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仿真系统设计云端部分(附件)
自从1968年第19届奥运会赛址设在海拔高度为2240米的墨西哥城之后,高原训练法逐渐引起世界体育界的重视。人们认为在大赛前进行高原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的成绩有着显著效果。但由于高原训练地点难找,经费开支大,人们不得不提出了一些模拟高原训练的方法手段,本次毕业设计研究的高原仿真系统就是其中之一,此设计主要是涉及的是高原仿真系统的云端部分,即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本文基于Vusial FoxPro9.0数据库软件设计与建立高原仿真系统数据库。首先,要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从而确定数据库系统所需要的数据表,进而确定数据表中的字段。然后建立一个项目文件,打开之后依次建立表、表单、菜单、报表以及主程序文件。该数据库运行之后可达到查询和添加运动员训练记录的功能。关键词 高原模拟,数据库,vusial foxpro9.0
目 录
1 引言 1
1.1 课题背景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2 Visual FoxPro软件的介绍 4
2.1 Visual FoxPro软件的发展历程 4
2.2 Visual FoxPro软件与其他数据库开发软件的比较 4
2.3 Visual FoxPro的应用 4
3 系统总体设计任务及方案 4
3.1系统总体设计任务 4
3.2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5
4 设计内容 5
4.1建立毕业设计项目 5
4.2建立数据库和数据表 6
4.3表单设计 9
4.4菜单设计 21
4.5主程序设计 24
5 运行结果 25
结 论 29
致 谢 30
参 考 文 献 31
附 录 32
1 引言
课题背景
自从1968年第19届奥运会赛址设在海拔高度为2240米的墨西哥城之后,高原训练法就逐渐走进世界体育界的眼中[1]。一些国家在中度高原(1500米——2400米)建立了高原训练基地,并把高原训练作为大赛前的重要训练手段,以此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原训练可以促进红细胞生成,而红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细胞内含有一种蛋白质负责将氧气结合,叫做血红蛋白,就是说血液内的血红细胞含量决定了血液的携氧能力,然后通过血液流动向身体各个部位和机体提供氧气,这对于竞技体育来说几乎就是合法的兴奋剂。专业运动员基本上至少都要在高海拔地区练两周以上。除了血液方面,在高海拔地区那种相对缺氧的环境下,训练会变得异常艰难,也就逼迫我们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应付这种额外的不适和压力,而我们的肌肉和关节在这个过程中会得到更大的强化,也就是无氧能力。
由于高原训练地点难以寻找,经费开支较大,模拟高原训练的一些方法手段被人们提了出来。如:1.低压舱(或减压仓),仿高原低气压环境的金属舱体,按需要控制阀门抽气、进气、造成舱内任何低气压环境供运动训练。2.配制低氧混合气:根据预定的模仿高度,计算出该高度的气管氧分压,再计算出混合气体的氧浓度。利用两只高压气瓶分装的氧和氨的压差得到符合标准的含氧百分比,用小多氏袋分装,载上呼吸口罩即可使用。3.低氧呼吸气体发生器:是一种供中等负荷时脑中度高原环境训练之用的呼吸面罩和两只小圆桶。长跑时固定在运动员背部,不影响跑的技术发挥。它所提供给运动员的空气中氧含量为10%,约是平原地区的一半。
本课题研究的高原仿真系统有点类似上述方法1和2的结合体。该系统包括测量部分、控制部分、移动通信部分和云端部分。该系统可以通过控制密闭空间内的氧气浓度与压强大小来达到HiLo(高住低训)、HiHi(高住高练)以及LoHi(低住高练)三种训练模式[2]。在该系统的研究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大量的参数数据,所以我们需要设计一个相关的数据库来存储和浏览这些参数数据,这就有了云端部分的诞生。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对于模拟高原训练来说,到目前为止,实现目的的方法途径有两大类:低压舱技术与配制低氧混合气方法[3]。低压舱技术曾被德、美、日等国用以训练运动员。德国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低压舱训练基地——金鲍姆(Kinbaum),它能模拟海拔1000至4000的高度,并能让运动员们在其中进行全天训练。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由科罗拉多大学教授伽莫夫(Gamov)研制出了一种能够控制气压、湿度、温度以及氢离子浓度的压力舱。日本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运用低压舱技术的,他们是通过封闭废弃矿井坑道的其中一部分来建成低压室供运动员们进行缺氧训练的。当然,日本的一些高等学府也研制过低压室,例如日本的筑波大学就在它的体育科学系中的生理研究室里配备了低压室供优秀运动员进行训练并开展研究。相对于低压舱技术来说,配制低氧混合气的方法更加被广泛地运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没有高原环境的国家相继运用配制低氧混合气的方法建成了一些模拟高原训练的设施。这些设施大多数都是通过向密闭环境中注入氮气来改变环境中氧气含量的百分比,从而达到一种低氧状态形成低氧舱供运动员们进行训练。这种“低氧舱”和之前的低压舱有所区别,“低氧舱”造价便宜,容易建造;而低压舱的造价过于昂贵,技术要求也过高,对于一些中小国家来说比较难实现。但是低压舱也有它的可取之处,那就是它所模拟的低氧低压环境更加接近于真实的高原环境。
1.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最早是从1960年开始进行模拟高原训练的。我国最先采用的就是低压舱技术。一开始是中国登山队用来评选其队员的耐缺氧能力的,然后到20世纪70和80年代,我国开始利用低压舱进行人体的缺氧生理研究。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科研人员开始利用低压舱对动物进行模拟高原训练来达到研究机理的目的。山东体育科研中心在1999年建成了较大型的低压舱(舱内面积达到37平方米)。此舱最高可模拟相当于6000米高度的含氧量。在1998年,西安体育学院的雷志平教授等人员研制出了一种低氧发生器——KLI型低氧仪[4],这种仪器中氧气的含量百分比在10%~18%之间,相当于6000至12000米高空的氧气浓度。此仪器应用于间歇性低氧吸入法中,对人体机能与运动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对氧的利用率,有利于机体有氧代谢的水平。
