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vi型分泌系统中两个hcp基因功能的研究
摘要: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简称Pcc)是一种能引起多种植物患细菌性软腐病的世界性植物病害。目前,尽管与Pcc 致病相关的各种植物细胞降解酶的产生、调节、分泌及相应的表达基因已经得到了一定的研究,但与代谢相关的酶及其与致病性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VI型分泌系统(type VI secretion system,T6SS)是新近报道的细菌蛋白分泌系统。为了阐明Pcc其VI型分泌系统中基因簇的功能,本文通过基因敲
胞内共生菌wolbachia对灰飞虱种群适合度的影响
摘要:Wolbachia是广泛存在于节肢动物体内的一类母系遗传的共生细菌,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操纵寄主的生殖行为,包括诱导胞质不亲和、诱导孤雌生殖、诱导雌性化和杀雄等。不同株系的Wolbachia对宿主的适合度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实验以自然感染Wolbachia株系wStri的南京种群灰飞虱为实验材料,从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和产卵量三个方面评估Wolbachia株系wStri对灰飞虱适合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Wolbachia株系wStri对灰飞虱成虫寿命并没有影响,但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低龄若虫发育时间,并
肠杆菌软腐菌pccpba中ed途径edd基因功能研究
摘要: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Pcc) ,为革兰氏阴性细菌,是多种植物细菌性软腐病的病原菌,PccS1引起的软腐病一直都是植物病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在其全基因序列公布( 2002 )后,与其致病相关的研究更有所增加。黑胫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Pba)是一种只能在马铃薯上引起软腐病的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菌。二者均属于肠杆菌科软腐菌(soft rot Enterb
绿盲蝽乙酰胆碱酯酶基因(a216s)田间突变频率的检测
摘要:随着我国转Bt基因棉花的广泛种植,棉铃虫的发生与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长期以来作为次要害虫的盲蝽蟓(半翅目:盲蝽科)发生量显著增加,上升为棉田等多种作物的首要害虫。有机磷类杀虫剂的广泛使用导致许多害虫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盲蝽蟓对该类农药抗药性问题也日益严峻。乙酰胆碱酯酶是有机磷(OP)和氨基甲酸酯(CB)类杀虫剂的作用靶标,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突变介导的靶标敏感性降低是许多害虫对这些杀虫剂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本文用药膜法测定了绿盲蝽田间种群对毒死蜱的抗性,发现其抗性水平介于0.5—13.9倍之间,并呈现
筛选对辣椒具有促生效果及提高果实品质的am真菌
摘要:为开发绿色菌肥奠定基础,从六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中筛选出对辣椒具有促生作用且能提高其果实品质的菌株。本实验以辣椒为材料,将六种AM真菌接种于辣椒根系后,观察AM真菌对辣椒的促生作用及对辣椒果实品质的影响。实验过程中检测了AM真菌侵染率、辣椒株高、叶绿素含量等生物量指标,以及辣椒根系相对活力和辣椒果实蛋白质、维生素C、可溶性糖等果实品质。结果表明,六种AM真菌成功侵染了辣椒根系,其中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和刺状无梗
稻飞虱种群年际演化规律
摘要:稻飞虱是迁飞性害虫,每年从3月中旬前后开始逐代北迁。先后迁入我国华南稻区、江南稻区、江淮稻区和北方稻区,8月下旬开始向南回迁,10底、11月初绝大多数种群回迁到华南稻区及其以南区域。本实验拟通过对浙江省相关植保站的数据记录进行统计分析,绘制稻飞虱在浙江及周边范围内的迁飞轨迹,以此来大致了解浙江省稻飞虱的虫源地和迁出方向。该研究对分析稻飞虱在我国主要稻区间转移和发生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稻瘟病菌精氨酸合成相关基因mocpa2的功能分析
摘要: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是水稻生产上最具破坏性的病原菌之一,由其引起的稻瘟病严重威胁着全球水稻的生产安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8个G蛋白信号调控因子(Regulators of G-protein signaling, RGS) MoRgs1-8参与调控稻瘟病菌的营养生长、无性/有性繁殖、附着胞分化、细胞壁完整性及致病性等过程。为进一步了解MoRgs蛋白的分子调控机制,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在?Morgs突变体中鉴定到76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10个参与氨基酸代谢过程。本课题对其中
稻瘟病菌外泌基因moprs的功能分析
摘要:在本实验室之前的研究中,发现稻瘟病菌中SNARE蛋白MoSyn8调控稻瘟病菌的生长、产孢及致病性,为了进一步了解MoSyn8的生物学功能,我们收集了突变体及野生型的外泌蛋白,通过双向电泳和质谱分析,找到了12个差异表达蛋白,对其进行基因敲除,发现MoPRS基因调控稻瘟病菌营养菌丝的生长,该基因突变体分生孢子的穿透和侵染菌丝的扩展能力下降,从而导致病原物对寄主的致病力下降,但是对分生孢子和附着胞的形成并无影响。通过侵染阶段亚细胞定位观察,发现该基因定位与BIC(biotrophic interfaci
稻瘟病菌moark1结合蛋白moabp1的功能分析
摘要: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全球水稻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之一,严重威胁全世界粮食生产安全。由于稻瘟病菌易发生变异,新的致病小种的产生容易导致新选育的抗病品种失去利用价值。因此,进一步研究稻瘟病菌的致病机理可为新型杀菌剂的开发提供候选靶标。胞吞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质膜运输过程,包括网格蛋白、调节蛋白及各种脂类物质的吞入,激酶及大量磷酸化过程的发生,肌动蛋白及细胞骨架的重建等。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MoArk1参与调控稻瘟病菌的胞吞,actin的组装,细胞壁的完整性,生长和致病
稻曲菌tdna插入突变体b766中厚垣孢子形成相关基因的克隆
摘要:前期研究工作中获得了丧失厚垣孢子形成能力的稻曲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B-766,本研究比较了突变体B766与野生型菌株P1的生物学性状,结果表明在PSA、MM、2%TB3培养液里突变体B766比野生型菌株P1更易产生分生孢子,在PSA、MM、2%TB3平板上突变体B766的菌丝生长速度比野生型菌株P1更快。用Southern杂交检测插入突变体 B766中有3个拷贝T-DNA。用TAIL-PCR克隆T-DNA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并分析比对到与稻曲菌(Ustilaginoidea virens)菌株UV
稻曲病菌产毒突变体tdna插入位点分析
摘要: 水稻稻曲病(false smut of rice)是由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 (Cooke)Tak.]引起的水稻穗部真菌病害。近年来,由于矮秆紧凑型水稻品种、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组合的推广以及氮肥用量不断加大,稻曲病的发生日趋严重,稻曲病已从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本研究通过人工注射接种致病验证突变体c1025、c1605、c1623和c1641的产毒能力;Southern 杂交分析外源基因插入的拷贝数;利用 HiTail-PCR 获得 T-DNA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研究