构探索》中提出了初中浮力教学的两大难点:一是内容的抽象性,虽然学生能够从小学科学和生活经验中认识到“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但是对“浮力的形成原因”、“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等一系列问题的综合分析,都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二是知识的综合性较强,要求把力,尤其是重力、二力合成、二力平衡、压力、液体压强、密度等诸多知识综合起来研究浮力问题。

并且有资料显示:对浮力的教学思路安排上主要采取活动探究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场景,激发学生兴趣,在通过实验探究,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得出浮力的相关结论。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学生通过分组实验,体验、测量浮力。

同时问题解决时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前概念,能从生活经验出发来解决问题,而不单单是由理论分析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学习该知识的八年级学生而言,学习目的性不强,多凭个人兴趣与爱好,注意力不持久,易分散转移,而且无意识记忆较强,以机械识记为主、意义记忆为辅,主要靠死记;以形象思维为主、经验型的抽象思维为辅,靠具体、直观、感性经验来支持,理解、概括及判断推理能力都不高。

 因此,能合理有效地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实验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1.2国外研究

凯得斯维特(Kindsvatter,R.2000)将课堂气氛(classroom climate)作为有效教学的动力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而恰恰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验正给师生创设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

在本文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涉及到了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这些伟人的理论,与新课标倡导的“以生为主,以师为辅”的教学原则不谋而合。认为学习就是认知逐渐发展的过程,通过不断的探索,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对知识逐渐进行更新删补。充分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的原本认知基础上,实现高效的学习模式。

同时结合了玻尔兹曼分布规律和分子间作用力和分子间距离的关系,推导出浮力产生的本质原因。从而认识到:在没有重力的作用下,液体和气体的分布是均匀的,各处挤压程度都相同,各处的压强都相等,不可能产生浮力。在重力作用下的液体和气体分子在竖直方向上分布不均与,越往下挤压程度越明显,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才可能产生浮力。所以重力才是浮力产生的真正原因。

并且将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到的重力。:进行推导,理解和应用。在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时,应提醒学生注意:公式中液体密度的单位必须取千克/米3,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单位必须取米3。只有这样,计算出的浮力的单位才是牛顿

1.3现状研究: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分析出,对浮力,不少学生会认为,物体浸入液体中越深,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造成这一错误认识的原因是因为学生有这样的经验:将一个轻质物体从水面压入水中时,物体越向下压,受到的浮力越大,人越费劲。他们没有认识到,这是因为将物体从液面上压入液面下的过程中,物体排开水的体积逐渐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便增大。但当物体处于水面下再向下压时,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不变,受到的浮力也就不变,人将不再会感到更吃力。有的学生还会认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的形状等因素有关。

通过现状研究,自己设计了一份教学策略:设计思路是以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设计;以实验为主线,通过探究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动手及合作方式,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探究过程中,分析、归纳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基于过去的经验,可能认为浮力与液体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体积、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形状、物体密度等因素有关。为了排除过去错误的经验的干扰,强化正确的认识,应该使学生在大胆的猜想之后,亲手通过实验验证,形成正确的认知。

 

二、查阅中外文献资料目录

[1] 于土根.注重中学科学课实验方法探究多渠道提升中学生实验创新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9):130-132.

[2] 张丽辉,谢颖,吴永超.匀质、静止流体中刚性物体所受的浮力[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32(1):60-6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4.

[4] 张旭东.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浮力相关知识的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8.

[5] 谢兴中.浮力的教学结构探索[J].中学物理教学探索,2000,(4)

[6] 戴青春.《浮力》一课的教学分析[J].新课程学习,2010,(8)

[7] 游钟骏.依据“概念获得”理论设计教学——《水的浮力》课例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2,(4):166.

[8] 许小桔.浅谈“水的浮力”教学难点及处理[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0,39(3):51-53.

[9] 黄言芳.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科学教学的几点策略与方法[J].科学教育,2010,(1).

[10] 胡建良.中学科学实验课程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分析[J].新课程研究,2011,(2):143-144.

[11] 张旭东.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浮力相关知识的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8.

[12] 胡成华,史玲娜.大学物理[M].科学出版社:出版者,2012:起止页码.

[13] 李宝银.“弱”教材探究的教学设计与评析——例谈“浮力”的教学[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2,(8):41-43.

[14] 朱清时.科学教学参考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7月:13-14.

[15] Stephanie , S .D & Pedag ogy . M(1998).standard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Practive, Center for Resarch on Eduction. Diversity & Excellence,38-40.

[16] Kindsvatter,R.,Wilen,W.,& Ishler,M.(2000).[M].Dynamics of Effective Teaching. New York & London:Longman,c2000.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wxzs/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