目 录
1 引言 1
1.1 课题背景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2 Visual FoxPro软件的介绍 4
2.1 Visual FoxPro软件的发展历程 4
2.2 Visual FoxPro软件与其他数据库开发软件的比较 4
2.3 Visual FoxPro的应用 4
3 系统总体设计任务及方案 4
3.1系统总体设计任务 4
3.2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5
4 设计内容 5
4.1建立毕业设计项目 5
4.2建立数据库和数据表 6
4.3表单设计 9
4.4菜单设计 21
4.5主程序设计 24
5 运行结果 25
结 论 29
致 谢 30
参 考 文 献 31
附 录 32
1 引言
课题背景
自从1968年第19届奥运会赛址设在海拔高度为2240米的墨西哥城之后,高原训练法就逐渐走进世界体育界的眼中[1]。一些国家在中度高原(1500米——2400米)建立了高原训练基地,并把高原训练作为大赛前的重要训练手段,以此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原训练可以促进红细胞生成,而红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细胞内含有一种蛋白质负责将氧气结合,叫做血红蛋白,就是说血液内的血红细胞含量决定了血液的携氧能力,然后通过血液流动向身体各个部位和机体提供氧气,这对于竞技体育来说几乎就是合法的兴奋剂。专业运动员基本上至少都要在高海拔地区练两周以上。除了血液方面,在高海拔地区那种相对缺氧的环境下,训练会变得异常艰难,也就逼迫我们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应付这种额外的不适和压力,而我们的肌肉和关节在这个过程中会得到更大的强化,也就是无氧能力。
由于高原训练地点难以寻找,经费开支较大,模拟高原训练的一些方法手段被人们提了出来。如:1.低压舱(或减压仓),仿高原低气压环境的金属舱体,按需要控制阀门抽气、进气、造成舱内任何低气压环境供运动训练。2.配制低氧混合气:根据预定的模仿高度,计算出该高度的气管氧分压,再计算出混合气体的氧浓度。利用两只高压气瓶分装的氧和氨的压差得到符合标准的含氧百分比,用小多氏袋分装,载上呼吸口罩即可使用。3.低氧呼吸气体发生器:是一种供中等负荷时脑中度高原环境训练之用的呼吸面罩和两只小圆桶。长跑时固定在运动员背部,不影响跑的技术发挥。它所提供给运动员的空气中氧含量为10%,约是平原地区的一半。
本课题研究的高原仿真系统有点类似上述方法1和2的结合体。该系统包括测量部分、控制部分、移动通信部分和云端部分。该系统可以通过控制密闭空间内的氧气浓度与压强大小来达到HiLo(高住低训)、HiHi(高住高练)以及LoHi(低住高练)三种训练模式[2]。在该系统的研究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大量的参数数据,所以我们需要设计一个相关的数据库来存储和浏览这些参数数据,这就有了云端部分的诞生。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对于模拟高原训练来说,到目前为止,实现目的的方法途径有两大类:低压舱技术与配制低氧混合气方法[3]。低压舱技术曾被德、美、日等国用以训练运动员。德国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低压舱训练基地——金鲍姆(Kinbaum),它能模拟海拔1000至4000的高度,并能让运动员们在其中进行全天训练。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由科罗拉多大学教授伽莫夫(Gamov)研制出了一种能够控制气压、湿度、温度以及氢离子浓度的压力舱。日本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运用低压舱技术的,他们是通过封闭废弃矿井坑道的其中一部分来建成低压室供运动员们进行缺氧训练的。当然,日本的一些高等学府也研制过低压室,例如日本的筑波大学就在它的体育科学系中的生理研究室里配备了低压室供优秀运动员进行训练并开展研究。相对于低压舱技术来说,配制低氧混合气的方法更加被广泛地运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没有高原环境的国家相继运用配制低氧混合气的方法建成了一些模拟高原训练的设施。这些设施大多数都是通过向密闭环境中注入氮气来改变环境中氧气含量的百分比,从而达到一种低氧状态形成低氧舱供运动员们进行训练。这种“低氧舱”和之前的低压舱有所区别,“低氧舱”造价便宜,容易建造;而低压舱的造价过于昂贵,技术要求也过高,对于一些中小国家来说比较难实现。但是低压舱也有它的可取之处,那就是它所模拟的低氧低压环境更加接近于真实的高原环境。
1.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最早是从1960年开始进行模拟高原训练的。我国最先采用的就是低压舱技术。一开始是中国登山队用来评选其队员的耐缺氧能力的,然后到20世纪70和80年代,我国开始利用低压舱进行人体的缺氧生理研究。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科研人员开始利用低压舱对动物进行模拟高原训练来达到研究机理的目的。山东体育科研中心在1999年建成了较大型的低压舱(舱内面积达到37平方米)。此舱最高可模拟相当于6000米高度的含氧量。在1998年,西安体育学院的雷志平教授等人员研制出了一种低氧发生器——KLI型低氧仪[4],这种仪器中氧气的含量百分比在10%~18%之间,相当于6000至12000米高空的氧气浓度。此仪器应用于间歇性低氧吸入法中,对人体机能与运动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对氧的利用率,有利于机体有氧代谢的水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dzxx/dzkxyjs/1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