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伦理剧看女性婚姻观


探究目的和意义:
目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离婚率直线上升。1980年我国内地结婚七百十六万六千对,离婚为三十四万一千对,离婚率为0.7%。至1995年,结婚为九百二十九万七千对,离婚则达到一百零五万五千对,离婚率为1.8%。2013我国各地离婚率居高不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结婚为九百二十九万七千对,离婚则达到一百零五万五千对,离婚率为1.8%。2013我国各地离婚率居高不下:北京——离婚率39%、上海——离婚率38%、深圳——离婚率36.25%、广州——离婚率35%、厦门——离婚率34.9%、台北——离婚率34.8%、香港特别行政区——离婚率33.8%、大连——离婚率31%、杭州——离婚率29%、哈尔滨——离婚率28%。
高离婚率以及频发的婚恋问题引发了我对于女性婚恋观转变的探究兴趣。故而,我选择通过家庭伦理剧来探究女性婚姻观的变化。
意义:家庭伦理剧作为一种以反映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为其主要内容的通俗剧,可以称为现代社会的翻版,而其中的感情纠葛更是反映出了社会所存在的婚恋问题。所以,本文以家庭伦理剧作为切入点来剖析女性婚恋观的变化。通过探究,可以观察女性婚姻观的变化轨迹,窥探社会的进步。

课题探究现状:
从现有探究,系统剖析我国家庭伦理剧发展历程的论著和论文较少,尤其专门探究我国家庭伦理剧女性婚姻观的探究更是不多。目前探究我国家庭伦理剧的重要著作有吕乐平的我国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的叙事艺术,分别从家庭伦理剧概观、主要作品评价以及对我国家庭伦理剧的整体评价和前瞻性阐述,但主要是从叙事艺术的角度探究我国伦理电视剧的,对女性婚姻观方面并未做深入细致的探究。陈玮的当代我国电视剧女性文化解读 电视剧女性形象批评与作者性别探究,该书是对我国电视剧创作问题做个案探究的重要成果,但也只是系统阐述我国电视剧创作的,并未专门剖析我国家庭伦理电视剧的女性婚姻观变化问题。由此可见,目前专门探究我国家庭伦理电视剧创作的专著较少,且系统剖析论述我国家庭伦理电视剧女性婚姻观变化的专著仍然处于空白。而论文方面,主要有 张迪迪的“围城”内外的情感纠葛——我国当代婚恋题材电视剧叙事探析,胡玉静的1990年以来家庭伦理剧中的婚姻观变化探究——以金鹰奖获奖作品为例,但敏的从家庭伦理剧的发展解析我国人婚恋观的嬗变,余培敏的家庭伦理剧女性形象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与现实处境——王海鸰电视剧作品个案剖析,
杨雪的转型期我国城市女性婚姻观的变化探究等,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我国家庭伦理剧中人们婚姻观的变化,这些论文和论著多从某个方面对这一现象作了剖析论述,并未专门从家庭伦理剧的发展历程去剖析女性婚姻观的变化轨迹。
正因为如此,本文将主要从家庭伦理剧的发展历程出发,从家庭伦理剧的代表作品中的女性着手,剖析女性婚姻观的变化轨迹以及女性婚姻观的变化折射出的背景进步,期望这一剖析论述能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

课题探究主要内容、实施方案及创新点:
课题探究主要内容:本文以1990年至2014年间具有代表性的以婚恋为题材的家庭伦理剧为探究对象,从家庭伦理剧的发展演变历程着手,剖析女性形象产生的婚姻观的变化。通过剖析,本文发现家庭伦理剧中的女性婚姻观存在以下的变化:择偶自主、敢爱敢放、为爱不顾一切、“物质”对婚姻观产生影响、理智看待离婚。本文认为,女性婚姻观的变化与社会息息相关,同时变化的女性婚姻观折射出社会的进步,包括女性社会角色的多样与提升、民众婚姻观念的开放与包容、夫妻平等观念的普及与进步、公众性观念的转变与呈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张扬。
实施方案: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介绍“家庭伦理剧”及“婚姻观”的定义和内涵;第二个方面是介绍家庭伦理剧发展演变历程;第三个方面是从家庭伦理剧的代表作品看女性婚姻观的变化轨迹;第四个方面是介绍女性婚姻观的变化折射出的背景的进步
创新点:1、结合家庭伦理剧的演变历程看女性婚姻观的变化轨迹,由此引申出社会的进步; 2、只剖析女性婚姻观的变化。
课题进度安排:
2018.2-2018.3 收集资料,进行文献综述;
2018.4-2018.5 完成论文初稿,交由指导老师审核;
2018.5 进行论文修改,最终定稿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迪迪.“围城”内外的情感纠葛——我国当代婚恋题材电视剧叙事探析,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胡玉静.1990年以来家庭伦理剧中的婚姻观变化探究——以金鹰奖获奖作品为例,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但敏.从家庭伦理剧的发展解析我国人婚恋观的嬗变.新闻界,2012.(2)
[4] 余培敏.家庭伦理剧女性形象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与现实处境——王海鸰电视剧作品个案剖析,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ktbg/31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